当前位置:

谈电视小品艺术创作

陈临胜

  自八十年代初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首次推出了电视小品这样一种艺术门类,电视小品已经走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给电视观众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超生游击队》、《如此包装》、《打“扑克”》、《三鞭子》等,给电视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还培育出了一大批小品明星如赵丽蓉、赵本山、陈佩斯、巩汉林、郭达、蔡明等等,活跃于电视节目一线,为观众带来更富有欣赏性的电视节目。电视小品艺术从样式来分分为正剧小品、喜剧小品、哑剧小品、音乐小品、方言小品、歌舞小品、戏剧小品等种类,种类繁多,百花齐放,它兼具其它艺术类型的优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新一类的艺术风格。显示出全国小品的编剧、导演、演员队伍随电视小品艺术的发展愈发壮大,这与数十年来小品这门艺术在综艺晚会节目中的不断推出与发展是分不开的。展望当今的大型节庆电视晚会中,总会有小品这一类型的节目出现,小品逐渐成为最受电视观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态。
  我们从电视小品的艺术形态的角度剖析,它有着和其它艺术相通的兼容性和逼真性这两个特点:
  所谓的兼容性,是指电视小品可以兼具各种不同艺术形式的长处,吸纳并为其所用。它不但可以融合并运用戏剧、电影这种类型的影视艺术手法的长处,同时还可以吸取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这样的文学艺术形式的长处,有时甚至还可以利用新闻、通讯的手法,采编形成各式各样的有着完全不同特色的小品节目。电视小品诞生后,以先进的电视技术为媒介,将声音与造型、叙述与描写、戏剧性与写实性、诗意与哲理等因素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不只是简单相加,而是再创造、再加工,在重新结合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形态。
  八十年代初,王景愚表演了哑剧小品《吃鸡》,这是小品首次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亮相。如今,在我们的头脑中还留下深刻的印响:这只“鸡”没有煮烂,鸡筋比橡皮筋还结实,还有弹力。王景愚把“吃鸡”演得活灵活现,在舞台上一个人拳打脚踢,吃鸡吃得“天翻地覆”。虽然无主题,但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艺术气息,让观众开怀大笑了一场。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的《吃面条》、《烤羊肉串》同样至今让观众记忆犹新。
  任何一种艺术创作都离不开生活,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是从生活中产生的,经艺术加工而成长。离开了生活,就像是一所盖在没有打好地基上的房子,必然要垮塌;就如同离开了土壤的花朵,一定会枯萎。
  所以说,电视小品艺术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与生活贴近,也是因此吸引了大众群体的关注。我们在屏幕上往往可以看到一些亲切、熟悉、刚刚发生不久的社会事件,编导们把它编成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小故事,运用电视小品的形式给予反映。由于它自带的新鲜感和真实性,因而颇受广大观众欢迎。如央视春晚2010年小品节目《家有毕业生》、《捐助》,2011年小品节目《同桌的你》,2013年小品节目《你摊上事儿了》,2014年小品节目《扶不扶》、《扰民了你》,都是取材自真实生活中小片段的小品。从观众欣赏的过程来看,这样的小品节目纪录的是生活中刚刚发生过的事,代表的是大众视线与思想。再从电视观众的审美心理角度来看,电视小品亲切真实,能够激起电视观众的审美欲望。小品不仅只为搏人一笑,更是带给观众一种实实在在的娱乐感和认同感,在博人一笑之后更是值得观众反思,也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揭露与审判。
  而九十年代赵本山自创自演的《三鞭子》这个小品,其表演内容则是向另外一个方向发展,它的表演形式以及表现内容都非常好,蕴含的是鞭挞不正之风、呼唤清廉党风回归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而90年代赵丽蓉和巩汉林表演了《如此包装》,在1994年的时候“包装”这个词就特别的时髦,作者和演员抓住了这个主题,它追求的就是朴实无华,老少皆宜。更可贵的是这一小品的主题,反映了一段历史的发展,以时代发展中的一个产品为例。因此,激起了观众的共鸣,得到了观众的认可。紧接着他们二人又推出了《打工奇遇》,台词精炼,收尾传神。台词中的“宫廷玉液洒,一百八一杯”,“群英荟萃,萝卜开会”等经典语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赵丽蓉老师为了《打工奇遇》小品的结尾更是练了二个月书法,可在台上仅仅是三十秒。她当场挥毫写上“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八个大字,稳稳托住《打工奇遇》节目的结尾。说书讲扣,演戏讲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一个成功的小品,不但要有鲜明的主题,深刻的思想内涵,更有它直面生活的一面。小品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简洁明了,能够通俗易懂地解读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用艺术的形式再现生活的本质,它给观众娱乐、启迪。是故电视小品能够在其它艺术门类中独占一席,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关注与青睐。
  而电视小品艺术所谓的逼真性则可以用英国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享利・欧文的一段话来理解:“什么是表演艺术,我是指最高境界的表演艺术,……这种艺术体现诗人并赋予诗人的创造以血肉,它使剧里扣人心弦的形象活现在舞台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小品的内容来自生活之中,反映的是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塑造的人物相对来说多为小人物或是日常不太受关注的人物,但它的表演手法似乎与戏剧、电影、电视剧的表演艺术有着相通之处,都是在剧作家所创作出来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再创造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是小品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比较直接、能够以小见大、讽刺性强、观众的参与性强、内涵深刻。小品中创造出来的故事真实,让观众看了后觉得有“似曾相识”的感受。演员的表演“逼真”而不“仿真”,确切地来说是创造出来的人物集中概括了平日生活中的人物,凝练加工了生活。这种真实由于是演员在真实的生活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艺术的真实,它就像蜜蜂用采来的花粉酿成的蜜,已经产生了质的变化。所以,观众看着小品一一对号,似乎活生生的形象已经一个个浮现在眼前,对其的敬仰由衷燃起。
  为创作小品《追星族》,著名小品策划人焦乃积深入家庭与学校中采访数十次,与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举行了座谈,与各种类型的歌迷交流,捕捉从几岁到十几岁的学生的不同感情,并加入了特别的处理使其更有说服力。他创作这一小品也就是想告诉孩子们,不要因为“追星”而影响了学习。中国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要知道屈原、司马迁、詹天佑,不能只知道几个歌星。小品没有一味地指责说教,没有上纲上线地拔高喊口号,而是艺术地构思,艺术地表现,艺术地说服,达到了娱教娱乐的效果。
  在创作艺术作品时,画家使用画布和画笔;雕塑家使用粘土和雕刀;诗人使用文字和诗才,即韵律、音步和韵脚。艺术因工具而异。小品的创作就是取材于对生活的熟悉、积累和改编,利用演员的表演来展现,利用演员的想象来说明。和其它艺术创作的想象有着它相通的一面,“首先就意味着用内心视觉去看到我们正在想象的东西”。因此,我们称他们是灵魂的眼睛,小品“以小见大”,表达一个个有现实意义的主题。如:小品《除夕之夜》与《又是除夕夜》,生动刻画了一个伟大的母亲为了家、为了孩子起早摸黑、默默无闻的心理挣扎过程,作品真实感人,催人泪下,引人深思。特别是扮演母亲的演员表演十分细腻,富有层次,很有分寸。扮演的父亲虽身患重病,却积极与病魔抗争,树立起了重建家园的信心,让观众为之敬仰,孩子为了家,为了帮助父亲治病,放弃了大学的学业,这一整个家庭就在除夕这一特定时空里展示,让观众产生一种特殊的感受。剧中结局是这个家在社会大家庭的帮助下,孩子重返校园,父亲的病得到康复,母亲找到了一份报效社会的工作。故事虽然不算新,但小品的情节和细节都很新颖别致,特别是其中利用小道具“买血单”,让人揪心。尤其可贵的是,小品的结尾十分精彩,就在除夕之夜社会伸出了希望之手,给这个家注入了勇敢迈向新生活的曙光。
  余秋雨先生从大文化的角度对小品创作展开思考,他认为:“电视小品让全国人民一笑十几年的现实,已经构成了一个值得戏剧家们研究的大现象。这是我们文化回归的趋势,文化回归是中华民族的自我确认。中华民族文化肯定要复兴,这个复兴不是去追模与这块土地无关系的另一种文化,是我们自己首先确认我们这块土地能创造出大文化来,而这个大文化被接受的标志,也绝不是哪个外国的评判机构,而是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他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他说:“我们脚踩的土地可以给我们美,给我们鲜花,这鲜花不必从荷兰购进。因为这土地上的鲜花每天都可以成片成片地收获,所以就更加真实”。
  哲学家常用滴水和海洋来比喻家庭和社会的关系,艺术品创作离开了生活的土壤,离开了活生生的社会大背景,它就失去生命力和文  艺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与生命力。小品就如同艺术大海中的一滴水滴,只有投身于广大观众的艺术海洋里才有生命力,才有力量,才能前进。
  当然,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之后电视小品的发展速度与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越了其刚诞生时的模样。但是同样,电视小品在创作、表演形式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当代艺术家们持续不断地去探索、去创新。我们期待电视小品艺术带给观众更多的欢笑、更多的启迪,而如何以更加幽默诙谐的方式来引发观众以至于全社会的反思,这还需要我们电视工作者们与电视小品艺术演艺人员共同探讨。      

(作者单位:杭州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