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视新闻中摄像记者的角色定位

林 晨

  在明星真人秀等娱乐节目成为各大卫视竞争的主要阵地时,电视新闻仍然在真实记录、鲜活表现上深耕细作、独树一帜,多年来,电视新闻依旧是电视观众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更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对电视新闻而言,往往一个镜头就是一条新闻的关键,再完美的解说词,也没有摄像记者准确、及时地捕捉新闻现场来得重要。如果说,一条新闻是一幢高楼,那么,镜头就是这幢高楼的地基,一砖一瓦则需要摄像记者来建造。
  这就要求摄像记者在新闻拍摄过程中,不能仅仅把自己当成一个记录者,更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自己定位为电视新闻的主创人和掌舵人。
  一、摄像记者是有编导思维的记者
  “编导思维主要在电视编导工作中体现并贯穿始终。电视编导工作是通过制定电视节目文案和组织实施电视节目摄制来得以呈现。”摄像记者在日常工作中的主要责任是跟编导有效沟通后,明确拍摄对象、内容和主题,进行电视画面的创作。这就需要摄像记者具有编导思维,不仅要熟悉本次拍摄的文案和导向,全面把握拍摄的目的,再将电视画面故事化,用编辑思维把新闻现场串接起来。
  电视摄像的编导思维又区别于普通的编辑和记者,他们需要更多地掌握电视技巧,把文字和文案转化成现场和画面。除了新闻敏感性外,电视摄像需要通过画面语言让新闻现场真正“活”起来。
  例如,我在赴美国参加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的报道《纽交所刮起“阿里旋风” 中国创新赢得世界信任》中,就通过8位敲钟人敲钟、纽交所询价、股票正式开盘、华尔街各界人士热议阿里巴巴、华尔街被阿里巴巴橙色笼罩等镜头,把阿里巴巴上市全程展现在观众面前,同时又将敲钟、开盘、华尔街各界的反响等等细节刻画得生动活泼。该新闻也获得了浙江新闻一等奖。这篇报道的成功在于,跟编导进行沟通时,把摄像记者的编辑思维也融入到整个报道计划当中,在实际的新闻现场,摄像记者才有更多的主动权去发挥能动性。这样一条现场消息,也可以成为一篇从现场切入的重要题材报道。
  二、摄像记者是有剪辑意识的记者
  “剪辑意识是指摄像记者要有蒙太奇思维的能力,要了解报道的总体构思,在这基础上再对拍摄对象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拍摄。”或许很多摄像记者认为,剪辑是后期制作的事,前期拍摄时不需要对剪辑的事太过操心,以免影响新闻现场的捕捉。而事实上,用剪辑意识去拍摄新闻画面,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节省素材,体现更多新闻现场的内涵和内容,同时也可以提高电视新闻的制作效率,提高报道的质量。
  此外,剪辑意识还可以帮助摄像记者准确把握时机,及时捕捉突发事件和意外镜头。一气呵成的画面更能真实记录新闻本身,同时,也能保证节目播出的安全,特别是时政类新闻。
  在浙江省两会报道中,人大和政协会议经常会遇到采访时间比较晚的问题,造成记者的剪辑时间较短,有时候会因此赶不上及时播出。为此,我在拍摄中,尝试机内剪辑,也就是在拍摄中加入剪辑技巧,争取每一个画面的质量过硬,同时画面之间的衔接又顺畅。这样一来,在记者后期剪辑时,只需要把摄像机内的画面直接拿出来用,甚至一刀都不用剪。例如,在今年省两会期间的《代表盯紧“钱袋子”:政府资金多做实事》的报道中,两会代表和委员都对“钱袋子”看得很紧,发言的人多,内容也多。在前期的报道策划中,我们计划以记者出镜打头,以代表委员热议为主要内容,穿插会场画面。但因为时间较为紧迫,我们采取两台机位同时拍摄,一台拍会场画面,基本做到无剪辑拍摄;一台拍摄出镜和有信息量的发言,删掉不需要的发言内容,也基本是无剪辑拍摄。会后,我们花了不到半小时时间就完成了片子的剪辑,就是得益于摄像记者的剪辑意识。
  此外,在采访的时候,也需要摄像记者运用剪辑意识。在采访的间隙,要善于抓住采访对象的谈话间隙或者谈话内容的转折口,用景别变化或者角度变换的方式,来进行有剪辑意识的拍摄,这样有利于记者后期剪辑时空镜头和补充画面的插入,同时也有利于精彩瞬间的捕捉。
  三、摄像记者是电视新闻的主创人
  “摄像记者作为电视现场的第一亲历者和记录者, 要把现实对象的形态、情绪、 动作、 语言及时间空间上的流程变化, 转化为直观可感的具像符号。”由此可见,电视摄像不仅是艺术还原现场客观事物的记录者,更是展现创作个体主观艺术的第一环节。摄像记者的主体创造地位与价值将直接决定电视语言的丰富程度和新闻事件的传播效果。
  因此,摄像记者应该在拍摄前、中、后三个阶段有主创人的理念,做好整个新闻报道的创作准备。
  在前期准备阶段,与记者编辑“做什么”和“怎么做”的策划相比,摄像记者要考虑好“拍什么”和“怎么拍”,同时针对不同的人物、事件和新闻现场相关联对象的不同特点,把相关的意见与总体方向跟记者编辑沟通,并通过拍摄主导新闻现场的捕捉。把记者和编辑理性化的内容转化为感性化的、可具操作性的拍摄方案。
  在拍摄阶段,摄像记者要承担起导演、编辑和记者的责任,除了准备阶段商定的“规定动作”之外,还要摒弃以往的拍摄路径,不同新闻事件不同对待,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现场的突发情况,随时做出拍摄手段、方法的调整,完好、准确地呈现新闻现场。对一些不可预测拍摄内容进行即兴创作,观察拍摄对象的状态,思考、预测拍摄对象的动态,捕捉到编导预料之外的、原生态的鲜活现场和场景。同时,要形成个人鲜明的风格,用自己的特点和特长来拍摄,让新闻报道更加个性化,更有新闻点。例如,在《“电商”与“店商”谁能争锋》的拍摄中,我们在一家商超蹲点,主要拍摄“店商”的冷清。在拍摄过程中,刚好遇到某商超关门歇业,就在卷闸门即将关上的一刻,我迅速调动记者出镜,捕捉到了“电商”冲击下“店商”受到巨大影响的关键画面。而在这个报道的拍摄中,还有很多像这样随时调整拍摄手段的时刻,为报道的及时性和画面的精彩性加分不少。该条报道,最终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在后期剪辑阶段,摄像记者更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了解编辑意图,将自己拍摄到的画面与文稿、解说词进行有效地配合,让新闻报道更加真实,同时更加鲜活。
  摄像记者,不仅仅是摄像,更是记者,有了编辑思维、剪辑意识,同时在拍摄过程中真正把自己当做主创人,引领整个采编流程的发展,才能够提供大量有价值的、有感染力和冲击力的新闻素材。这也将使节目的后期编辑、制作空间得到大大的拓展,从而提升新闻节目的品质、品格。

(作者单位:浙江卫视)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