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度调查报道《无妈乡的孩子们》的成功之道

施晨燕

  调查报道是职业新闻记者通过独立、深入、细致、全面的侦查式、访问式调查,对某一或某类社会事实、社会现象所进行的深入系统的报道。
  浙江之声多年来一直坚持在广播调查类报道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形成了完善的报道制度,年年在该项的评奖上有所斩获。2015年,浙江之声推出了名为《无妈乡的孩子们》的深度调查报道,被评为2015年浙度江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该调查报道历时一个多月,从衢州、丽水山区的一群没有妈妈的孩子入手,用细节、用娓娓道来的描述,用孩子们最童真的声音还原了他们的痛苦,从孩子的内心出发说到对他们未来发展的隐忧,最后借用专家的话,向全社会发出了“关爱孩子”的倡议。整个报道生动、深刻,感染力比较强。
  一、获得有价值的新闻选题。
  要写出一篇好的调查性报道,首要条件便是获得有价值的新闻选题。一般来说,选题首先应具有公共性。在选择调查性报道的题材时要紧紧抓住公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其次是重要性。故事性和独家性的要求也不可忽视。
  这篇调查的线索来自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在去年全国两会的时候,来自衢州的代表叶新华在发言中提到了衢州也存在无妈乡。他听说在衢州的山区有这样一批孩子没有妈妈,他们的妈妈大多来自云贵川甚至越南,生下孩子没几年就跑了失踪了。这样的线索被淹没在全国两会的庞大选题中,其他在场的媒体没有一个予以重点关注,但是却引起了浙江之声记者的兴趣。在浙江这样的一个沿海发达省份,还会有这样的群体存在吗?这是多么大的落差啊!而且这样的孩子群体还不在少数,一个个孩子的故事一定能极大地打动人心。而且这些母亲为什么跑?为什么一直找不回来?这些问题也会引起公众的探求。公共性、重要性、故事性一样不缺,这就是一个极具新闻价值的选题。
  二、调查性报道成败的关键在采访调查。
  一个好的调查性报道其工作量配置应该是:10%用于选题遴选;75%用于采访调查;10%用于思考梳理;5%用于新闻写作。采访调查的成败基本决定了一篇调查报道的社会效果。
  1.首先,要尽可能多掌握选题的采访线索。
  做一个调查报道就好比是打一场战争,要尽可能多地掌握情况,才能从新闻价值判断和采访角度去更好地定位,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但这个调查从一开始我们就碰到了比较多的困难。打电话到省里的相关部门,衢州、丽水的妇联、团委、关工委,得到的回答往往是,“这些只是个别现象,就几个吧。”或者“我们也不清楚,没有做过单独的统计。”到处的碰壁和受挫并没有使得记者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记者把选题做下去的决心。这么多孩子,而关注度又那么低,这样隐蔽性的选题被公开后将会引起多大的社会关注,最重要的是将会给这些孩子带来多大的影响!光线索收集和联系我们就花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辗转联系了很多媒体,甚至是社会科学院专门做研究的,最后联系上了一个公益组织的摄影师,他曾经给这批孩子拍过一组照片,他给了记者一些线索。由此,对孩子的近况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通过衢州、丽水当地电台的帮助,也联系上了很多学校。
  2.其次,采访过程不是盲目和随意的,要以“精确新闻”的报道方式增加准确性。
  “精确新闻”60年代在美国出现,是指记者在采访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报道新闻。特点是用精确的数据、概念来分析新闻事件,尽可能避免主观的、人为的错误,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公正。
  去年4月份,记者花了一个月时间,走访了丽水、衢州的多所学校。到底能不能把这些乡镇称为“无妈乡”一直是记者比较纠结的问题,因为当一个地方被称为某某乡,就说明这个问题已经非常突出,甚至会给当地的发展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所以每到一个学校,记者先做的不是采访孩子,而是找校长,拿全校的学生情况表。在这些情况表里,我们一一加以统计,形成数据分析。在这些学校中,少的没有母亲的比例达到10%,多的甚至达到30%。记者把哪些孩子没有妈妈,妈妈的籍贯,失踪时间制成表格,咨询了相关的教育专家,终于能很肯定的说法,这些地方可以被称为“无妈乡”。
  3.再次,针对采访对象要采用合适的对话方式。
  合适的对话方式决定了采访对象的配合程度。不合适的方式甚至会适得其反,引起采访对象的排斥和反感。在一个月的采访中,对孩子的采访展开要比预想的难得多,因为妈妈的话题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太沉重了。比如记者见到的第一对孩子是一对同父异母的姐妹,两个妈妈前后都跑了。我们当时采取的方式是面对面地坐在课桌边,姐姐在整个聊天谈话中都一副满不在乎、有点敌对的样子。而妹妹格外的内向,一直躲在姐姐身后。由此,记者发现一本正经坐下来采访的方式不行,这种居高临下的方式走不进孩子的内心。
  记者开始改变方式,由孩子们自己选地点,让他们在觉得安全的环境下,和他们一同听课、午餐、散步、游戏,慢慢地从旁敲侧击开始,让孩子们自己打开心扉。比如在丽水遂昌县龙洋乡小学采访到的三年级女孩小雨,记者见她的时候,她正穿着一件白色蕾丝上衣在灶头那里削土豆。记者和她一起蹲着闲聊,问她这衣服谁买的,她说是别人捐的。看她这么漂亮的小姑娘一头的短发,就问她,怎么剪了短头发呀,她说因为就伯伯一个人照顾她和弟弟,有一年夏天,头发长长虱子了,所以伯伯就把她头发剪了。听到这里,记者心里一股酸楚。记者就这样和有一句没一句的聊聊,慢慢的,她就愿意说那么一句两句,而正是这一句两句的心里话,直击人心。
  4.深入和全面是调查类报道两个最重要的特征。
  不对事件或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度挖掘,并充分反映问题背景信息,不能称其为深刻;不对事件或问题进行全面立体的展现,尤其是问题产生的诸多关联因素进行立体分析与解构,也不能称之为全面。如果采访仅仅是浮于表面,不去探求它背后的社会成因,也不去追问它的解决举措,那么这篇稿件只能成为长篇报道,而非深度报道。
  在《无妈乡的孩子们》这个调查性报道中,看标题表面理解,采访的目标应该仅仅是孩子们,但记者的调查并没有止于孩子。因为造成孩子们如此境况的根源就是妈妈们的出走。他们为什么会走?这么多人失踪都找不回来的原因在哪里?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能找出无妈乡的根源所在。
  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村里的老人,个别还留守的丈夫,甚至是给他们牵线搭桥的婚姻介绍人,还跑到公安派出所去搜查这些母亲们的信息。没有感情基础、不同的生活习惯、贫困的生活、外面打工赚钱的诱惑,都是这些母亲们出走的原因,但最让记者揪心的是,这样的出走往往是有规模有预谋的,一个村里带有买卖婚姻性质的媳妇大多都来自同一个地方,一个先嫁过来,慢慢的就会介绍更多的过来,而一个走了,会带走一片。而山区户籍管理的不完善更是给了这些母亲失踪以保护。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曾帮忙找寻一个叫做小雅女孩的母亲,她一年多前以去镇上拿快递为名失踪了。记者去了当地派出所,知道了女孩母亲来自云南俄扎乡的某个小村。不过除此之外,无论是住旅馆、买火车票,还是别的可以通过户籍查询到的信息,其他一条都没有显示。记者还通过公安内网,找到了云南当地派出所的电话——一个仅登记着四个人联系方式的派出所。挨个拨过去,无论是手机和座机,回答我们的,只有空荡荡的接线声,电话的那一头,始终没有人接听。
  实地采访回来后,记者的思考一直没有停止,这些叛逆、内向的孩子们正在经历着如此的痛苦,社会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为此,记者搜索国外的做法,采访了很多的教育专家,最后写成了这样一篇调查报道《无妈乡的孩子们》。这也是希望通过媒体的力量,通过我们的呼唤,希望更多的人去关注他们,去帮助他们。找到成因、求到举措,到这里,记者才能说,采访阶段基本完成。
  三、用最为原始和真实的语言,准确反映现实。
  新闻专业的基石是真实,而平白朴实的语言是最能够实现真实准确表达的语言,平实是调查性报道写作的语言要求。在《无妈乡的孩子们》一稿的成稿过程中,记者光翻的录音就多达十几万字。在写作过程中,记者摒弃了华丽的辞藻、煽情的语言,反而挑选了其中最为典型的录音,用细节、用娓娓道来的描述,把一个多月的采访压缩在了短短的10分钟内,用孩子们最童真的声音还原了他们的痛苦。
  稿件选在了6月1号,公众最为关注儿童的时机播出,这些“没有妈妈”的孩子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有不少热心听众通过热线、公众微信等询问是否可以成为孩子们的“代理妈妈”,也有企业想要为这些孩子们出资出力,捐建阅读室等公共设施。省社科院的专家还会专门形成调查性报告公开发表以及向省政府的相关部门报告。今年6月1日前夕,记者去回访这些地方,当地的妇联已经把这些孩子们定义为“困境儿童”,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予以帮扶。

(作者单位:浙江之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