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抓住“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新闻访谈《亲历尼泊尔强震15小时》的创作

翁逻沿

  作为主创人员,此次获奖我们有一种被天上掉下来馅饼砸中脑袋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事情还得从尼泊尔大地震发生的2015年4月25日说起。
  当天下午,正在外出采访的我忽然接到一个神秘来电,自称某旅游社的工作人员说,我父亲参加的旅行团在尼泊尔遇上了地震。我的父亲是摄影发烧友,经常在外地采风,此次刚好在尼泊尔。而我父亲所参加的摄影采风团,此时差不多就在这次地震中心区域。
  数小时后,父亲借其他团友的国际漫游手机给我打来电话。他说,他和采风团成员已经安全到达加德满都机场,现在都坐在候机厅外的大巴车里,让我不用担心。到夜里,中国派出专机要接他们回国了。
  如果说此前我的身份是当事人家属的话,此刻我的记者身份一下子被激活了。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谈话节目选题。我跟父亲说,你多拍些震区照片,回来有用。我父亲兴奋地说:不用你说,我们已经拍了很多!
  第二天中午前,全部18名团员安全到达温州。在抵达温州机场时,他们还接受了央视记者的采访。与此同时,本期节目的责任编导胡玮通过央视新闻也得到了“18位温州人从尼泊尔大地震中安全返回”的消息。她向我建议,这个话题值得做。
  当天下午,编导就联系大部分采风团成员,在旅行社举行了一次预采访。获得了大量的事件细节,而且收到了他们提供的总容量15.5G的影像资料。
  在采风团回温州后的第三天,全部18位成员齐聚温州电视台三楼高清演播室,完成了这期节目的录制。这期节目所营造出的引人入胜的氛围和特别正能量的效果,让主创人员也感到惊喜。
  此刻,我想肯定有很多人会羡慕我们的好运气:
  震动世界的尼泊尔强震因为一些爱折腾的温州人而与温州扯上关系,让地方台的栏目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到这个选题。
  我父亲正是这些不安分的温州人中的一员,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不少便利。
  因为是一群摄影爱好者的历险,他们记录下了许多珍贵且高质量的影像资料。
  事后细想,这次报道的成功并非偶然。
  一、准确判断选题价值
  对于节目创优来说,题材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把那些难得的新闻题材比喻为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的话,温州是个经常“天上掉馅饼”的好地方。
  但是我们怎么来区别它是否是馅饼?
  作为一档谈话栏目,我们把标准归纳为:显著性、普遍性、贴近性、积极导向和适合的条件。
  就尼泊尔这个话题来说,全球关注,显著性足够。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谁都有可能碰到这类灾难。遇到这类灾难该怎么办才能全身而退,一定是大家非常感兴趣的。因此,普遍性也有了。而这18位温州人在尼泊尔的亲历,又把温州媒体关注这个话题的贴近性也解决了。
  此外,在与他们的交流当中我们发现,此次经历让他们得出一个共同的,且发自内心的体会,那就是“祖国真伟大”。所以积极导向也有了。
  最后,因为亲历者们全身而退,几乎一件行李都没落下,他们有很强的欲望向外界讲述他们的“尼泊尔历险记”。而且,他们拍了大量影像素材,虽然这些素材做专题片、纪录片不一定够,但做谈话节目已经足够。
  二、抓住关键搜集信息
  进入具体操作,与各方的沟通和信息收集非常重要。这个没什么捷径,就是花大量的时间和相关的人聊,取得他们的信任,拿到需要的信息。
  这次的当事人比较多,一一去沟通,时间不允许,编导就抓住几个关键人物,首先是我父亲。通过与我父亲的电话长聊,编导对这次采风团的人员组成、相互关系、历险中的表现等有了大致了解,然后通过我父亲介绍,联络到团队的核心人物——领队陈光驰。
  在与陈光驰领队电话长时间沟通中,编导又了解到,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在他们安全回国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他们拍到了大使馆武官在机场安抚他们时,令他们激动不已的讲话视频。得到这个重要信息之后,编导提出,请领队尽快召集一次由团队中的积极分子参加的碰头会,扩大信息获取面。
  在碰头会现场,与会亲历者们的发言相互激发,气氛热烈,让编导所需的话题信息不断丰满,信息收集工作成效显著!
  三、准确选择主讲嘉宾
  好的嘉宾是谈话节目成功的一半,18位亲历者,能否选准主讲嘉宾也是对主创团队能力的一个挑战。《政情民意中间站》栏目在十几年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选角”的标准:发言权、表现力、利益相关人、角色分工是否清晰,知名度等。
  因此,当面对节目中的四位嘉宾:带领团队安全返乡,已披上英雄光环的领队,一位差点被吓破胆的女性代表,一位已经七十岁但仍然说话充满激情的团队最年长者,一位说话偏理性的中年人,编导很快就克服对象不熟悉的问题。参考领队等人的推荐,编导根据候选嘉宾在预采访中的表现,列出初步名单,最后再通过电话沟通来判断。
  除安排主讲嘉宾外,编导还在现场观众的组织上做了一些安排,包括邀请亲历者女儿作为家属代表到场,邀请外侨办领导到现场,以备解答观众一些外事方面的专业问题等。另外,没有上台的其他亲历者也没浪费,悉数邀请到现场,以观众席发言的方式,补充台上嘉宾的讲述。
  因为角色分明,当他们以各自不同的角色来讲述同一段经历时,就让故事显得更生动,更丰满。
  四、精心挑选影像资料
  在时间特别紧急的情况下,首先是要求提供资料的人自己推荐他认为最好的素材。然后以是否动人为标准,进行选取,作为首选素材。然后根据拍摄的时间顺序,对其他影像素材进行大致归类备用。再次,上网搜索事件相关影像素材,如,其他媒体报道等,以弥补现有资料的局限。
  这些精心挑选出的影像素材,对访谈进程的推进起到了非常良好的效果。如节目开场,编导选用了采风团在地震当天上午拍摄的,表现尼泊尔一处著名景点祥和景象的照片,随后又展示了一张地震发生后同一地点废墟景象照片,通过强烈对比将大家迅速带回的地震发生时的情境。用编导自己的话说,她想表现的就是:“悲剧就是把美的事物摔碎给人看”这句话带给她的震撼。
  五、文案撰写层次鲜明
  话题信息、主讲嘉宾、影像素材都已经准备就绪,面对这一框框“新鲜食材”,接下来主创团队要考虑的就是:根据这些食材,“该炒哪几个菜”,上“菜”的先后顺序又要怎样安排?
  因为这是一个事件性话题,事件发展有一个天然的时间轴,谈话如果顺着时间轴往前走,会让谈话层次间的逻辑关系简单而清晰。按照我们栏目对节目提纲“层次清晰,层次之间要有逻辑关系”的要求,编导形成了这样一份谈话提纲。分三个层次:切入(震撼)——逃亡(悬念)——升华(动情)。中间为重点,再分三个层次,同样以时间轴来推进:地震发生时,逃亡路上,机场待援。
  提纲其实也就相当于菜单,提纲形成以后,编导要做的就是把已经备好的“食材”,按照“菜单”进行分配、“改刀”,做好“下锅烹制”前的最后准备。当这个过程完成的时候,要提供给主持人的文本也就形成了。
  六、沟通衔接顺畅有效
  这期节目中,主持人身份是比较特殊的,我既是主持人,又是亲历者家属。所以,编导形成主持文本的过程,我都是有所参与的。而且作为亲历者家属的我,对事件有更深的感触,在与父亲的交流中也掌握了更多的细节,这让我在节目现场有更大的把控能力。
  当然,主持人与编导的充分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但也很难,很容易1+1<2。所以,我们的做法是,尽量将主持人和编导合二为一。像目前我们栏目的四位编导,有三位可以主持自己编导的节目。
  七、趁热打铁追求时效
  从发生地震,到进演播室录制,我们只用了不到四天的时间。录制前期的所有准备工作几乎都在争分夺秒地进行,目的就是为了让讲述者在节目录制时,还有最佳的讲述欲望和状态。
  另外,从观众角度也是一样,尼泊尔大地震轰动世界,死伤无数,而当时就处于地震中心区域的温州18人摄影旅行团竟然能毫发无伤地脱险返乡。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又经受了怎样的生死考验?这些都是观众会特别想知道的。而如果过两个星期再播发这期节目,观众的关注点可能已经转移了。

(作者单位:温州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