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如何找到最“有戏”的拍摄对象

许 良

  在电视片创作中,电视编导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形:节目的主题确定了,需要去找到一个或几个适合拍摄的、反映这个主题的被采访者,或者节目中的人物主角。在这种“命题作文”式的电视节目创作中,如果找到既能反映主题,又具有很好的表现能力,就是常说的很“有戏”,能“出戏”的人物,可以说电视片的创作已经成功了一半。
  据笔者研究,电视片中那些最“有戏”的人一般都具有几个特点
  1、性格外向,善于表达,知识面相对较广。
  2、热心社会活动,关注社会热点。
  3、个性突出,言语和行为特别活跃、热心,常为他人所不理解,可能有些唠叨,或者敢做一些大部分人觉得正确但不敢、不愿意去做的事情。
  4、敢于面对镜头和观众,有某种程度的自我表现欲。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多元化,这些比较张扬的个性已经越来越多地得到社会的宽容和鼓励,他们都是理想的拍摄对象,电视编导只要把自己的创作意图和他们进行沟通,结合主题,常常能创作出比较精彩的电视节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寻找到最“有戏”的人?以笔者和同行的大量实践总结,一般有以下四个途径。
  一、从媒体渠道中寻找
  在新媒体泛滥的今天,报纸和它相关的网站依然是专业化媒体中信息来源最丰富的,专业记者和业余通讯员都会采访报道社会上的大量有价值的新闻,电视编导可以根据创作任务,在报纸、网站找到相应的信息、相关人物事迹等,即使这个事件或者人物已经被平面媒体报道过,仍不影响其作为电视片中人物的报道价值。
  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命题作文”电视片,要反映杭州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当时考虑以城市外来民工为主体,反映城市对他们的包容和融合。笔者在报纸上看到刚刚举办过一个外来民工唱歌赛,心中一动,找到举办单位市总工会,向他们要来大赛的参与者和获奖名单,其中大部分获奖者都是在杭工作的机关白领、教师、IT创业者,文化程度比较高,只有三等奖中有一个叫“曹玉杰”的外来人员,是水站的送水工。按照线索笔者找到了这个在小区开个体水站的河南人,他果然是一个个性张扬、“有戏”的年轻人,每天蹬着送水车走街串巷,一路上还引吭高歌,因为爱唱歌结识了一批杭州本地的唱歌爱好者,成为惺惺相惜的知音。
  后面的电视片拍摄就很顺利,这个爱唱歌的河南人在节目中的表现很出彩,很好地反映了杭州城市大气包容的主题。
  另一个编导也接受了一个类似电视片创作任务,要求反映杭州城市的运河文化,这位编导也从报纸上看到消息:有一个七旬老人创作了一组运河之歌的交响曲,可能因为是业余作品,水平不高,也没有得到专家和业内的好评,这个消息在报纸上很不起眼,但编导找到这位陈华泉老人时,发现他是一个很“有戏”的人,精神矍铄,很有活力,在运河边长大,对运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工作时就是一个文艺活跃分子,退休后依然不闲着,玩电脑、搞创作、排练大合唱、拍摄编辑制作MTV,主题都是运河,面对镜头也一点不怯场,是一个理想的拍摄对象,这次对他的跟踪拍摄可以说是一气呵成,片中他的表现也是精彩迭出,趣味横生,充分展示了普通杭州市民对运河的热爱之情,在后期审片时,专家们边看边笑,效果非常好。
  二、从政府渠道中寻找
  政府部门是当今社会各种利益、信息的聚集点,而很多的“命题作文”的“题”也都是政府部门出的。政府部门从自身工作出发,经常组织、推出各种活动,这时他们也会利用政府资源,帮助新闻媒体寻找最适合活动宣传的人物,使得这些宣传活动达到最好的效果、 中央电视台和省级卫视与各地政府合作,组织的“易地采访”活动,就是类似的地方文化宣传活动。
  笔者2012年参加了陕西省和央视组织的“感受陕西,尽显人文”易地采访活动,全国30多个省级和市级电视台参加,笔者所在的杭州台抽到的题目是《不灭的信天游》。
  在赴陕西实地采访之前,对口接待的陕北榆林文化部门提供了一批当地擅长唱信天游的名家,其中有国家级著名歌唱家,有坚持多年下乡为农民演唱的著名歌舞团团长,也有的是初露头角的歌唱新秀,爱唱信天游的小学生,但从编导角度看来,这些人的情况都不是很契合“不灭的信天游”这个主题。
  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叶振国,引起了笔者的兴趣,他虽歌唱得不是很好,但他曾经多年深入乡村,挖掘整理陕北信天游的歌谱。联系上后,笔者发现他很健谈,个人经历也很有意思,他本来是县检察院的检察官,仕途光明,家庭美满,但个性豪放、喜欢唱歌的他,不喜欢检察院严谨刻板的氛围,主动要求调到文化馆去唱歌,后来的命运起起落落,妻子也离开了他,腿骨受伤后没及时治疗,变成半个残疾人,潦倒时曾经一度在北京摆地摊卖唱,现在又开公司,开演唱会,拍MTV,从这些经历看起来就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物,于是编导很快就锁定了他作为采访对象。
  到陕北见面以后,发现叶振国确实也符合以上所说的“有戏”的标准,他对陕北信天游的热爱,他自身的经历就很有传奇性,但为了更好反映他挖掘、整理信天游的工作,笔者还希望能找到他的访问对象:陕北农村的信天游歌手,与他演对手戏。
  叶振国在下乡寻访中,认识不少农村歌手,他首先推荐的是一位民间歌舞团老团长,但是从实际采访效果看并不理想,这位老团长年纪大了,有心脑血管疾病,不能高声唱歌,神态也比较疲惫。当天采访完后,笔者有些失望,强烈要求叶振国再去找更理想的采访者。
  由于编导的坚持,既是被采访者也是当地联络者的叶振国只好在那天傍晚时分再次四处打电话联络,晚上八点多才又确定了一位民间歌手,这位歌手经常应邀出席陕北农村的红白喜事的演出,在现场插诨打科,男扮女装,扮成老婆婆唱曲子,其实这也是陕北信天游的源头之一。
  第二天叶振国带着摄制组,驱车两个小时,到一个很偏僻的农村找到这位民间歌手,这位老人果然与众不同,声音洪亮,神态生动,即兴编曲编词,张口就唱,对话流利,善于配合,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采访对象。
  在实际拍摄时,这位老人与叶振国一唱一和,两个人演出了一出非常精彩生动的现场戏,在拍摄过程中笔者就感叹:今天真是选对了人,这个节目肯定成功。
  经过后期的精心编辑制作,杭州电视台参加这次全国易地采访活动的节目《不灭的信天游》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中央电视台组织的评奖中受到了高度评价,专家评委们全票通过,被评为一等奖中的第一名。
  从这次采访对象的寻找选择中,笔者有两点体会:首先编导要对政府渠道提供的信息进行详细的筛选,根据节目主题、电视表现的特点选出最合适的对象,而不是政府部门所理解的在这个行业中最高层次、最权威、级别最高的人物;
  其次是在这种政府部门全力配合的节目拍摄中,编导要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怕麻烦别人,精心挑选出最有戏、最出彩的采访人物,不要留任何遗憾。电视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前期拍摄时选择采访人物中的任何缺憾,都是现代强大的电视后期制作所无法弥补的。
  三、从人脉资源中寻找
  在电视专题片创作过程中,编导会接触到大量的人物和事件,这些人物和事件不可能全部用在这个电视片中,但有心的编导往往能够逐步积累自己的人脉和事件资源,形成自己的信息资源库。
  在接到那些“命题作文”类电视片的创作任务时,编导就能立即打开信息资源库,从中寻找跟这个创作主题有关的人物或者事件,从中着手进行联络沟通,并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一步步地找到自己理想的采访对象。
  有一位编导早年在采访杭州吴山广场建设新闻时,曾经采访过其中的一个残疾拆迁户,名叫宋宗玲。当时感觉这个女士虽然身体残疾,但精神爽朗,通情达理,就留心记了她的联系方式,以后他们也持续保持联系,后来这个编导接到反映杭州残疾人保障等方面的电视片创作任务时,就把这个宋宗玲作为一个重要的拍摄对象,得到了她的积极配合,从而获得了比较好的采访效果。
  在2009年摄制纪念杭州解放六十周年的电视片《保卫钱江大桥》时,笔者从大桥纪念馆中了解到:钱江大桥在抗战初年被我方自行炸毁后,在抗战期间还有一次被我方炸毁,这是他们从缙云一个抗战老兵的回忆文章中获悉的。
  六年后,当笔者接到反映抗战胜利70周年的电视片拍摄任务时,立即把抗战期间的这两次炸桥作为创作的主题,并从1980年缙云政协文史材料中找到了那篇回忆文章,从中开启了这个炸桥事件的采访历程。
  四、从网络资源中寻找
  我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早已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给许多人的创作、表达、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因此网络已经成为现在最大的信息库、资源库和知识库。电视编导如果能用足用好网络资源,常常能事倍功半,从网上就能挖掘、寻找出最适合自己创作的被采访人。
  在笔者创作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电视纪录片《烽火钱江桥》时,就从网络上获得了相当珍贵的信息资源,当时笔者以“钱江大桥 炸桥”为主题词进行搜索,除了找出一大堆“茅以升炸桥”(1937年)的文章外,还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四五年前、登在十九楼论坛里的一个帖子,说的是讲述者的爷爷,当年曾经参加过1945年国民党军统组织的炸毁钱塘江大桥桥墩的行动,帖子里面提供了大量的人名、地址和信息,有些细节真假难辨,但是里面留了讲述者“邱小峰”的电话。
  循着这条线索,笔者追踪到了萧山义桥,找到了发帖者邱小峰和他背后的高参、一位70多岁退休老人韩老师。正是这位韩老师建议邱小峰去网上论坛发帖子,为邱小峰的爷爷邱来兴当年英勇炸桥事迹进行宣传,以期引起媒体的注意。
  通过网络,笔者不仅找到了湮灭多年历史故事,还找到了一大批历史见证者的后人,挖掘出很多精彩细节,极大地充实了节目信息,使这个电视片内容丰富,生动具体,提升了历史价值。
  在创作杭州解放六十年的纪录片《保卫钱江大桥》时,笔者为了寻找一位重要的事件亲历者余森文的后人,也在网上以“余森文”为关键词进行寻找,找到了写过回忆文章的余森文的侄子余立,从这位在广东梅县政协的老人处获悉了余森文两个儿子的名字,又从网上一个专利的署名中找到了其中一个儿子余大江,这位已经身患癌症晚期,采访不久后就离世的大学教授,因为文革的缘故,熟悉他父亲炸桥的全部细节,他那娓娓道来、生动详实的讲述,成为这个纪录片中最精彩、最珍贵的采访。
  讲故事是电视片最好的表现形式,而人则一直是精彩故事的主体,所以作为电视片的创作者,寻找镜头中的“最有戏”的人,始终是一个最重要任务。在今天的社会,张扬的个性日益得到认可,最“有戏”、最能“出戏”的人也越来越多,随着全社会的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各类信息资源的超级丰富,寻找最“有戏”的人的渠道也会越来越多,也会给电视人做出好节目带来更多的便利。

(作者单位: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