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如何做好省级媒体地方外宣通联工作

夏盈悦

  浙江是经济、文化大省,同时也是华侨大省,共有浙江籍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202.04万人,分布在世界180个国家和地区。居住在省内的归侨、侨眷、港澳同胞眷属112.42万人,归国留学人员5.67万人,海外留学人员8.96万人。省内有着青田、文成、瑞安等著名侨乡。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海外中心(浙江电视台国际频道)【以下简称中心(频道)】,是浙江省唯一的广播电视对外宣传机构(媒体),在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播出,是我省对外宣传的“主阵地”、对外新闻文化交流的“主窗口”、联系海外华侨华人的“主渠道”。利用浙江的经济发展优势、人文资源优势、人缘地缘优势和文化品牌优势,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又有适应海外受众胃口的广播影视精品,发挥中心(频道)的省级外宣平台作用,与省内各市(县)委宣传部、广播电视台合作,整合侨乡资源,建立全省外宣通联网是形成全省外宣合力、做大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心(频道)从2013年开始创新搭建全省外宣通联网,从无到有,从单兵作战到系统规模,全省外宣通联网的作用日渐显现。近年来,全省各市(重点侨乡区县)广播电视台对外宣工作逐步开始重视,不断地向中心(频道)的新闻栏目《黄金时间》,专题栏目《发现浙江》提供选题鲜活、内容丰富、制作精良、收视看好的优秀节目,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各地方台重视程度不均,部分地方台送稿积极性不够。以专题片《发现浙江》栏目为例,2013年全年收到各台来稿26条,其中播出15条,2014年来稿数量66条,播出30条(20期),2015年全年来稿56条,播出38条 (26期)。其中丽水台、湖州台、嘉兴台、金华台占了上送稿件的绝大部分。送稿数量不平均,与近几年中心(频道)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关。二是外宣特色不明显。各地方台对于外宣节目的特点,海外受众的需求认识不够,了解不清;中心(频道)对报送节目的要求还不够具体、规范,引导不够。从《黄金时间》、《发现浙江》的用稿录取量和来稿内容来看,地方台上送的新闻或者节目内容以内宣为主,文字不适合外宣,稿件需要二次加工。三是节目质量参差不齐,随意性大,规范性不够等等。各地方台外宣队伍建设滞后,存在着素质不齐、业务不精的情况;中心(频道)与各地方台的业务交流、研讨还不够,缺乏完善有效的送稿考评机制。以《黄金时间》为例,大部分上送的新闻拍摄水平有待提高,后期制作比较随意。
  根据当前我国对外宣传“走出去”工程深入实施的新形势和“一带一路”宣传战略总布局以及今年G20会议、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召开的宣传总要求,对今后我省,同时也是对全国各省的外宣工作、地方台外宣节目生产节目上送报道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省级媒体的外宣通联工作,营造以我为主、正面报道、积极向上、精彩纷呈的外宣舆论氛围,尤为重要。以我省为例,新形势下,进一步重视、规范、完善、充分发挥外宣通联网的作用,是做好地方外宣通联工作的关键所在:
  一、从省级媒体到地方媒体都要充分认识整合外宣资源,建立全省外宣通联网,形成上下联动、互相合作良好氛围的重要性。省级媒体要从实际出发, 站在时代前列,认真分析当前国际国内传播形势,进一步完善外宣机制,寻找对策,激发活力,开展有效的工作,着力提升省级媒体对外传播的影响力和对国际国内舆论的引导能力;省内各市(县)委宣传部、广播电视台要充分认识到外宣通联网的重要性,要从大局出发,利用独有的侨情侨务特色,把地方经济、人文景观等通过省级媒体的平台,不断自我推介,自我宣传,除了“走出去”,同时也能“引进来”,促进内外交流。例如“浙商回归”宣传,特别是浙籍人士的成功项目、活动、工程的宣传,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投入浙江建设,反哺当地经济建设。
  各地市基层有鲜活生动的人物和事例,是题材的富矿,这正是省级媒体所需要的。涉及典型人物、重大事件的选题,地方媒体要有新闻敏感性,及时上送。省级媒体要主动策划,与地方媒体反复沟通,在前期构思、拍摄制作上充分合作,以主要活动为新闻眼和宣传节点,找准新闻价值要素关键所在,选准战略核心内容做足文章,可就其重要性作连续报道、深度报道、跟踪报道。在专题节目合作拍摄模式上进行创新探索,栏目一线编导与地市媒体的专题部门开展共创合作活动,利用各地题材资源优势,拓宽题材来源,丰富节目内容,利用双方合作迸发的构思和创意,省级媒体的技术和平台优势,创造出一批鼓舞人、激励人、感动人、引领人的优秀作品。例如《发现浙江》栏目在与普陀电视台沟通中及时了解到适合外宣的典型题材,双方深度合作的专题片《团圆》,获得2015年度浙江新闻奖三等奖。
  二、省级媒体和各地方媒体要意识到通过全省外宣通联网打造外宣队伍的紧迫性。根据全球化战略的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良好专业素质的业务骨干投身外宣事业,重点培养三种紧缺型外宣人才:一是培养既精通外语又具备传媒素养,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二是培养熟悉国际事务、适应国际传媒竞争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三是在跨媒体发展时代,尤其要重视培养具有媒体融合意识、掌握多媒体运作技能的外宣专业人才队伍。同时,要建立相关机制,发挥外宣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他们采集传播能力,增强广播电视节目对西方主流社会和海外华人华侨的吸引力。
  具体操作层面上,全省外宣通联网以省级媒体新闻、专题记者、编导为主体,以各地方媒体记者、编导、通讯员为辅。各地方媒体自身要形成长效业务培训机制,提升记者、编导业务水平,省级媒体除了与各地方媒体进行日常的业务交流、沟通之外,还要采取召开年度通联会议,建立优秀编导来省级媒体学习、考察等培训体制来加强与各单位之间的业务交流活动,培养一批外宣骨干,从人员上保证外宣工作的需要。
  三、加强海外舆情和收视需求的研究与分析,把握全省外宣通联网的内在要求。节目编导要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要求,深入研究海外受众对各地信息的需求,深入研究广播电视外宣工作的特点和优势,选择海外受众想要看、乐于看的外宣节目,加强节目策划、节目生产、节目编播、节目收视的研究与管理。各地方媒体有计划、有程序、有要求、有目的地向省级媒体上送高质量、高品位的外宣广播电视节目。
  在上送节目时,一要把握各地的侨情侨务特色,紧扣“华侨华人”收视群体的需求,以“侨”为中心,打“侨”字品牌,做“侨”字文章。做好侨乡时政热点新闻、专题报道,及时传递乡音乡情。二要千方百计为海外华侨华人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以浙江为例,就是要千方百计讲述好海外华侨华人的精彩创业故事,千方百计宣传好浙江、宣传好中国的发展进程,增强海外华侨华人对家乡、对浙江、对国家的关注度和向心力。三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改进传播方式。进一步探究国际传播规律,明确以欧美主要国家为重点的传播区域,准确把握开明通达的外宣内容,寻找适合海外受众的传播方式,增强对外宣传的针对性、服务性和实效性,打造外宣节目品牌,提高节目的亲和力、说服力和影响力,做到既保持地域特色,又兼容国际传播元素,让节目真正“走出去”、“走上去”,让节目做到“入户”、“入心”。四要主动与新媒体融合对接,在体制机制、内容技术上及时跟进,推陈出新积极构建省级广播、电视、新媒体“立体式”、“全方位”的对外传播新格局。
  四、通过完善省级媒体外宣节目上送报道考核制度,促进稿件质量提升,激励送稿积极性,进一步有效提升全省外宣通联网的作用。完善送稿流程,对各地方媒体上送的节目提出统一要求,对优质节目进行及时编播,对用稿数量、质量进行实时统计。形成反馈机制,每季度省级媒体要定期向各市(县)委外宣办、各市(县)广播电视台反馈用稿信息;每年度,通过省委外宣办将各台上送报道节目数量和质量作为外宣业绩考核指标进行系统考评,并将考评结果通报当地党委宣传部门及广播电视台。形成奖励机制,对上送外宣节目工作表现突出的部门单位进行大会表彰和奖励。
  整合全省对外宣传优质资源,深入挖掘各地“好故事”、“好声音”,是全面提升省级媒体对外宣传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全省外宣通联网的作用是省级媒体做好地方外宣通联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今后省级媒体长足发展的动力所在。

(作者单位: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海外中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