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发挥广播特色 用声音“亮相”参与评论

秦小建

  广播评论是广播媒体的旗帜,它是通过口头播讲或音响传播的评论。近年来,广播评论充分发挥传播迅速、接收便捷、易于理解、长于交流的传播特色和传播优势,在反映舆论、引导舆论和进行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升广播思想力、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当下,广播评论尤其注重发挥广播特色,用声音“亮相”参与评论,充分体现了评论的客观性、权威性,增强了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广播以声音为传播特色,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很方便地从广播中了解最新的信息。可以说,广播是听觉艺术,声音是其最大的魅力与优势。广播中的评论节目,同样不能少了声音元素的运用。我国的广播评论节目从录播到直播,从播音员口播评论到记者、主持人即时评论,从嘉宾点评到兄弟媒体的合作集纳整合的发展过程,广播评论的样式和手法越来越多样化,声音元素的运用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广播评论在形式上分为谈话体评论(广播谈话)、评论员评论、录音评论;在制作方式上分为录播式评论和直播式评论;在内容上分为时事评论、财经评论、科技评论等。
  以浙江之声主打的新闻品牌节目《浙广早新闻》和《浙江新闻联播》为例,《浙广早新闻》中就有评论节目“300秒述评”、“杨禹热评”、“叶檀说财经”,《浙江新闻联播》中就有“今日快评”、“今日点点名”等。其中“300秒述评”由主持人口播评论,内容选自人民日报、新京报等各大平面纸媒,它在声音元素的运用上,受众听到的是男女主持人浅显通俗、平易亲切的对播声音。“杨禹热评”、“叶檀说财经”是特约评论员、业内知名人士杨禹和叶檀各具特色、专业评说的声音,两位大咖知性的有声语言,语气轻重缓急各有不同,评论的个性特色非常明显,传播效果非常好,能够吸引并产生固定的粉丝群;“今日快评”、“今日点点名”两档评论节目做得更加灵活,更显民生化,“今日快评”中既有特约评论员固有的声线,又有省内各家兄弟媒体的合作海采和综合整合的社会各界群众的声音,既有一线记者的声音,配发独家的观点述评,又有来自论坛、微博、微信平台等多渠道、多个群体的声音。这些声音元素的来源,采用录播、对播、口述、海采以及主持人互动点评等多种方式,用丰富多样的声音元素“亮相”参与评论之中,极具可听性、引导力和影响力。
  麦克卢汉曾指出:“我们可以从一个非常广泛的范围内听到任何一个方向、任何距离以外的声音。”“而眼睛却是有限的、定向的,在任何时刻都被局限在远远小于听觉世界的一半的范围以内。耳朵是包罗万象的,对无限范围内产生的任何声音都始终是敏感的。”浙江之声《浙江新闻联播》的评论节目,让受众也感受到了声音“亮相”参与评论的各种可能性。作为一名地方台的记者,笔者平时也积极参与了浙江之声《浙江新闻联播》“今日快评”中“联播海采”板块的综合工作,深刻体验到了声音“亮相”参与广播评论的妙处。
  2016年3月,浙江之声逢双休日推出省内各地方台参与的广播评论节目。3月12日《浙江新闻联播》之“今日快评”评论的是青岛“天价大虾”、哈尔滨“天价鱼”,让去这两个城市的游客心惊肉跳。然而,浙江乌镇去年一年接待游客970万,却没有一例投诉。对于这一话题,“今日快评”首先邀请了浙江之声特约评论员朱成方亮出了观点。朱成方快人快语,抛出了一段话:要做到一个旅游景点没有一家“杀猪店”,光靠店家自律当然是不够的。必须有一整套的“游戏规则”:你看看乌镇的旅游监管部门正在实施的“统一标准”:每间民宿只能有2张桌子招待客人。且每个菜的价格和分量也都是有严格的规定的:12块钱一大盘的韭菜炒鸡蛋,鸡蛋必须不少于3个,一碗鲫鱼豆腐汤,鲫鱼必须要6两以上……最后,朱成方认为“乌镇旅游的零投诉,是管出来的!”在随后的板块中,采用了各个地方台综合海采的声音为佐证,进一步证实了“乌镇旅游的零投诉,是管出来的”这一论点。
  整个综合海采共采用了五个地方台的五段音响,同时还有省内其他十多个地方台参与了评论海采。广播《今日快评》听起来不再单一枯燥,更加注重整体性、可听性,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增强了社会公信力。
  
  广播评论,评与论结合,评论相辅相成,既要讲道理又要摆事实,让来自多方的意见参与到评论中,夹叙夹议,为评论提供有力的事实支撑,而不仅仅是单一的评论。
  相较于以前广播评论采用平面纸媒的内容,由主持人播报,有时候受制于书面化的语言表述,难免成为纸媒评论的声音版,较为单一晦涩。而融入社会各界的现场采访音响,让全省各地地方台采集的群众声音在评论中“亮相”,听觉敏感的人有时候甚至可能会听到各地不同的方言腔调,广播评论瞬间就变得生动和动听了:有时候是用叙述细节引出话题、回溯背景,有时候则是解读过程,渲染气氛,参与议论;有时候既有正面声音,又有反面观点,是不同观点的交锋;有时候呈现出观点的层层递进,有时候又是大众的建议心声和殷切盼望……多元化呈现,多样化形态,角度多维,观点新锐,思辨深刻,表达流畅,风格独特,个性明显,让不同层次的受众都容易理解,乐于接受。
  BBC广播代理台长埃利斯说:“永远给听众最想要的。”由于广播评论是用声音符号传播内容的评论,它不像报刊评论那样可以供人反复阅读,仔细玩味;也不像电视评论那样除有声语言之外,受众还可借助于画面语言和文字语言(字幕)理解评论内容。同时,声音符号的传播又具有线性传播的共同弱点:稍纵即逝、不易留存。因此,广播评论要在制作创新上下功夫。
  1、寻找典型人物——一方面可以选择与事件相关的核心人物,同时也可以选择一些对事实有一定的理论思考和善于运用表达的专家、学者和有关政府部门主管领导等,作为广播评论节目的“智囊”和“外脑”。
  2、不同观点碰撞——评论要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可选用正反双方的、多元化的观点,进行深入浅出地点评、避免空洞说教,让评论更具说服力。
  3、透过现象看本质——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复杂多元的社会现象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深入分析和思考,要将典型事例置于清晰、严密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梳理中,在立论和破题中层层推进,条分缕析地展现事实。
  4、语言平实简洁——要甄选最靓最好的声音参与评论,既要把握好舆论导向,简洁明快,平实易懂,直击要点,又不能过于概念化、书面化、套话和官话;既要注重个性化语言,又要防止絮絮叨叨、点题不到位;既要声音清晰可辨,又要防止方言腔太浓重受众听不懂、不消化。
  互联网时代,听众接触的媒体和信息在极速增长,广播作为以声音为单一介质的传媒,需发挥以声音的特长,不断开拓更为丰富生动的形式来吸引听众。综合而有效地运用人物的现场谈话及现场的环境音响、资料音响,并辅之以后期制作的解说与议论性语言的音响评论将成为广播评论的一种选择,也是用声音“亮相”参与广播评论,发挥广播特色,让评论变得好听的有效手段。

(作者单位:永康市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