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基层广播对农节目的创新

陆 琼

  广播对农节目服务三农是职责所在,在当今城乡发展一体化,农业与其它产业大整合的背景下,对农广播节目的信息来源与报道面更加广泛,从原先相对单一的农村种养殖拓展到泛农业领域,如美丽乡村建设、互联网+农业、食品安全等,涵盖整个农业产业链。广泛的节目来源,广阔的视角,使得对农节目能紧贴时代脉搏,鲜活生动。受众面也从过去单一的农民群体趋向多元化。广播对农节目有着鲜明的实用性、服务性、专业性特征,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在新形势下,广播对农节目采编播人员的新要求
  1.树立大农业观
  现代农业通过与其它产业不断融合,已经成为一项综合产业,与加工、运输、销售、互联网等领域产生紧密的联系,正进入一个大农业的时代。所以对农广播节目采编播人员要将眼光指向更广泛的领域,掌握些农业循环经济理论。能把涉及题材放到大农业的背景进行考量,扩展节目的视野。
  2.了解现代农业的生产与市场规律
  对农广播节目采编播人员要了解经济规律,能够搜集信息,对市场有一定分析能力,帮助农民抓住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从而提升农民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醒农民防范市场风险。当下很多农民在种植品种上倾向于引进“新奇特”的农产品,却忽视了市场需求量与本地消费习惯,为一时高价所吸引,盲目引种扩大面积,结果市场滞销。例如黄秋葵刚进入本地市场时,一开始过度炒作其营养价值,价格一度涨到了三、四十元一公斤,本地农户开始大规模种植。未料到由于产量高,生长速度快,今年市场上黄秋葵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价格一跌再跌,甚至烂在地里无人采摘。主持人需冷静思考,多方求证,宣传推广新品种时务必怀着审慎的态度,准确把握市场需求脉络,并且利用媒体的影响力来给虚火旺盛的“新奇特”农产品“降降温”。
  3.善于借力
  农业是一门科学,有其专业性,对于非农专业的采编播而言,必须要善于借力,要善用借用网络的力量,掌握搜索工具,了解采编内容中相关知识要点,技术难点及专用名词术语。如一期抗旱节目中,农技专家介绍情况时使用了“墒情”一词,这是农业的专业词汇,它指的是土壤的含水状况,这就需要主持人及时予以解释说明。还要善于借助农业专家的力量,多咨询交流,力争使节目做得真实严谨。对农广播节目采编播人员还要善于借助群众的力量,采编播合一本就是农业节目人力资源配置有限下做出的优化选择,农业信息来源不仅依靠通讯员等传统渠道,还可以借助新媒体等手段获取。
  4.文化背景差异中的有效交流沟通
  交流沟通时,主持人相对善于表达,缺少的是农村的生活实践经验,被采访对象往往有丰富经验,而表达能力欠缺。主持人应走进一线,进入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熟悉的环境,能够消除被采访对象的紧张感。可以先从农民感兴趣,容易回答的问题开始作为切入点,再渐进引导到节目主旨上。有些被采访对象看见话筒发怵失言,不妨让录音设备隐蔽起来,变成主持人与被采访者面对面拉家常的形式,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有些被采访者对农业在行,但不会讲普通话,作为对农节目对方言不妨多点容忍,与其听磕磕巴巴的乡土普通话,还不如干脆让他们用方言来流畅表达,也有一份亲切感。
  二、对农广播节目创作手法多样化
  对农广播节目要拓展听众群,在创作手法上也要多样化,打造有趣味,有感情,有故事的节目。
  1.体验式报道
  当下体验式农业正时兴,比如采摘游、认养果木等等。对农节目非常适合体验式报道,它以最近距离贴近报道对象,主持人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通过亲身体验激发内心情感,激发受众对采访对象的情感。
  玉环广播《山水玉环》在2014年推出一组“烈日下的农民工”系列报道,采访过程中,漆船工怕耽误工作进度,并不配合访谈。主持人便试着加入他们,穿上橡皮防护服,去撬附着在船底的藤壶。三十多度高温下,挥汗如雨,切实体验到漆船工的辛苦。诚恳的态度打动了漆船工们,他们也敞开心扉,边干边讲述起自己的生活。主持人还尝试着拿起漆刷给船刷新,三米多长的油漆刷在强劲海风的吹拂下,人的臂膀根本把持不住。走入封闭船仓,见识了漆味与腥味在高温下掺杂在一起令人透不过气的滋味。亲身体验使得主持人更真实深入地理解了船工,深刻的感触也使得节目更有感染力。节目播出后得到了不少听众在微信微博上的关注。
  2.拟人式手法
  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是“五水共治”的工作重点。在玉环,一些养殖户摸索出了“懒汉养猪”法、“水禽旱养”法等生态养殖模式。在养殖户中进行推广、引导他们改变传统养殖方式自然是对农节目的职责所在。笔者的做法是通过深入一线采访农户和畜牧专家,了解其原理与可操作性后,设计剧本,以拟人的手法进行后期音效处理,完成一篇饶有趣味的报道。以这种创作手法制作的《猪猪的环保生活》获得了浙江省广播电视新闻奖对农节目二等奖。
  3.故事性创作手法
  做有故事的农业节目,这是听众所喜闻乐见的。农业技术与信息在故事中得以潜移默化地传播,农业节目的可听性与技术性也能得以平衡。
  故事性的创作手法,离不开设置悬念,寻找冲突,设计情节,挖掘细节。例如笔者曾经主持的一期节目,报道的是樟农果蔬专业合作社的一对80后“新农人”的“创客”故事。节目中设置了这样几个悬念:兄妹俩为何舍弃稳定工作,跳回农门?做农业为何不好好守着土地,反而全国各地跑?种植草莓失败,种植西瓜失败,他们如何寻找新出路?充分调动听众的好奇心。节目中兄妹与父母的冲突,种植品种选择的冲突,种植方式的冲突,销售理念的冲突。层层推进使情节发展一波三折,可听性更强。而采访中捕捉到的兄妹与其父母的言语与动作细节,刻画出丰满的人物形象。情节设计,将新农人这个群体在“互联网+”时代寻找“田园梦”的历程揉合成一个完整故事。
  三、广播对农节目创作特点
  1.灵活应用现场音效
  农村生产生活的现场音效能够鲜明地凸显农村环境景象,还具备悦耳亲切的特征,广播对农节目不妨多使用农村生活的现场音,鸡鸣鸟叫,风吹稻浪,田间劳作、农机轰隆等各种呈现出鲜活农村生态的音效,可以营造出可信可亲近的农村生活情境,也能给人足够想象空间,增强了节目的辨识度,也使内容丰满立体。
  2.让录音机随时捕捉精彩
  最好、最真实的采访录音状态往往是第一次交流。农村的新变化是“正在进行时”,需要主持人有独特的新闻敏感,并善于从细微处看大变化,因此,采访时做好时刻录音的准备,往往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
  笔者在一次采访中,路过小普竹村发现乡村武术队正在排练,大爷大妈们投入的表演吸引了我们,当即打开录音机。对他们来说这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瞬间,但是在海岛玉环,具有鲜明海岛地域文化特征的乡村文化却是遍地开花。由此激发的创作灵感,成就了《山水玉环——渔乡文化草根情》,这档跳出常规三农节目思维的节目获得2012年度浙江省广播电视政府奖对农节目一等奖。
  3.时效性+深入、全面
  新闻强调时效性。而对于对农广播节目来说,更重要的是报道的深入、全面。正如农业生产讲究时令,对农节目选择适当的时机播出,才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前年,玉环某乡镇农民种的油菜只开花不结籽,颗粒无收,农户怀疑买到的是假种子,情绪非常激动。《山水玉环》主持人邀请农技专家深入农户田头进行调查,发现这是土壤中缺施硼肥导致的。当时以短消息进行即时报道,而内容更细致全面的专题报道则是等到下一轮油菜种植前播出,选择这一时机可以更好地提醒农户。
  总之,对农广播节目采编播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强烈意识,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怀农民,确保每一档节目有热度、有深度、有厚度,真正深入人心。

(作者单位:玉环县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