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播现场报道的专业要求

李 季

  广播现场报道是广播电台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直接向听众口头报道当时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形式,现场报道也是广播电台具有媒体特色的报道形式。
  现场报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记者必须亲自出声音,充分发挥电子媒体现场感、真实感和面对面的优势,这种听得到的报道方式,缩短了传者与受众间的距离,大大增加了新闻的可信度。
  广播记者进行现场报道是为广播新闻添彩增色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让受众可以更好地对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感同身受,这种优势也促使现场报道成为广播新闻的常态化报道方式。
  做好广播现场报道,对电台业者的专业要求,我有几点思考。
  一、职业素养。新闻的时效性决定着做现场报道的广播记者要具备更强的新闻敏感,第一时间抢发新闻。新闻敏感是媒体记者均应具备的素质。当记者遇到新闻线索或来到新闻现场时,各类媒体记者都想对新闻事件进行穷追不舍的采访。然而,广播电台的记者对新闻敏感要求更高,因为广播具有快捷优势,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电波把新闻抢发出来呈现在听众面前,充分体现广播新闻的时效性。这样,必须要求广播电台记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分析出新闻“眼”在哪里,属于哪类题材,采取何种报道方式,如何更好地表现出来等。新闻敏感还体现在应变能力上,一般情况下,记者对新闻事件了解后,都会先打好大概的腹稿,然而事件可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那么记者就要及时对自己的腹稿进行修正,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报道。今年5月4日晚上7点,一位四川籍拾荒者被台州人民医院确诊脑血管有出血点,要求其住院治疗,但这位病人却自行离开医院不知去向。此时,医院非常着急,病人这个病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就会危及生命。医院迅速向媒体求助,连夜寻找这个病人。得知这一求助信息后,浙江之声强烈意识到这一事件时刻关系到这位拾荒者的生命,也折射出医院、医务人员的社会责任,有助于推动解开当下“医患”矛盾的结。于是,采访部,编辑部,新闻广播协同作战。前方记者会同当地公安民警展开全城大搜寻,并全程发回搜寻进展的连线报道,新闻广播开通特别节目,一方面及时通报现场搜寻的最新进展情况,另一方面与听众进行深度互动,发动广大听众参与搜寻行动,不断地为前方搜寻人员提供有价值的线索。经过多方5个小时的努力,这位患者连夜被送回医院,最终及时得到了救治,保全了生命。
  二、人文素养。现场报道要尊重客观事实,但也要体现人文关怀。新闻,它是客观发生的事实,我们报道新闻也是要把这些客观事实传递给广大受众,但是我们的节目是办给“人”听的,我们传达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那自然就得考虑到人文关怀。广播新闻体现人文关怀,更具有可听性。
  首先,要求报道要叙事清楚,听众听得明白。这就要求遵从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状态,遵从听众“听”的状态。通常的报道把最重要、最吸引人的新闻事实排在最前面,而现场报道如果是顺序结构发展的话,那就要按照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安排,记者的口头报道与事件进程一致;如果是多头并列结构,多个事件并列时,那就按照重要性的先后排列,再从中挖掘典型的事件进行报道。
  其次,为报道注入感情色彩,增强现场感。广播新闻由于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就要求要采用生动的语言对现场进行形象描述,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进入采访现场后,记者要充分发挥五官的作用,耳朵要像一部录音机,鼻子要成为新闻鼻,嘴巴要成为新闻口,多器官调动,以确保自己能紧紧围绕新闻事件的主题进行报道。要迅速进入状态,注意观察并抓住现场主要特点,然后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清晰的口述把现场所见、所闻、所感,真实生动地表达出来,让听众了解新闻现场环境气氛和记者所处的位置,使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语言要精练,表达要清楚,口述要具体,要有立体感,以形象、生动、气氛浓厚的现场感抓住听众。
  现场报道人文关怀还应注意采访时的问话技巧。由于现场报道经常出现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对话,对待不同境遇的采访对象问话方式也不同,尤其应注意对遭遇灾难的人们的问话。比如在地震或者重大交通事故发生后,消防官兵和群众把伤者从现场救出来时,总是有一些媒体记者举着话筒不停地问伤者说:“你现在的心情怎么样?”“事故发生时你是怎么想的?”“当把你救出来时你是怎么想的”等等,试想一个刚刚面临生死大考验的人此时怎么会有心情回答这些问题。这就是没有考虑到被采访对象的心理感受,问话场合不对了。
  三、语言特色。现场报道的语言需要有特色。同样一篇现场报道的题材,有的报道听众爱听,有的就不爱听。当然,这可能是由于新闻选取的角度不同,除此之外,就是这篇现场报道所采用的语言方式了。广播电台现场报道应该采用“说”新闻的方式,这是做好现场报道的重要条件。因为广播新闻是给人听的,要人家听得好,首先就要记者说得好。现场报道记者的语言讲求有现场感,语速稍快,语气需抑扬顿挫,表达思想有较强的主动意图,有强烈要“说”给大家听的感觉。记者最了解现场情况,最能体会现场情绪,记者对内容的表达,从语气、语感、情绪上都是最准确的。而且还能把听众最快最直接地带入到现场中去了解事件的情况。
  在报道过程中,记者口述语言基调和节奏要与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和现场气氛协调一致,寓思想感情于客观事实报道之中。题材和场面欢快热烈的报道,记者口述要生动、活泼;题材严肃、场面壮观的报道,记者口述在用词和语气上就应该庄重、严谨。同一报道中,记者的感情起伏要自然,述说的节奏要随着事件的发展变化而有快有慢,有强有弱,有高有低,抑扬顿挫,爱憎分明。这样,报道才能以情感人,引起听众的内心共鸣。记者的用词一定要严谨,不能过于随意。比如在报道某个大型活动现场,人数很多,记者可以说:“台下人头攒动,几乎坐满了整个会场”,但说:“台下,已经坐满了一千名前来参加活动的人。”这显然不够合理,记者怎么能这么准确的数出来是1千个人呢,这显然是背景材料里提供的数据,既然这样,就要在报道的时候交代清楚“据举办方介绍……”,这样才合乎现场报道的常理。
  四、现场音响。现场音响效果的成功运用是现场报道的重要因素。不管发生什么样的新闻事件,现场都会有各种音响出现,精彩的音响效果是现场报道的一部分,杂乱音响则破坏现场报道的结构。不是所有的音响都能成为现场报道的组成部分,而是要抓取、捕捉典型的现场音响效果,这样才能增强新闻的真实、新鲜、形象性,增强新闻的感染力。恰当选用现场音响,如现场的风雨声、人物谈话、机器声等,会对听众的听觉形成立体“笼罩”,产生空间感、立体现场感,使现场报道更具有身临其境的强烈效应。同时,典型音响的运用,从某种程度上易于聚集听众的注意力,缩短听众与现场的距离感,进而对听众听觉产生强烈冲击力,使听众的听觉形象迅速转化为视觉形象,从而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总之,现场音响效果运用的成败,直接关系到现场报道的质量,用得好就能起到烘托新闻主题,增强感染力的作用。用得不好就会破坏整个新闻报道的完美。
  五、现场与直播室遥相呼应。广播新闻早前的“现场”报道,更多是记者前方采访回来的内容,回到台里再剪辑制作播出,这样就会缺少同步性和时效性。而现在广播新闻现场报道是记者真正的到达了现场,直接进行现场连线,与直播间、与听众第一时间传递和互动现场发生的新闻事实。而同步新闻播报成功与否,与导播室、直播室的联络和如何组织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可以这样说,现场报道是一线,直播室是前线,导播室是指挥中心。它们之间只有遥相呼应、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出色的现场报道。比如:今年浦江县寻找三个走失孩子的新闻报道,孩子失联家人万分着急,这一事件也牵动着浙江的千万百姓,大家都在苦苦等待孩子们的消息,但搜寻并不是马上就能有结果,于是浙江之声在导播室设立了指挥中心,几路记者分别赶往搜救现场,不断地连线报道最新搜救情况,现场记者的时时跟随,直播室主持人的时时等候。现场、直播室、听众被紧紧的连接在一起,直到最后收到了令人振奋的消息,失联三天的孩子们终于找到了。面对很多新闻事件,媒体人更需要有的是一份媒体责任,大家的共同努力,也让更多的听众再一次认识到广播新闻的传播力量。

(作者单位:浙江之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