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提高基层广播服务的有效性

林春燕

  处于对农宣传最前沿的基层广播,作为当地党委政府的舆论喉舌和宣传主阵地,起着举足轻重的桥梁纽带和承上启下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广播宣传媒体的主阵地作用,办好、办活、办精广播对农宣传节目,更好地贴近百姓,值得深思。现从地方台的实际出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如何提高基层广播有效性服务谈几点想法。
  一、贴近实际办节目,提高节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办好广播自办节目,是乡镇广电站新闻宣传任务的重中之重。乡镇广电站的自办节目要解决“贴近”问题,就要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上下功夫。独山港镇地域面积100.5平方公里,由原来的黄姑镇和全塘镇合并而成,2003年成立独山港区,2014年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现有22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居委会。近些年,由于区镇大征迁大开发等一些原因,农村广播的通响率降低,农村广播的宣传作用有所削弱,但是我们始终坚守这块阵地,尽力做好老百姓喜欢听的节目。
  早些年的乡镇广播节目存在节目设置单一、音响效果差、节目包装陈旧等问题,播出效果不能满足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需要。2014年,台本级对全市9个镇(街道)的广播自办节目进行了大改版,给了乡镇广播节目一次重生的机会。
  就以独山港镇为例,改版后的节目一周三组,每组30分钟左右,每周一、三、五首播,二、四、六重播,根据当地农村的作息时间,把播出时间定在中午11点30分和晚上5点30分两个时间段。此次改版我们把原先所有的栏目片头进行了重新采集录制和包装。为了使音响效果更加生动、逼真,也为了能体现本镇特色,站里采编人员拿着采访机,去港口录货船的汽笛声、去海边录海浪声、去老妈妈跳广场舞的地方录制她们爽朗的笑声等,回来后经过一些技术手段制作成片头,效果出奇得好,比用纯音乐生动不少。
  在栏目设置上,除了常规性的新闻资讯类外,改版后的节目增加了大量服务类节目。独山港镇作为全市海洋经济发展的主战场,经济类的报道是本镇特色,但我们觉得,作为农村广播节目,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是基础,服务三农仍是主题。我们推出了《农技点点通》等服务性小版块,农民遇到生产技术上的问题,我们请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现场问诊把脉。当然由于乡镇广电站设备和技术问题,我们没有条件把节目做成现场直播,通讯员用采访机把过程录下来,经过剪辑制作然后在节目中播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播音员在录音室里念稿子更接地气。
  我感觉对农节目要在对农服务的普适性上下功夫,这个普适性涉及到,在政策的解读、技术的推广、对于农民情感和社会问题的解读和认知的层面,要更凸显专业性,只有这样,提升对农广播的有效性才会变得水到渠成。所以,我们开设了《健康微话题》、《阳光法制》、《农村天天乐》、《港区人物榜》等一些联办节目,邀请各部门专业人员来到录音室,采用诸如一问一答、讲故事等一些通俗易懂的形式,向听众普及一些健康小常识、法律知识,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反映农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以身边的榜样来传递社会正能量,充分发挥媒体的引导作用,大大增强了节目的权威性。
  节目中还有两个小版块深受听众的喜爱,那就是“885”留言板和“信息早知道”。虽然这两个板块所占整组节目的比例不大,但信息量却不小。农产品销售、物品转让、求购信息、招聘信息、演出信息、停水停电通知、今日菜价等,通过这个平台发布,可以说,为听众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资讯。
  二、以理念创新推动节目创新,提升节目的思想性和深度性
  对农广播的听众大多是农民朋友,作为受众,他们希望在节目中能听到与自己生活环境相似的情景、与自身生活境遇相近的情形、与自我追求目标相同的感情、与自己面对困惑不解的情绪等,这是最为关键的收听感受,所以对农广播要在内容选题上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关注农民生活。只有这种全景式展现,才能让农民感受到,他们的生活在节目里都有所呈现,也增加他们对节目的认同感。
  作为乡镇广电站的对农广播节目,“三农”工作永远是主题,除了要从一般的技术性操作、技术性选题上提升一般服务类节目外,更要强化前沿性,因为前沿性决定了整档节目的创新性。这些年的基层工作使我明白,我们一定要站在农民的角度,去理解和了解农村、农民,然后再来为他们提供一些服务。我们的节目只要抓住了这一点,无疑就拉近了广播节目和听众的距离。我们要挖掘“三农”工作中的短板、问题导向、前沿的创新价值,包括农民在整个社会中表现出来的人性的闪光点、阴暗面。
  以我站为例,2014年,在全市上下开展的“身边好人”选树活动的大背景下,我们适时推出了《港区人物榜》专题版块。通讯员走进农户、走进田间地头、走进生产车间,深入挖掘榜样人物的感人事迹,充实完善“身边好人”储备库,开展各层面“好人榜”的推荐,努力让更多的“身边好人”成为全社会学习的道德楷模。我们报道了全国孝老爱亲之星陈宠英、带着公公改嫁的浙江省道德模范郭建英、“最美孝星”孙在珍,“最美婆婆”朱来英、“最美新居民”王强,“四敢一不怕”干部陈晓东、乡村“史官”倪连根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事迹,通过榜样的力量“传帮带”,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弘扬社会主旋律,让崇德向善之风在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同时,我们联合镇总工会、文明办、团委、妇联、残联等部门,在工作、学习、生活上对“好人群体”予以不遗余力关心帮助;发动志愿者、文明单位与好人结对帮扶,在全镇上下掀起了一股“学好人、做好事、得好报”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思想引领,确保技术队伍的稳定性
  与上级新闻媒体单位相比,乡镇广电站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更为贴近,反馈也更为便捷,但这种区位优势和条件只是自然因素,而真正的贴近性是由办节目的方针、采编人员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决定的。对农节目的采编人员应当在工作实践中真正“沉下身去”,深入了解农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只有迈开腿走出去,才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启发思路、解除困惑,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及时发现“热点”和“焦点”,才能使节目避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脱离生活。
  目前,乡镇广电站采编人员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薄弱、人员流动快等问题比较突出。以我站为例,目前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有3人,力量非常有限,为此,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我们和镇新闻中心建立了良好的互通机制,发展了一支相对稳定的通讯员队伍,大概有五六十人,这些人来自各部门、村社区、学校、企业,我们建立了核心信息员QQ群,每周召开新闻报题会,镇里出台了相关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
  四、当好参谋助手,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
  作为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广电站承担着新闻宣传和信息传播的重任,服务好配合好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宣传是乡镇广电站新闻宣传的主要任务之一。如何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尤为重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资金保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工作。近几年,我镇党委政府对我站的财政支持力度逐年递增,去年为50万,这更坚定了我们要办好节目的信心和决心。
  节目改版两年来,得到了农民群众的认可,成为当地农村文化生活的一大特色。在近几年的“嘉兴市广播自办节目”抽评中,我站的广播节目《潮起独山港》年年进入“十佳”行列。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有深深的紧迫感,目前农村广播面临着多重挑战,比如新媒体对广播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如今广播的受众越来越小,如何顺应媒体融合的大势,去更好地满足各种类型的农民的需求,还有一些工作要做。乡镇站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的支持,学习培训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要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得以解决。

(作者单位:平湖市独山港镇广电站)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