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做好对农节目要“眼高手低多动脑”

朱 晨

  根据此次培训的要求,安排我在这里就电视对农节目政府奖参评作品如何创新创优和大家一起交流,谈点体会和认识。首先声明是谈不上经验介绍。因为我们都是对农的同行,也希望能够和大家互相交流,目的就是把对农节目做好,对得起观众,也对得起自己辛苦付出的劳动。
  我们德清台在2014年做的《水粮争地》和在2015年做的《“机”“智”“人”——现代农业的呼唤》连续两年获得全省广播电视对农政府奖对农节目一等奖。回顾这两年的创优工作,体会到我们要在其间做好三个方面七个字:“眼高手低多动脑。”
  一是眼高:尽管我们县级台是最最基层的媒体,所从事的工作也主要是和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打交道,但并不能认为我们的范围就局限于本乡本土,本县本市。平时,还得和农口部门的人员多多交流,了解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对农政策、惠农措施。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自己要有个心眼,这个心眼当然是指学习的心眼。你得经常关注上面的政策变化,甚至还得多多了解国际农业的动态。
  说到这里,我想我们市县台对农采编人员还真不容易,只有做到“站在田埂上,心系党中央”,这样才能使你自己做的节目和栏目都会紧跟时事政策,不光做到立意高,也不会出偏差。
  二是手低:手低就是要把手伸到农田、水塘,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对农采编人员要真正地弯下身子,放下身段,把我们的镜头贴地面而行。我相信我们在座的很多同行来自于农村,那么就更应该对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怀有真挚的感情,能够和耕耘这片土地的乡亲们有说不完的私房话,道不完的家常事。其实,在广阔的农村大地上,蕴含着很多很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和选题。只有真正地把心和身子沉下去了,你才能捞取到沉甸甸的果实。如果仅仅在表面浮光掠影,甚至是五谷不分,那么就始终不能真正走进三农的围墙内。你自始至终只是一个遥望着农村的城里人。你和农业、农村、农民的距离始终遥远,像农村的真实情况、农民的真实想法,还有农业的发展状态,你都不能了解。所以我们作为编导也好、摄像也好、只有从农民的视角出发,从农民的欣赏习惯着想,反映农民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内心世界和真情故事,做到了节目实用性、趣味性与参与性的有机统一。这样做出来的片子肯定不会差。
  三是多动脑: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能够让我们用来做节目的选题,关键还是在于你能否发现它。这时候,就是发挥大脑功能的时候了。比如说2014年我们做的《水粮争地》节目。当时我们在下乡采访的时候和农业部门交流时,先后听到了几个信息,请注意是先后。这几个信息一是德清水产品供应量占据杭州市场的40%;二是现在水产面积大幅扩张,粮食面积日趋减少;三是德清有个在附近地区很知名的农业企业,养甲鱼的,叫清溪花鳖,他们几年前率先尝试了稻鳖共生的模式,效果不错。国家农业部也来开了现场会。那么我们就在想这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很紧密的,于是选题就这做了这个,落脚点在于关注粮食安全。像在2015年,我们所做的《机智人——现代农业的呼唤》系列报道,刚开始的时候主题并没有打算这么大,本来想做的只是关注农业领域的机器换人。然而随着采访的深入,发现农业机械化、智慧农业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确已经成为了我们现代农业发展的风向标。于是,我们在采访过程中调整了方向,于是就根据这三个主题做了三个部分的报道。这个作品拿出来参评之后,得到了省里评委的一致好评,当然也得到了我们县里面领导和农业部门的认可。
  在这里,我想通过和大家共享心得体会,以求共同进步。我想我和大家一样,作为广电对农采编人员,如果能够用眼高、手低、多动脑来要求自己,再加上认真地对待节目创优工作,那么你离创作出优质的电视作品已经不再遥远了!

(作者单位:德清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