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少儿语言类原创品牌赛事模式初探——浙江省首届小主持人大赛后记

沈 悦

  2016年7月25日,“中童・巴比尼杯”浙江省首届小主持人大赛在浙江广电演播厅完美收官,选手、导师、主创、父母家人,很多人迟迟不舍离去,哭着,笑着,说着关于这个夏天的独特记忆……
  这也许是成立12年的浙江少儿频道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象级”。从2016年料峭早春到流火盛夏,全省11地市的近7000名小选手通过覆盖全浙江的50多家专业机构,站到了浙江少儿频道的舞台中央,最终12位优胜者成为了浙江少儿频道“签约小主持人”!从地市海选、省级初赛近30场地面海选,到省级复赛、半决赛、决战之夜6场准直播,一路前行!大赛准直播阶段收视率令频道在同时段地面频道收视排位显著提升,7月9日4+人群省网同比省级地面频道排位第二,与此同时,各界对于此次大赛的热议仍在继续……身为冠军战队的导师和频道主创团队的一员,我不仅为我的学员这一季的成长与蜕变感到欣喜;更为我们主创团队的全情投入,通力协作、步步为营,探索创新而深感骄傲;而更重要的是大赛留给我颇多感触和思考。
  一、比赛模式的变迁——什么样的标准选什么样的人才
  从大赛中发现人才,似乎是大赛最直接最抢眼的目的,而挖掘其深层动机,此次比赛是对我省中小学生口语表达水平的一次摸底,浙江少儿频道想借此大赛昭示“零零后”小主持人素养的新标高,刷新各界对少年儿童表达能力的认知,倡导孩子们用自己的视角、自己的方式,好好说话!
  本着这样的初心,我们的在赛制的设计上,尝试有别于传统、惯常的青少年语言类赛事。如“讲故事大赛”、“诗歌美文朗诵大赛”、“经典诵读大赛”、“普通话大赛”等。这些赛事能充分考察选手的普通话水平,声音塑造力、情感控制、语流语感等方面的水平,但对“主持人”综合素质的考察,却略显片面,缺少了即兴口语组织、逻辑思维、现场控制能力的考察项。而这些,不止是小主持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对日后的社会融入、人际交流也颇为关键。因此,在浙江省首届小主持人大赛的整个赛程中,我们科学地设计了以上诸多能力的得分点:地市海选和省级初赛,100秒打动评委,“自我介绍+自备稿件诵读”的设置属于比赛标配内容,为入围选手的普通话和基础诵读能力进行把关;省级复赛“搭档主持作品”,我们看到了节目的多样性,从“电视购物”到“体育解说”到“双人脱口秀”,不仅能检验选手对不同类型节目的理解力和驾驭能力,还能透过搭档间的互动,考察到选手们的情商,对选手的综合能力考核又进了一步;半决赛“模拟主持+即兴复述”,考察选手的节目策划能力、阅读能力和即兴语言组织能力,对选手潜能的挖掘愈加充分;决战之夜“即兴演讲+现场报道+看图说话”,从知识储备到素材调取到语言即兴组织,无死角考察选手,彰显选手真实水准,是选手综合能力的折射。通过这立体多元的考核方式,最终脱颖而出的12强选手,真正代言了我们对孩子们用自己的视角、自己的方式,好好说话的完美诉求。
  二、导师功能的扩充——笑点、泪点、知识点,看点十足
  此次大赛吸纳了以《中国新歌声》、《我是演说家》为代表的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竞技真人秀评价模式,采用“导师制”推动赛程。作为最关键的话语角色,导师在节目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大赛组委会这次勇敢打破了“频道内部办比赛”的瓶颈,力邀浙江广电集团各地面频道优秀主持人加盟并担纲“四大导师”。冷静、幽默的浙江经视主持人王津津,青春、靓丽的浙江教育科技频道主持人陈晶晶,“颜控”、热血的浙江影视娱乐频道主持人李伟,睿智、感性的东道主浙江少儿频道主持人毛毛,四位风格迥异的导师带领58强选手组成了“四大战队”。选手间的对撞,导师间的较劲,残酷的队内考核,令节目笑点、泪点、知识点,看点十足。
  大赛现场,四位导师都有着独立的思想、个性与审美,再加上他们所带领的选手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导师之间经常相互拆台,针锋相对,言语冲突时有发生,使得节目更有戏剧性与笑点。
  真人秀节目与传统赛事不同之处在于,导师不仅仅要对选手做出评价,还要对选手做出选择,这直接关系选手的命运。队内考核,原则上导师会根据选手表现、个性喜好以及团队的组合特点,行使对选手的选择权。但是当导师们站在抉择的十字路口,当看到心爱的选手不得不离开战队,毛毛和晶晶两位导师还是忍不住真情流露,泪洒现场。
  选择权和评价权是此次大赛导师基本的话语角色。导师的评价权充分体现专业价值和知识点。肯定性的话语和质疑的话语都非常重要。但考虑到评价对象为未成年人,四位导师在对选手的表现产生质疑的时候,不急于否定,而是尽可能采用迂回的策略,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例如使用“如果……可能会更好"等句式,及时发现问题,给选手专业提点。并绕开“淘汰”等负面感强烈的字眼,减少对未成年人心理的负面影响。
  另外,除了舞台上的互动,此次大赛留出了更多时空给导师和选手私下交流与辅导。在为期一周的封闭特训中,四位导师几乎全程陪伴,倾囊相授,为每一个选手量身定制参赛作品。很多家长感叹“来自节目一线的主持人导师给出的指导确实不一样,跟孩子以前在外面学的练的不是一回事"!利用一线主持人导师的眼界与经验,让孩子看到行业趋势,避免孩子误入歧途,是此次主持人导师的重要贡献。
  三、选手的潜能开发与逆商教育——成长比成名更重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与我们应该成为的人相比,我们只苏醒了一半,我们只运用了头脑和身体资源中的极小部分”,而那些未被开发的新大陆,即是潜能。潜能是可以通过外部刺激和专门的思维训练被激活的,尤其对于儿童。大赛中,浓郁的专业氛围,紧张的比赛节奏为选手们创造了绝佳的潜能开发外部环境;选手间互相较劲,彼此取长补短,为选手的自我升级储备了充足的内部条件。短短数周,人们能清楚地看到孩子们长足的进步。选手方正的妈妈赛后感慨地说:“回忆起两个月前,三年级的方正才第一次上台主持班级活动,看今天,这小子居然自信地站在了小主持人大赛总决赛的舞台上,不可思议!感谢导师,感谢大赛!”事实上,我们也希望从今年开始,通过浙江省小主持人大赛,帮助每一位热爱主持,投入赛事的孩子,收获一个个“价值连城,化茧成蝶”的暑假。
  有成长的欢笑,就有失败的泪水。事实上,除了潜能开发,逆商教育也贯穿整个赛事。“逆商”一词的提出者美国学者保罗・斯托茨认为:“逆商是人面对逆境时的应对能力,或者说将不利转化为有利的能力,逆商是一种强大的智慧”。本次大赛,由于赛制的进阶设置,大多数选手会因前期准备、现场发挥、心理压力等原因,远远近近止步于终点线前。正确认识顺境、逆境的暂时性与变化性,学会把握和转换各种境遇,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积蓄正能量,是大赛带给都市顺境中长大的孩子们的另一番意外收获。有选手说“我们那个比赛啊,就是淘汰哭,待定哭,晋级也哭,”然而,更多的止步选手开始学会接纳挫折,认真总结,甚至真心地为队友鼓掌打气,令人欣慰。
  四、新媒体势能的续航——发动、微课、投票复活
  众所周知,媒体融合的时代,若要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仅仅依靠传统媒体线上传播显然不够。如何充分利用频道新媒体平台资源优势,为大赛热度续航,成了摆在电视人眼前的课题。
  浙江少儿频道官方微信作为频道第一新媒体平台,创立至今仅一年,依靠精准的亲子定位和高频度的亲子活动,迅速吸粉,目前拥有粉丝近70万,其中近9成人口构成为未成年人亲子家庭。由于频道领导对以“频道官微”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的足够重视,大赛期间,频道电视平台与频道新媒体平台在大赛全程保持渗透,相互补充,才得以令小主持人大赛把握住了二次传播的大好时机,使大赛热度一再续航。回头看,新媒体对于大赛的贡献,主要有三个阶段:
  大赛发动阶段,充分利用浙江少儿官方微信粉丝人口结构与数量优势,在线高密度推送大赛宣传贴,并适时增设“浙江省首届小主持人大赛”专区,令很多适龄儿童“粉转赛”,通过微信平台成功报名,参与此次比赛。
  大赛初赛阶段,新媒体平台强调“服务性”,集中少儿频道主持人资源,连续5周开设每周一堂的  “主持人微课”,为数千名参赛选手在线授课并答疑解惑。微课内容紧紧围绕《浙江省首届小主持人大赛比赛大纲》,有“毛毛姐姐的自我介绍”“小丹姐姐的晚安故事“超超哥哥的即兴演讲”等。课程设计有趣实用,互动环节有问必答。令选手赛前准备工作,愈加有的放矢。
  大赛白热化阶段,频道官微将58强选手视频上载分享,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传统优势,在线开通大赛投票专区,通过网络人气关键票数,决定部分选手去留。这使得亲友团投票热情空前高涨,短短几周,累计网络投票总数超过160万次,“投票贴”阅读与转发数据创频道官微新高,使大赛品牌深入人心,进一步扩张了浙江少儿频道新媒体势力范围。与此同时,网络投票的复活机制,还让一位在初赛阶段就被导师遗落的小选手任雨兮重新站上舞台,凭借后程发力,一路杀进决赛,成为本次大赛最大一匹黑马!这也是新媒体平台带给观众的一大惊喜!
  五、结语
  
浙江省首届小主持人大赛,作为浙江少儿频道原创语言类赛事,不仅为全省热爱主持艺术的孩子提供了渴望已久的展示平台,为少儿频道的主持人队伍提供了多样化的补充,大赛更是融媒体时代,浙江少儿频道特色化发展的一次有效尝试。纵观本次大赛,尽管在策划之初,我们有忐忑,但是看到越来越多人关注、参与赛事,看到选手们的表达力带给我们的惊喜,看到主创团队,新媒体团队不断刷新收视数据和模式边界,我们知道,频道领导和主创团队最初的设想已基本实现。“浙江省小主持人大赛”作为浙江少儿频道原创语言类竞技真人秀,值得我们认真总结,为探讨小主持人大赛的未来之路,为更多孩子,用自己的视角,自己的方式,好好说话,不懈求索。

(作者单位:浙江电视台少儿频道)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