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微广播剧”+“互联网”弘扬“正能量”——从“北仑好人”系列微广播剧的有效传播说开去

张 华

  一、“北仑好人”系列微广播剧“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各地涌现出很多先进人物和先进典型,在北仑,就涌现出了一大批弘扬道德风尚、富有时代特色的“身边好人”。2011年以来,北仑区大力开展“身边好人”推评活动,至今,已评选“北仑好人”188人,推选“中国好人”3人、“浙江好人”9人、“宁波好人”43人。去年,在北仑区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北仑区文明办、北仑广电中心联合组织、策划、制作了以其中十位模范人物事迹为蓝本的“北仑好人”系列微广播剧,用声音刻画了这十位“北仑好人”的形象。这是北仑广电中心自编、自导、自演、自制的第一部“好人文化”题材的系列微广播剧,也是全省各县区级台中的第一部。
  为创作好“北仑好人”系列微广播剧,创作人员多次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从一百多位“北仑好人”中反复对比、挑选、斟酌,最终甄选出十位代表性的模范人物。他们中有抚养弃婴成人的全国爱民模范胡朝霞、心有乘客心宽路宽的公交司机陈仁宽、英年早逝的最美志愿者朱治平等。创作过程中,编剧、导演和演员多次深入采访、采风、体验,被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所深深打动,使最终完稿的剧本真实、感人,刻画的人物形象丰满、感人。录制完成后,不仅多次在广播电台播出,还上载到“喜马拉雅FM”客户端,方便听众收听,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二、“北仑好人”系列微广播剧的特点:三“微”一“多”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相对较快,贴上“快餐”标签的新事物比较容易进入人们视线。因此,相对传统广播剧来说,“微广播剧”这种“快餐式”的“微音频”更容易为大众接受。
  “微广播剧”主要的特点就是三“微”,即:时间长度“微”,制作周期“微”,录制成本“微”。而北仑广电中心制作的“北仑好人”系列微广播剧,因为是由十个不同人物、不同事件构成,因此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1、时间长度“微”,适合收听。
  “微广播剧”篇幅相对其他类型广播剧来说较为短小,一般时长约为5分钟,仅为传统单剧本广播剧的六分之一,可以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受众听到完整的故事内容。
  2012年,浙江交通之声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移动状态下,注意力较为集中收听广播的忍耐限度是4分30秒,在原地等候过程中伴随性听广播的忍耐限度是5分20秒,这种需求相对比较“快餐式”。“北仑好人”系列微广播剧共十集,每一集的时间最长不超过5分钟,正好在人们注意力集中的忍耐限度内,适应了人们“快餐文化”的需求。
  2、制作周期“微”,效率高。
  微广播剧因为时间长度的限制,相对传统广播剧,剧本篇幅相应减少,人物角色与场景的变化不会特别多,音效、音乐制作的繁琐度不会很高,进棚录音时间也不是很长,所以制作周期相对也就减少。
  就“北仑好人”系列微广播剧来说,十集微剧,从前期的人物甄选、采风、事迹选择、编剧、挑选演员等事项用了4个月时间,而最后的录音制作仅仅用了1个月不到的时间,总计也就5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说完成一集“北仑好人”微剧仅仅用了两周时间,可谓制作周期“微”。
  3、录制成本“微”,适合批量生产。
  微广播剧时间长度仅仅5分钟,无论从编剧、演员还是录音、制作,各方面成本相对都比较“微”。微广播剧因为时间长度短,所以无论是解说还是主演,人物角色都不能太多,而且尽量男女搭档配戏,否则听众会分不清角色安排。声音可以进录音棚采录,也可以用家庭电脑采录,甚至还可以手机采录。
  以“北仑好人”系列微广播剧为例,时间最长的一集《新三顾茅庐》为4分58秒,最短的一集《阿福哥》为3分43秒。出现人物最多一集《管的宽的“阿宽”》为5人,其中主角2人;人物最少一集《世上只有“妈妈”好》为3人,其中主角2人。而且,很多音效的采集都是用采访机或手机直接采录,这样既保证了剧情效果,也有效地减少了成本的支出,可谓录制成本“微”。
  4、表现形式“多”,艺术风格各具特色。
  微广播剧的表现形式要贵在出新,以奇制胜。只有让听众耳目一新,才能吸引住他们,所以微广播剧的表现形式、手法、风格必须要多样化。剧本要悬念叠起,人物要个性鲜明,剧情要跌宕起伏,风格要悲喜交加。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放大夸张、制造悬念、突出矛盾,给听众设置自由而广阔的想象空间,“北仑好人”系列微广播剧就很好地做到了这点。
  如《巨款》讲述的是老人徐既仁在他80岁生日那天捐出了265万元资助学子和村文化礼堂建设的事,我们设计了“绯闻”到“矛盾”最终到“敬意”这条主线。故事一开始,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村长宣布文化礼堂成立了,并感谢徐既仁捐助265万元巨款,营造了一个热闹而和谐的场面。紧接着,不和谐出现了,台下村民议论纷纷,怀疑徐既仁所捐的巨款来路不正,继而到电台投诉,“绯闻”产生了。带着疑问的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与徐既仁的老伴发生摩擦引发误会,“矛盾”产生了。最后,在简单、陈旧的老屋内徐既仁揭开了巨款来源,原来巨款来自于老人自己的节省以及子女的孝敬。“绯闻”不实,记者对自己的“误会”表示道歉,对这位80岁老人的举动产生了更大的“敬意”。这样的表现方法使剧情跌宕起伏,令人回味。
  再如《世上只有“妈妈”好》讲述了北仑公安分局出入境管理大队民警胡朝霞,把弃婴当作亲生女儿,20年如一日,用亲情温暖了两代人的故事。我们设计了从“悬念”,到“再次悬念”,最终到达“温暖”的主线。一开始,全家人其乐融融地唱起生日歌,却又听到老人在抽泣,孩子也在抽泣中呼唤妈妈,而妈妈却说“我们是一家人”,这是怎么回事?“悬念”就此产生。场景立刻转换,在蹒跚的脚步声中,一位老奶奶走进办证中心咨询到香港需要办什么证,此时细心的胡朝霞却发现老人似乎有难言之隐,“悬念”再次产生。经了解,老人有一个被侄女托养的小孙女,而孩子的父母去了香港三四年,经多方寻找却杳无音信,怎么办?“问题”产生了。最终,胡朝霞以“妈妈”的身份帮助老人把孩子养大成人。剧情曲折动人,扣人心弦,表现了基层民警一心为民的人格魅力。
  其他如《爱与追求》以悲剧收场,但可歌可泣;《热心人》以悲剧开场,但结局喜人;《阿福哥》通篇喜剧,却朴实无华;《女儿》喜剧开场,仍感人至深;《新三顾茅庐》悬念迭出,但都在意料之中;还有《管的宽的“阿宽”》、《送粥奶奶》、《企业贴心人》等,直抒情怀,感人肺腑。艺术表现形式的多种多样,使“北仑好人”系列微广播剧更加生动感人。
  三、“北仑好人”系列微广播剧+“移动互联网”产生“蝴蝶效应”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加上手机、私家车保有量急剧上升,更多的人选择电脑网络、手机WIFI、车载广播、甚至车载终端来收听广播节目。
  “北仑好人”系列微广播剧搭乘“移动互联网”快车进行有效传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5年12月底,“北仑好人”系列微广播剧全部录制完成,除了在广播电台播放,还在国内网络电台份额占比近30%、用户渗透率44.6%的“喜马拉雅FM”app平台上线,生成的音频二维码通过微信平台推送,还将剧本印制成册,音频刻录成CD光碟。多种载体使“北仑好人”系列微广播剧传播更广。上线第3天,播放次数就近千次,到2016年9月,播放近十二万次,预计到年底将超过十五万次。
  因为受到感动,很多听众纷纷将“北仑好人”系列微广播剧转发到自己的个人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间、个人网络电台等新媒体上,从而使“北仑好人”系列微广播剧的正能量产生了蝴蝶效应。
  无论是传统广播还是网络电台,无论是微信还是微博,无论是公共论坛还是个人空间,都要求我们不断生产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来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文明需要传承,道德需要弘扬。“北仑好人”系列微广播剧搭乘“移动互联网”的快车把“正能量”传播到四面八方。“北仑好人”系列微广播剧+“互联网”,弘扬了社会的“正能量”,使“正能量”的影响力无限扩大。

(作者单位:宁波北仑区广播电视中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