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互联网+”时代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定位

杨海峰

  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带来传播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获取信息的习惯。面对海量数据和信息,如何选择优质的内容、有用的内容,让人有点无所适从。
  民生新闻是电视媒体中比较接地气的节目,有一批忠实的“粉丝”,也成为各地方电视台联系观众并与之互动的优质平台,有着较高的影响力。但随着电视媒体受到互联网的冲击,观众流失,广告客户流失,甚至是从业人员流失,这让曾经一直雄踞各大电视台收视榜首的电视民生新闻,面临困境。
  如何在困境中自救和超越,成为电视媒体不得不关注的现实问题。湖州广播电视总台《阿奇讲事体》栏目,是湖州地区一档以方言播报的民生新闻节目,开播至今已有十年,虽然拥有相当一部分稳定的收视群体,但从总体来看也在逐步下滑。不过,经过2015年对栏目的重新定位后,突出本土化、主题化,以小搏大,拉回了流失的观众,广告承载量也回温,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舆论监督,仍是媒体责任义务
  媒体一直承载着舆论监督的功能和职责,这也是媒体发展的命脉。老百姓遇到不公正的对待,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都会向媒体投诉。而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设立的热线电话,这时就变成百姓反映问题的主要通道,也是一个民生栏目发展的“生命线”。虽然有互联网,有微信、微博或论坛,但电视记者能够直面当事双方,对负面问题曝光、督促,跟进并推动问题解决,其成效是其他任何媒体平台无法比拟的。
  《阿奇讲事体》栏目自从开办以来,就一直抓住舆论监督这条主线,无论是对政府职能部门,还是对商家企事业单位,始终做“民生”的代言人。特别是在四边三化、五水共治和文明创建等方面,为环境卫生、治水治气、城乡文明,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监督报道,曝光问题,介绍经验,这对市政府中心工作形成强有力的正面推动作用。
  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媒体人的这一使命还是不能丢弃,并要发扬光大,这是一个栏目,特别是民生栏目的命脉和灵魂,是老百姓值得依靠和信赖的基石,是节目的价值所在。
  二、政策解读,寻找媒体新突破口
  几乎每个月,上到国家,下到省市,都会有一批全国性或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出台、实施。
  对于“互联网+”时代喜爱“读图”的受众来说,看成百上千的文字如同嚼蜡。作为电视媒体,我们的民生栏目,就需要替受众先看透文字,吃透精神,并以简洁明了的画面、语言和图示,将政策法规进行解构,做到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和记忆。
  同时,新旧政策的区别,政策如何落实到位,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政策,对老百姓的影响如何,大家会有什么意见,都可以在节目中体现,从而达到宣传政府政策、反馈百姓建议的作用。
  电视媒体无法和互联网拼速度,但是在解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却占有优势。网络上也有很多错误的解读,形形色色的不良言论和负面情绪,也可以在电视民生新闻中得以纠正和正面引导。
  三、帮忙服务,反映媒体亲民意识
  电视上播出的“张家长李家短”,看上去很多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但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就是大事情。每一件播出的这些“小事情”中,都凝聚了电视记者的心血。
  在《阿奇讲事体》节目中,哪家房屋漏水了,哪家装修出问题了,哪条公交改线了,哪里修路封道了,哪个新公园要开放了,等等。这些都是老百姓身边的小事情,但很多问题里面都有大文章。栏目记者不仅帮忙解决问题,还要体现解决之道,对大家以后遇到的同类问题,指明方向,提供借鉴。
  帮忙不添乱,服务要具体。网络传递讯息不管多迅速,不管多花哨,但在帮忙服务上,只能对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提供的平台,望其项背。电视民生栏目的这一特殊功能,将观众和栏目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拧成一股力量,帮助大家解决问题,并及时提供与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资讯,让电视民生新闻不仅好看,还有用,从而反哺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也能形成稳定的收视群体。
  四、慈善援助,体现媒体公益担当
  媒体不仅要有舆论监督和帮忙服务,还要承担宣传扩散公益信息,传播正能量的职能。在我们生活的城市和乡村,有很多因病或因意外致贫、患有重大疾病、见义勇为伤残等,需要社会伸出援助之手,救人于危难之中。
  《阿奇讲事体》栏目开播后不久,就在市慈善总会的帮助和支持下,成立了冠名基金“阿奇慈善援助基金”,每年开展慈善援助行动。栏目不仅宣传和传播公益事业,倡导社会关爱弱势群体,同时也用实际行动,来搭建爱心个人、企事业单位与受助对象的桥梁,扶危济困。栏目还主动策划大型新闻行动和慈善援助活动,多年来,开展了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的公益活动,比如,“黄丝巾”活动,“六一微心愿”活动,每年在“六一”儿童节前,向社会发出倡议,帮助一百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圆一个心愿;“我来帮你上大学”活动,帮助困难家庭的优秀大学生,筹集学费。
  媒体做慈善活动,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具有一定的优势。眼下,网络上各种虚假求助信息层出不穷,花样也不断翻新,让人防不胜防,很多老百姓好心做好事,事后却发现上当了,再遇到这样的求助信息,不分青红皂白,一律不再相信。而像《阿奇讲事体》这样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对于收到的求助信息,会通过不同渠道、层面,进行反复核实和确认,才会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向社会发出求助信息。不仅有记者调查的过程展现,还能让观众看到真实的画面,这对爱心人士来说,其真实性毋庸置疑,参与的积极性也会大为提高。
  五、传承文化,发挥媒体平台优势
  互联网时代,“快餐”消费盛行,有文化含量的内容被忽视被贬低,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心灵鸡汤、养生秘籍,各种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信息,让人从一开始的新鲜到最终的乏味。作为电视媒体,有传播知识、传承文化之责。以《阿奇讲事体》为例,对于湖州地区的老地名、老手艺(具有匠心)、老街巷、山歌湖剧、习俗礼仪、乡贤文化等,都经过细致的调研后,做出可看性极强的系列报道。
  同时,栏目是以方言播报的新闻节目,也有着传承方言文化的职能,在日常节目中,每天都有“老底子湖州话”的版块,让本地人听到地道的吴侬软语,也让新湖州人有了学说湖州方言的渠道。
  此外,栏目还将本地的习语、俚语,以微剧的形式拍成短片,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备,栏目将这些市井文化,以老百姓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加以展现和传播,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也有很多观众将自己写的小剧本寄到栏目来,为我们积累了很多原生态的素材。这些拍摄成片的微剧,在电视上播出后,再上传到网络,在朋友圈里扩散,点击率也非常高,形成了线上和线下的互动局面。
  除了以上这些思路明晰、目标精准的定位之外,作为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还要结合本地特色、结合政府的中心工作,每月至少有一次民生方面的主题策划报道,比如《阿奇讲事体》栏目就在今年策划过“寻找身边的正能量”、“匠心湖州”、“文明城市啄木鸟”、“文明大考验”、“美丽湖州行”、“交通事故一瞬间”、“暗访窗口行业”等,这些策划,不仅具备新闻性和实用性,也在调查观察中,锻炼了新闻记者的采编能力。
  2015年初,栏目还和12345政府阳光热线合作,成立了“12345阿奇工作室”,并将工作室搬进了12345的办公室,对民生热点、难点进行报道,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解决了很多“老大难”的民生实事,对政府阳光督办进行监督,在转变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作风和提升办事效率方面,效果明显,更是取得了多赢的效果。这一创新,也引起了国家级、省级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央视专程来栏目和12345调研,将这种媒体和政府合作,转变舆论监督方式的做法,采制了一期时长30分钟名为《有事儿找阿奇》的专题节目,在CCTV-4《走遍中国》栏目播出。
  “互联网+”时代,技术在不断革新,媒体传播方式和用户获取信息方式也在与时俱进,作为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有传统的优势,也有“见网死”的难处和短处,唯有结合自身现状,梳理关系,明确定位,创意先行,以变应变,以不变应万变,方能在瞬息万变的移动互网络发展浪潮中,立于“潮头”。

(作者单位:湖州广播电视总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