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切换角度做新闻

骆 骏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新闻采访让我们这些工作在新闻一线的记者渐渐有了疲惫和倦怠,有时候觉得自己做的新闻就像炒冷饭,千篇一律,感觉像是遇上了职业的瓶颈。
  虽然从专业的角度,我们非常清楚何以为新闻,又如何来阐述,只是在新媒体迸发的今天,传统媒体的新闻实在不好做。时至今日,我们的很多新闻还是围绕领导在转,围绕部门在转,感觉像领导包场,不少报道成了工作总结,成了部门的“成绩册”。对人民群众企盼什么、关心什么、呼吁什么,报道的甚少。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报道领导、报道中心工作是我们的职责,不能不报。但变领导视角、部门视角、工作视角为平民视角,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最想知道的方面去提炼主题,才是做新闻的首要。
  创新新闻报道角度,一直是我们在报道工作时时关注的,当然这种创新是与一般报道角度比较而言的,我以为在选择时就要考虑三个方面:
  一是就是要突出 “新”。新是新闻的特征,是新闻的基本要求。新闻是以事实为主要基础,离开了它就难以构成新闻。新闻要新,选择的报道角度也要突出新。因此,对于一些经常而又反复宣传的工作,反复宣传的主题,就要研究新的角度,从新的角度中再去选择好的角度。这里的旧,是指新闻报道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年年重复的老题材:山核桃是临安的特产,一年到头,有关山核桃的相关新闻层出不穷,特别是到了采收季节,以“山核桃”为主题的更是我们新闻部的“当家菜”,但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怎么才能做出不同来,真是有些让人伤脑筋的。
  今年夏天天气晴燥,山核桃面临干枯病的困扰,如果我们的报道仅是从官方的数据或是农业局的下乡指导这条线索入手,那么这只能是一条极为平淡的新闻。我们选择打破常规,寻找新颖的报道角度,定点一家农户,采用写实的手法,从跟随其上山护林入手,报道通过实时纪录的方式,透露出他内心的焦灼和不安;通过画外音,引出了了存在的问题;接着,我们的记者带着农户的问题走访了农林站的技术人员,农技人员下乡实地指导下,农民有了主心骨,克服了困难。由此可见,抓住了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捕捉信息,寻找角度,提炼主题,新闻报道就能出奇制胜,多姿多彩。在“以旧见新”的报道中,“旧闻”作为背景,作为铺垫,作为反衬是很重要的。正是在新与旧的对比中,从变化的角度人手,才容易在老题材里挖出有价值的新闻。
  在县级台,领导活动、中心工作的报道相对比较多,如果单从报道会议、领导动向入手那是相当的乏味;但是从指导工作所需方面去选择报道角度就有了新的立意——党的新闻宣传,一个阶段、一个时期都是围绕某一项中心工作,或某一项重大任务展开的。所以我们新闻报道必须研究党的中心工作和中心任务,并且步步紧扣宣传的节拍。要有节奏、分阶段进行,每一个阶段最需要什么,先宣传什么,后宣传什么,哪些宣传了,哪些还没有宣传,该怎么样去宣传,这都要我们认真分析,认真研究,认真琢磨。然后,从“独家新闻”的角度去抓新闻,从指导工作最需要什么稿件的角度去写新闻。
  二是就是要注重“引”,以小见大找角度。新闻报道的职能之一,是对工作的引导。因此,在选择报道角度上,要考虑主题的需要,要考虑对工作的引导和启示作用。如果离开了引导作用,一味去追求“新、奇、特”的角度,就失去了新闻报道应有的意义。以小见大找角度——大主题可以选择小角度,即“寓大于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小见大是由新闻的特点决定的。任何新闻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它是经过选择的事实的一个“剖面”,一个“片段”。具体到这个“剖面”,也还有报道的角度问题。若摆开架势,把角度放得很大,只能蜻蜓点水,不利于主题的深化。而选好一个小角度,像钉子一样,入口小、钻得深,容易把握,并能够写得具体。
  像“关爱老人,关注老年人生活”这是一个非常普通但又是一个很吸人眼球的话题,在这条新闻上,我们就完全可以以“小”见“大”,这个“小”,可能是一个典型的细节、一个典型的镜头、一段真实的小故事。我们通过小角度,小细节,“以小见大”选择角度的实质,学会“解剖麻雀”,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个性见共性,深入挖掘蕴藏在具体事例中的普遍意义。
  三是就是忌讳 “偏”,可以逆向思维、全局高度找角度。选择好的报道视角都应该从新闻的基本事实出发,切忌离开最基本的新闻事实,搞人为的“贴金”,甚至依“气候”选择角度。有的工作明明是过去做的,但一个时期上级强调某一精神,这时为把过去的工作报道出去,硬是把新闻事实贴上某一精神“标签”去宣传。所以,选择报道视角,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禁忌乱贴“标签”,禁忌“移花接木”。可以逆向思维找角度——在类似“反思”的过程中寻找新闻角度。长期以来,中国新闻界习惯了顺向思维,“一条道跑到黑”,其结果往往把复杂的立体的事实写得简单、平面了。逆向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困境,突破老一套的模式。多一个角度就多一条出路。
  全局高度找角度——所谓全局高度,也就是宏观高度和大局意识。著名记者艾丰有一句名言:“当记者要想总理想的事。”总理心中装的是国家大事,全国的形势、情况、问题、动向以及经验。如果一个记者能够以总理所想的这些作为社会大背景,具有宏观与全局的眼光,那么他在选择、掂量某一件具体的新闻事实时,当然会找到把握时代脉搏的最佳角度。而一些地方新闻要想提升其新闻价值,也首先要“吃透上头”,即明确中央的精神。把本地新闻与具有全国意义的普遍问题联系起来,其新闻价值自然升值,针对性大大提高。“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寻找最佳新闻角度需要这种登高效应。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说事物本身都是多侧面的,它好似一个五光十色的多面体,既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表现,也可以从那个角度去提示,不同的角度得到的是不同的认识价值。新闻报道也一样,角度选择的不同,产生的宣传效果就不一样,如果选择的角度平常,写出来的新闻就平淡无奇,反之,如果解说新颖独特,写出来的新闻就会富有新意和感染力。在基层电视台工作最大的优势就是走在一线,可以接触和发现第一手的新闻源,能够和我们的百姓面对面对话,可以更快更直接发现和发掘现象后面的本质,找到新闻背后更高更深的本源,创新和提升我们的新闻质量。

(作者单位:临安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