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用新闻评论提升舆论引导力

吕冰峰

  新闻评论作为媒体意见领袖的传播载体,一直备受观众喜爱和关注。但对于县级台而言,无论是广播还是电视,新闻评论是“短板”。县级台在新闻实践当中,对新闻评论少有涉足,县级台也少有影响力的新闻评论节目或栏目。而恰恰新闻评论在引导社会舆论、引导实际工作、引导社会生活、引导受众思想以及解读新闻事件、分析社会现象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笔者认为,县级台要运用新闻评论作为提升舆论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敢评论,提升舆论引导力。舆论引导力是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媒体的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媒体如何提升舆论引导力,笔者认为,加强新闻评论建设是一项重要举措和有效的途径,对于县级台而言,尤其显得刻不容缓。新闻评论就新闻事实发表议论和见解,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评述,揭示事实的本质,阐明对事实的见解和态度,借以影响、引导社会舆论。如今,互联网、手机、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受众真假难辨,渴望得到真实的有权威的信息和声音,希望得到正确的引导。这时县级台如果不主动发声、引导舆论,就会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失去话语权。针对县域内受众关心的话题、社会热点,县级台要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引导社会舆论。近年来建德台针对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采写了一批新闻评论,在受众中引起了不小反响。如《年年建新房 不见新村庄》、《这样的大户 我们不欢迎》、《举办节庆活动不能“一窝蜂”》、《农村公共设施有人建更要有人管》、《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刮“攀比风”》、《抓环保就是抓发展》、《跨区域治水 下好一盘棋》、《给基层单位台账工作减减负》等,这些评论对当前农村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和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一些需要澄清的模糊观点进行了引导,一些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一些错误做法得到了纠正。
  能评论,提升评论影响力。一档新闻节目的存在离不开特有的社会环境。县级台新闻节目是以这个县域内的人民群众为报道对象和收视受众的。那么这个县内的人民群众就是县级新闻节目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县级台少有新闻评论节目或栏目,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县级台评论新闻节目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社会环境、舆论环境和生态环境受到限制。在县级台,主要以正面宣传为主,而新闻评论以新闻事实为依据展开评论,有时是对新闻事实或现象进行评论,有时是对某一新闻事件展开批评监督。语言犀利,论证有力,有时甚至象匕首一样直戳痛处,但在县域环境中,范围小,人际关系复杂,是典型的熟人社会,记者在进行评论时不免涉及问题类、曝光类的新闻事件,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关系。有时记者披露和揭发一个问题,还没来得及发稿,被披露的对象已经通过层层关系打通各个关节。为迎合整体的舆论环境,一般的县级台少有涉及评论,也不会开设评论类的栏目。其次受人才制约。撰写新闻评论不仅要具备熟练的新闻业务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准和政策水平,讲政治顾大局,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等,县级台近年来虽然引进了不少专业人才,但能够撰写新闻评论的资深记者并不多。县级台要加大新闻评论节目,建立适合新闻评论发展的机制。首先要鼓励记者采写新闻评论,新闻评论与一般的新闻报道相比,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要给予撰写新闻评论的记者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对于优秀的新闻评论给予奖励,形成人人写评论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开设新闻评论栏目。县级台要开设新闻评论的栏目,落实专人负责评论的采写,使新闻评论从偶尔的昙花一现变成常态的节目,并建立严格的节目管理制度,从节目选题、策划、采制、审定、播出等方面进行管理,节目日常运行中,减少人为干扰因素,为新闻评论节目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建德台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开设了《本周视点》,广播节目中开设了《建广评论》,新闻评论从原来的“盆景”逐渐成为“风景”,一些记者也逐步尝试采写评论类的新闻稿件。
  善评论,提升评论针对性。县级台处于媒体金字塔的底端,直接面向广大群众,如果评论选题“高大上”,脱离当地的实际情况,即使评论形式再新颖、语言再精彩,也起不到好的传播效果。县级台的评论题材要从基层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中而来,接地气,是当地存在的普遍现象或普遍问题,才能引起当地观众的兴趣。与此同时还要引导实际工作,新闻评论不能跑在工作实践的后面,而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就要求记者进农门,喝农家茶,聊家常话,把基层百姓真正的心声摸准摸透,才能写出好的评论。笔者在农村采访时发现,各地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一大批村庄开展了“精品村”、“中心村”建设,村庄环境大幅改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极大变化。但与此同时,一些村庄盲目跟风、相互攀比,喜欢在村口树个牌坊、建个石碑,装点门面和形象。初步统计,笔者所在的县域农村花在兴建牌坊上的资金就达300多万元。不切实际的“攀比之风”使村集体债务累累,不堪重负。一些村民对此非常反感,认为这是在搞面子工程,形式主义。笔者就此深入进行采访,跑了多个乡镇,撰写了《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刮“攀比风”》的评论,对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切实际的“攀比之风”进行了深刻剖析,指出美丽乡村建设盲目“攀比”的背后实际是错误的政绩观作怪。一些村干部把美丽乡村作为出成绩、捞政绩的幌子和借口,搞形式主义,形象工程。指出建设美丽乡村,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持之以恒,经得起历史和百姓的检验,真正建设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美丽乡村。这篇评论是笔者在采访美丽乡村建设时采写的,既是反映了县域的个性问题,也反映了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共性和普遍问题。针对性十分强,对到底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如何建设新农村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会评论,提升评论感染力。优秀的新闻评论不仅以科学的、富有前瞻性的眼光观察社会,发表真诚的、有价值的见解,与此同时评论的语言犀利而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有些评论可以直接引用百姓的语言来展开评叙。比如,《这样的大户 我们不欢迎》,就采用了一位当地村民的话直接作为评论的标题,直截了当,一目了然,也引起了受众的思考:“是什么样的大户不受欢迎呢?”,笔者采写的农村建新房的评论时,也直接运用了百姓的一句话“年年建新房、不见新村庄”作为标题,既一针见血又一目了然。在一些评论中,记者还选用了当地百姓中流行的一些幽默的语言。如记者在采写《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刮攀比风》就引用了当地村民的顺口溜“一座亭子一座碑,一块石头一牌坊”来形容美丽乡村建设的攀比之风。在《年年建新房、不见新村庄》的评论中,运用了群众的白话“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垃圾满地是,鸡鸭随处跑”来形容农村当时的状况;浙江经视的品牌评论节目《新闻深呼吸》之所以深受广大受众的喜爱,除了节目主持人舒中胜的独特个性之外,其语言风格也是极其幽默诙谐的,如《白天不懂夜的黑》、《三个部门奈何不了山寨药》《工程何必赶上“国庆”》,这些评论标题就很有穿透性和感染力,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核心所在。另外,要善于写短评论,在信息满天飞的背景下,受众大都不喜欢长篇大论,因此,要善于用短评,三言两语,言简意赅,短小精悍,直指问题所在,让受众看后有一种一吐为快的快感而又不显得啰里啰嗦。
  总之,在新媒体背景下,县级广播和电视媒体,既不能自暴自弃,碌碌无为;也不能人云亦云,淹没于纷繁复杂的信息之中;更不能妄自菲薄,沉浸于传统媒体的优越之中。而要勇立潮头,抓住机遇,通过新闻节目的创新,尤其是加强新闻评论建设,发出县级媒体的权威之声,从整体上提升县级传统媒体的引导力、影响力。

(作者单位:建德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