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海采”让新闻“活”起来

李 婷

  一、“海采”选题策划的意义及特征
  (一)
发挥策划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创新性
  随机采访,通俗地说就是“海采”,针对某一现象、某一节日或某一问题,进行前期策划,然后记者带着问题在公众场合对随机人群进行采访,得到不同的回答。2012年“十一”小长假央视策划播出“你幸福吗”,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与争议。以“你幸福吗”为关键词在微博上搜索,有千万条微博与之相关。这样随机和偶然的采访形式,让很多受访者一下子反应不过来,回答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出现了很多网友口中的“神回复”:“我姓曾”、“接受你采访被插队”等等。  随后,全国各级电视台纷纷效仿,在新闻节目中开辟特别版块,播放“海采”内容。浙江卫视也不甘落后,2013年五四青年节策划选题“青春是什么”,得到“神回复”:“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像我这种只有大学了”,在微博引起热议,网友纷纷表示,“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至此以后,浙江卫视新闻中心不定期策划“海采”,比如说“我心中的雷锋”、“反四风说变化”、“志愿者的酸甜苦辣”等等,都取得不错的社会反响,获得更多关注目光。本文选取作者参与的浙江卫视新闻中心一系列“海采”作为主要分析研究对象,再结合央视新闻频道的“海采”进行综合阐述。
  (二)“海采”如何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央视“你幸福吗”节目策划人张宇珺说:“我们采用了街头采访的方式,展开了海量采访,就是为了尽可能多地问到各种各样的人,这样从中才能看到老百姓的生活百态。而记者采用突然发问的方式,让受访者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作出下意识的回答,也非常真实。”
  “你幸福吗?”“我姓曾”这个“神回复”一度被网友津津乐道。据了解“神回复”的诞生,是记者在执行采访任务的中途,突然接到央视地方记者部编辑的电话,让她在拍摄之外顺带采访几个人,主题是“你幸福吗”。也就是说,这位记者在自身任务还未完成的情况下,还要承担这个采访任务,她并不了解这个策划的来龙去脉,也不明白策划人的真实意图。所以在随机采访中,没有循序渐进,直接抛出问题,让受访者猝不及防,回答“我姓曾”。
  这个节目共调动了18个国内记者站、7个海外记者站以及北京总部共70路记者,加上20个地方台,共300多人次。这300多名记者中,临时接到采访任务的不在少数。9期节目中,采访地点大多集中在火车站、景点、晨练广场等地,恰逢国庆出行人多,这些地方出现记者的身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他们并不是为了《你幸福吗》去采访,而是带着其他的采访任务。在这种记者全然不知,或隐约知道一些,但为图方便省事或者在自身任务的压力下,没有对采访目的去做深究,可能会造成了部分记者采访的被动失实。
  而浙江卫视进行的一系列“海采”选题,至少提前一周进行策划,记者即是策划人,反复参与讨论,对采访意图进行充分了解。比如“青春是什么”在四月下旬提出,前期进行多次策划讨论,从众多问题中选取代表性问题,“青春是什么”“青春年少时最难忘的是什么”,在全省各地展开随机采访。提问简单明了,受访者可以一下子答出来,并让观看的受众产生共鸣,在内心拥有自己的回答。年轻人说,“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时候就是青春,不用有那么多的负担”,上了年纪的人回答说,“小孩子就是青春啊,我们已经是青春的平方了”,而“只有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像我们这样只有大学了”这样的回复表面看似是自嘲,其实发人深省,也反映了当下社会上一些“以貌取人”的不良风气。这样的随机采访真实反映了时代背影下人们对青春的看法,也折射出时代的印记。
  (三)新闻报道需要“海采”
  受众眼中“好”的新闻报道,常常需要应用一些灵活的报道形式来补充说明新闻内容,如个案的细节报道、普通人的陈述等。相对于专家学者、专业评论员、新闻发言人等,随机采访对象可能在语言表达方式、表达深度方面有所欠缺,但在某些新闻节目中,记者更加倾向于选择普通人作为随机受访者,因为他们能够代表普通大众的意见和想法,能更好地说明新闻内容,让新闻“活”起来。
  随着“海采”的广泛使用,这样的采访形式对于受众有什么影响?
  在大多数新闻报道中,虽然接受采访的专家学者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言论大多比较中立,客观公正。但大多时候,多数专家学者专业观点的累积,会产生一种试图取信于人的感觉,造成的后果是受众无法对新闻报道产生信赖感。
  二.“海采”中记者与采访对象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1、精心策划选题、做好前期准备
  有人把采访比作是一场“面对面短兵相接的战斗”,必须做到知己知彼。因此在采访前记者要精心策划,做好准备工作。
  随机采访即记者走上街头,或走近现场倾听和反映民众的感想和看法。有人说,随机采访偶然性、随机性太大,无法做前期准备,其实并不是这样,任何采访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与老百姓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多从群众生活角度了解被采访对象会更易让受访者打开话匣子。
  2、不同情境不同对象,灵活运用提问方式
  提问,是一种谈话方式,是记者采访活动的主要实施形式,也是关系采访活动成败的关键。
  怎样提问,用什么样的方式提问更容易让对方明白,是有技巧的,提问方式应该经过精心设计。《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颁布实施的第一周,浙江卫视也进行了“海采”,记者并没有一上来就问,“您觉得用法律来约束子女回家,会有作用吗?”而是先从身边的事说起,比如“你多久回家一次”“您的孩子多久回来一趟”,开启采访对象的话匣子,进而引出主要问题,“这样的道理立法有作用吗?您怎么看?”街头采访虽然表面看似随意即兴,其实需要扎实的采访基本功,才能在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中获得有效信息。
  3、提问时要注重细节
  新闻生动有说服力的原因之一在于有细节的支撑。比如,浙江卫视在高考期间策划的高考“海采”系列之“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报道中,记者在考场外看到很多家长,有一位家长手里提着饭盒,记者就提问“是给孩子过来送饭”、“几点过来的”,这位家长立刻打开话匣子,向记者展示给孩子准备的午饭,“家里9点半(出发),有鱼有肉、有河虾”,这样的采访注重细节、富有人情味儿,更易于受访对象回答。
  记者要有良好的观察力,才能发现和捕捉那些有特色、有表现力的细节。观察也不仅用眼睛看,记者为了搞清楚事物的样貌,可能调动各种感官的力量,比如,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去摸,甚至还要用嘴巴去尝一尝。
  三、“海采”形式的变化,让新闻“活”起来
  除了常规的记者走上街头进行随机采访,在2014年,央视多次运用“说吧”的形式进行新闻报道,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
  “清明时节,您在思念谁?您要祭奠谁?谁的离去留给您难以言喻的遗憾?还想再对他说些什么?这个清明,到央视‘清明说吧’来,说出您的想念。”这样的宣传语打动无数人的心,一个个身在旅途的人走进说吧,没有了记者、没有了话筒,每一个人都将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表达,这样的随机采访令人动容。
  清明节,北京一名50多岁大姐在“说吧”里哭了:“当妈妈老了,总觉得妈妈懒,躺在床上不走动,为此还训斥过妈妈。然而当现在自己也到了腿脚不利落的年龄,才明白,当年的妈妈是真的走不动……妈妈,对不起。”节目播出之后,这段采访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网上也引起热烈讨论,无数受众跟帖说出没法跟亲人说的话,也引发人们的思考,子欲孝时亲不在,孝顺是亘古不变的美德。如果这位大姐是在街头突然遇到记者上前采访,“你有什么要对已故亲人说的吗”,她未必能如此真挚的表达情感。正是因为没有了记者、话筒的存在,这位大姐按着自己的思绪,流畅的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这样真实的情感也让新闻报道充满人文气息,让受众感受到这个时代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海采”让节目的新闻价值得到提升,极大地促进了新闻媒体“接地气”。好看的新闻一定是关注新闻中鲜活的人物,做好的选题策划,多倾听老百姓的心声,才是未来新闻报道之所向。如何扬长避短,最有效地发挥“海采”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是需要我们继续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浙江卫视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