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重大自然灾害报道中全媒体如何协同作战
——以兰溪广播电视台6.25特大洪水报道实践为例

蔡 毅

  灾害事件由于其具有很强的突发性、破坏性,最考验媒体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对灾情、舆情的引导能力。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时代大潮中,重大自然灾害报道如何发挥全媒体优势,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提升传播力?面对今年6.25这场62年来最大洪灾,兰溪广播电视台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和平台,广播电视、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协同作战,以新手段、新视角,构建起强大的报道体系。当传统媒体的权威性遇上新媒体的及时性、交互性和超时空性,两者互融互补,让受众有了不一样的新闻体验。
  一、主动出击、先声夺人,全媒体报道体现出传播新“速度”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唯快不破。传播心理学中有一个定律便是:首先进入人们记忆的信息具有先导性和稳定性,后来要改变这个信息,需要花费七倍的努力,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先入为主”。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媒体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传播优势,迅速介入,对灾情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及时向受众公布灾情,有利于稳定人心、化解情绪、奋起救灾,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
  兰溪广播电视台在今年6.25特大洪灾报道中抢得了先机。6月24日,雨瓢泼而下,兰江水位持续上涨,逼近警戒水位,水情引起了广电人的高度警觉。当天是星期六,虽然还未接到市防汛指挥部的指令,兰溪广播电视台已经“闻汛而动”。一大早,台领导就在微信工作群内进行全台总动员,广播电视、新媒体、技术各条线人员迅速到岗,争分夺秒投入抗洪抢险的报道。FM90.8兰溪电台发挥广播即时性优势,从早八点开始,打通全天直播;《兰溪之窗》网站接入智慧城管及交警平台,开启“微直播 | 兰城水情即时报”;电视荧屏实时滚动“水位”及雨情相关信息,以及防汛指挥部有关指令、部署;无人机也紧急出动,飞越三江上空进行航拍;电视新闻中心记者全部前往防汛重点乡镇、地段采访,了解汛情、灾情发展等情况,及时与当地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联系,第一时间把应对措施告诉给受众。广播电视、网站、微信、即时报全面出击,雨情、汛情、路况全面囊括!一场全方位立体化抗洪报道战役就此打响。这种全覆盖无死角的播报方式,使兰溪广播电视台成为兰城群众获取抗洪信息的第一选择,被亲切地喻为“防汛抗洪第二指挥部”。因为需要,所以选择。除了广播电视新闻收视收听率飙升外,在灾情最为危急的6月25日-27日,《微视兰溪》吸粉6000多个,《兰溪之窗》手机APP新增用户1500多个。
  二、协同作战、各显所长,全媒体报道提升了传播新“广度”
  传统媒体具有品牌和知名度的优势,其核心竞争力是内容生产力。而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在新闻信息发布、更新的及时性以及与受众的交互性方面更有优势。兰溪广播电视台在这次6.25特大洪灾中,有机整合新旧媒体,把“短腿”拉长,使优势更优,有效拓展了传播广度。
  1.信息内容上的广度。6月25-27日合计播发各类报道1200余条,广播直播50多个小时,电视游动字幕全天不间断更新滚动。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共播出抗洪抢险电视新闻112条,广播新闻183条。6月25日晚上,兰江洪峰水位达到了32.04米(黄海高程),三江危急,兰城告急!《兰溪新闻》一晚七次更新,七个版本,这在兰溪广电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这其中的强度,就相当于央视《新闻直播间》的节奏,每小时一更新!另外,为中央台、浙江卫视和部队提供视频素材31次,省级电视媒体采用及合作21条,省级广播采用17条,央视选用14条,抗洪画面出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中国之声》选用8条,其中央广《全国新闻联播》3条。
  2.传播范围上的广度。由于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与生俱来的超时空优势,兰溪洪灾灾情也得到省内、全国的关注,抗洪期间总点击量达到了上百万次,评论量5300余条;“兰溪加油、兰溪挺住……”,面对灾情,全国各地人民的心,超越时空的阻隔,和兰溪人民一起跳动,纷纷为兰城送上祝福,为奋战在抗洪抢险一线的军民加油打气。“10万+”对公众号来说就是一道标杆,这次《微视兰溪》的一条《关注 | 无人机拍摄60年来兰溪最大洪水!》阅读量就达到了“10万+”。单条转发(非群发推送)的《【第一现场】兰溪香溪镇洲上村救援首发视频》点击破5万,也开创了单条转发阅读量的新纪录。
  三、 扬长补短、有效整合,全媒体报道拓展出传播新“深度”
  许多人认为:新媒体在大多数时候提供的是一种简单的“新闻快餐”。信息虽然快捷、海量,但容易呈现碎片化。我们认为,深度报道“深”之所在就是将5W和一个how扩大,且重点要探究why(原因)和how(方式)上,这是全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要义所在。全媒体时代的深度报道,不能像传统媒体做深度报道那样认为掌握更全面的消息,更客观地呈现事实即可,更需要有全局观念、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流畅的逻辑思维,摘取事件的关键信息,解读信息。
  这次洪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兰溪第二大洪水,6月25日20时15分,兰江洪峰水位32.04米(黄海高程),仅低于1955年33.48米,最大流量1.45万立方米每秒。兰溪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及时作了个新闻链接《兰溪历次大洪水概略》,经过推送,让大家对这次洪水来势之凶、危害之大、抗击之艰难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兰溪之窗》网站开设了《众志成城 保卫家园》专题,将所有电视新闻包括上级媒体的报道集纳其中,方便大家了解抗洪救灾整体情况。当大家都在众志成城,迎战兰江洪峰时,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谣言。比如洪水最危急的时候,网上有谣传兰江大桥出现裂缝,兰江大桥要断了。手机即时报及时推出了报道《辟谣|保杭弃兰?兰江大桥要断了?假的!》。经记者现场核实,两道梁间的裂缝其实是大桥桥梁间的伸缩缝,在安全范围之内。为此还专门采访有关专家,就兰江大桥的历史、结构、抗洪能力进行了深入采访,并刊发了省防指有关调度令及省主要领导“全省保兰溪”的指示,以正视听,有效遏制了谣言。在编辑上,我们努力做到点面结合,既有整体性介绍,也有典型的事例和细节去支撑。按照这个理念,融媒体中心将所有能够收集到的信息、视频和照片,加以编辑梳理,编发了《兰溪吹响集结号 众志成城抗击强降雨》等深度好文。
  四、百姓视角、人文关怀,全媒体报道彰显了传播新“温度”
  新闻的“温度”,也就是新闻媒体的人文高度。做“有温度”的新闻,就是媒体从社会关照的角度审视和理解新闻现象,找到与基层百姓需求相契合的传播亮点。新闻的“温度”源于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感,更源于媒体人对基层百姓的感情积累。正所谓有关怀才能有温度,有调查才能有态度。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中,必然会涌现出许许多感人事迹,这是社会的正能量所在,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着力点,而不能过多地关注于灾情,渲染灾情。
  在这次洪灾中,兰溪广播电视台十分注意挖掘典型人物、事例。一个个看似平淡的小细节,经过精心编辑和处理,成了最打动人心鼓舞士气的闪光点。这次,全省各地共有3000多名子弟兵驰援兰溪抗洪,用血肉之躯筑就了一道道最可信赖的防线。6月26日,融媒体记者推出了一组官兵和洪魔漏液搏斗,累了困了就和衣睡在江堤上的照片和视频,打湿了无数市民的眼眶,刷爆了当天朋友圈,《微视兰溪》公众号整合各方面的信息,当晚就编发了《最大的支援 最美的睡姿 最激昂的歌声 最可爱的人》,阅读量达到了3万多,这直接引爆兰溪人民的拥军热情,市民和社会组织纷纷自发前往抗洪点,表达了对最可爱的人的敬意和慰问。抗洪取得重大胜利后,部队凯旋,兰城万人空巷,重现“十送红军”盛大场景,市民们自发喊起了“向子弟兵学习、向解放军致敬”的口号,而子弟兵一句“洪水不退,我们不走,洪水再来,我们先到”,更是让兰城市民热泪盈眶、感动满满,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深情的时代壮歌。
  在抗击6.25特大洪灾中报道中,始终传递一种声音,传播一种精神,传达一份信念,看着感动,听着提气,微笑着充满信心,为减灾降损,实现“无一人伤亡”目标,夺取抗洪救灾完全胜利贡献了媒体人的力量,其中所展现的家国情怀让人动容,伟大的抗洪精神可歌可泣!

(作者单位:兰溪市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