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纪录片讲故事的策略与技巧

周向华

  当前纪录片生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在2016年浙江省纪录片协会成立大会上,寿剑刚局长指出:“一个纪录片的时代正渐行渐近”。乘着时代的东风,我们媒体人要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创作出更多更有品质的作品。
  对于纪录片而言,“好看”是根本,想要“好看”,“讲好故事”是关键。当前,纪录片创作越来越多地借鉴了电影的叙事策略来讲故事,故事化叙事手法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纪录片要讲好故事,需要我们在讲故事的策略与技巧上多下功夫。
  一、主体框架
  美国著名编剧悉德・菲尔德在《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指出:“每个故事都有一个明确的开端、中段和结尾”,故事开端建置故事设置悬念、故事中段引入戏剧冲突展开故事、故事结尾将故事推到高潮并引向结局。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三幕式框架的时长大致按25%、50%、25%的比例进行分配。比如1本40分钟的片子,前10分钟为开头部分,20分钟为中间部分,最后10分钟为结尾部分。这样的安排更加符合观众的收看心理,可以使观众的情感体验最大化。纪录片要讲好故事,可以借鉴电影“三幕式”的框架样式,精心构思、巧妙编排,使我们的故事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篇,出人意料、跌宕起伏的中段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
  二、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是对人物、事件的组织安排,是纪录片的故事架构和谋篇布局。一部纪录片是否好看,不仅取决于故事本身,也取决于如何选取和组合素材。叙事结构就像一座房子的框架,故事能否讲得足够吸引人,叙事结构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只有框架搭得好,才能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
  1、常规线性叙事。即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束的正常时间顺序来讲述的一种叙事结构,其特点是:脉络清晰,衔接有序,层层递进。如:大型纪录片《邓小平》就是按照时间顺序,以邓小平富有传奇色彩的生活活动为线索,展现了邓小平伟大的一生。
  2、倒叙式叙事。即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精彩的情节放在开篇,再按事件本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事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打破了常规的时间顺序,开篇就设置悬念,再用环环相扣的情节,步步深入、层层揭秘。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不断设谜,再剥笋式释疑,充分吊起观众的“胃口”。如:纪录片《传奇故事》就大量采用了倒叙式叙事手法,悬念迭起。纪录片《百年严复》也是采用倒叙的方式,以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为开场,提出了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的疑问,迅速引起观众思考,从而引出故事的主人公。
  3、多线性平行叙事。即多条故事线并存的叙事结构,片子大多由几个小故事串联在一起,各自成章,但又因为一个共同的主题紧紧联系在一起。其特点是打乱了时间顺序,多采用平行蒙太奇的叙事方式,让多条故事线交织在一起展开故事。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采用的就是平行多线叙事的策略,用大跨度的编排手法,多层次、多角度地将碎片化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展现美食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大型纪录片《钱塘江》也巧妙地运用平行叙事的手法。
  三、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是指叙述主体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在具体的作品中体现为叙事人称的不同选择,简单地说就是指讲故事的切入点。纪录片要“讲好故事”,离不开叙事视角的精心选择。理论界对叙事视角的研究已经很多,根据视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内视角、外视角、全知视角(零视角),用人称来表述可以分为: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纯客观视角(无人称)。叙事视角的选择不仅关系到一部作品的叙事风格,还直接影响纪录片的整体效果,比如,重大政论类纪录片更加适合采用纯客观视角(无人称),突出其权威性;问题调查类的纪录片则更适合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强调的是对问题的观察和讲述。不同类型的纪录片只有选取恰当的叙事视角,才能将故事讲得更富有吸引力。
  1、第一人称视角(内视角)。即作品中的人物既是叙述者又是参与者(叙事者=人物)。其优点是:叙述者兼角色的双重身份带有一种天然的真实感和亲切感,更容易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感觉,也更容易让观众走进故事。如:纪录片《圆明园》就是以郎世宁等外国传教士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解读。国家地理探索频道的一些灾难纪录片和央视《探索・发现》栏目的推理调查类纪录片也多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强调现场感。另外像国家地理探索频道的《世界致命动物》、央视的《走遍中国》等动物类纪录片、游记类纪录片,也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来讲故事。
  2、第三人称视角(外视角)。即从旁观者的角度进行叙事,是当前纪录片中最常用的一种叙事方式。其特点是:作品以第三人称“他者”的立场观点和口吻语气来讲述故事。它的优点是纪实风格强烈,比第一人称对事实的描述更客观、更有说服力,同时,叙述者“躲”在人物或事件的背后,也可以更好地展开叙述、推动情节发展。如:2016年最具影响力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就没有采用宏大的叙事策略,而是用直观、生动的第三人称视角,平实地记录了文物修复过程和修复大师们的日常工作。大多数历史人文纪录片都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叙事。
  3、全知视角(零视角)。全知视角是最常见也最自由的一种叙事视角,在全知视角下,叙事者掌握人物、故事的一切前因后果,叙事中不受任何视角的限制,可以跨越时空“讲解”观众一切想知道的答案。全知视角叙述最大的优势是:视线开阔,非常适宜表现时空跨度大的题材。如: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国家地理系列纪录片《超级工厂》,采用的都是全知视角叙事。
  四、叙事手法
  纪录片本质上是一种影视艺术作品,如何更好地运用影视作品的各种叙事手法,把故事讲得更精彩,是一部纪录片能否成功的关键。纪录片的叙事手法有很多,概括起来,最常见的、运用最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巧设悬念。“悬念”是指观众对作品中人物、情节发展的一种期待和探究,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吊胃口”和“卖关子”,巧妙设置悬念已经成为纪录片讲好故事的一大法宝。设置悬念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倒叙设悬念、疑问设悬念、省略设悬念、巧合设悬念、比较设悬念等等,北京卫视纪录栏目《档案》就是巧妙运用悬念来讲故事的典型范例。毋庸置疑,只要我们善于巧设悬念讲故事,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突出矛盾冲突。“戏剧的本质就是冲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矛盾冲突,故事就不可能向前推动,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故事。矛盾冲突涉及的面很广,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理想和现实之间、个人与时代之间……矛盾冲突之间的对比反差越大,对观众的吸引力就会越强。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我们要善于从一些普通、平凡的人或事上,发现矛盾、放大矛盾、突出矛盾,从而增强纪录片的故事性。
  3、捕捉动人细节。细节是指人物或事件最细微的部分和环节,是构成人物性格、事物本质的最小的元素。如果说纪录片是一幢高楼,细节就是那些砖块,“文章贵乎真情,细节打动人心”,那些动人的细节往往是纪录片中最能打动人心的。纪录片要讲好故事,就需要我们练就一双善于捕捉细节、发现细节、渲染细节的眼睛,去发现人物或事件中那些真实朴素、生动感人的闪光点。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就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来展现文物修复的细节,此外,片中还穿插了许多动人的小故事,比如在故宫里骑车、打杏子、逗猫、抽烟……等等,正是这些生动细节和温暖小故事的成功组合,使它更接地气,这也是它能够迅速走红的主要原因。
  五、小结
  
近年来,纪录片创作呈现出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的强劲发展势头。从《舌尖上的中国》到《我在故宫修文物》再到《航拍中国》,还有《筑梦路上》、《乡村里的中国》等众多优质纪录片,先后在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除了主题、创意、故事题材等因素之外,也取决于“讲故事”的策略和技巧。在创作技术层面,除了本文所述的一些策略和技巧之外,纪录片讲好故事的要领还有很多,从题材选择到前期策划、从拍摄到文案写作、从剪辑到后期制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遵循纪录片的创作规律和技巧,沉下身,静下心,扎根群众,扎根生活,记录和讲述好浙江故事。

(作者单位:海宁市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