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视摄像师的专业素质

沈阳城

  电视摄像师拍摄什么样的画面和采用何种方式和角度去拍,将直接决定和影响画面的最终效果。人们常说“眼见为实”,电视画面恰恰能满足这种需求。因此,作为电视画面的拍摄者,摄像在拍摄电视节目时,熟练地掌握电视画面语言才能拍摄出高水平的画面和电视节目。因此,一名合格的电视摄像师需要具备基本素质,才能在电视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技术和艺术创造力。
  首先,摄像师要有相当的文化基础和艺术修养,要有发现镜头美感的敏锐洞察力。摄影、摄像本身是一门视觉艺术,手中的镜头就像画家的一支笔,至于如何通过画面来表现人类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通过画面来展现被拍摄主体之美,应该是一个摄像师终身追求和努力的方向。其次,摄像师应该熟悉现有的工作方式,并且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各种摄像器材使用方法。
  要想真正投身于电视专题摄像工作,就必须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因为摄像师的一生不仅要“探索”、“发现”、“挖掘”,那些“重要事实”,还必须拍摄到能够反映这些事实的画面,不论何时何地,不论多么困难。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摄像师,必须要有过硬的摄像器材操作技术,否则一切都是无稽之谈。电视画面是一个包括构图、景别、角度、光线、色彩、声音和运动轨迹等形象在内的复合体。从创作的角度来说,电视画面是摄像师认识生活,表现生活,表达个人对生活的理解,是摄像师对所拍摄画面的思想情感的体现。但是,光有这些技术素质还很不够,还应该具备较强的艺术素质,具备较强的画面美学意识和视觉表现能力,也就是要能够艺术地运用我们所掌握的电视摄像装备和电视摄像技术,更好地为内容和主题服务。电视摄像师必须处身于技术和艺术的汇合地,在处理画面造型、塑造视觉形象、完善画面构图的过程中寓艺术的表现于技术基础之上,扬技术的优势于艺术表现之中。比如说技术上要求调焦清晰准确,主体形象鲜明真切,但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也可能从画面氛围、内容基调、艺术美感等角度出发,运用虚焦画面及焦点的虚实、实虚转换等传达特定的内容,收到艺术的效果。任何艺术性的创造,都必须而且只能建立在坚实深厚的技术功底上。诸如有些人将东摇西晃地拍摄纪录片当成是追求纪实表现的艺术性的错误认识,应该在我们初学摄像时就得到观念上的彻底清算。很难想象,一个连摄像机的推、拉、摇、移都不知为何物的人,能够拍出什么新颖独特的运动画面来。同样,在电视摄像技术上未能过关,在电视画面的艺术表现上也必然是“先天不足”和“后劲不足”的。此外,我们还应该从多种人类艺术中吸取有益的养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开放的思维方式和累积的艺术修养为自己摄像水平的全面提高助一臂之力,补不足之处。例如,本人拍摄的纪录片《施奇》中,在中国美院的塑像制作现场,特意选取晚上夜幕降临的时间,避开了嘈杂的环境声和混乱的光源。通过灯光的布置,利用轮廓光将塑像肩部打出轮廓来,然后再利用塑像制作过程中喷洒水的过程,让镜头更加有层次感。同时,注意拍摄过程中同期声的录制,提升画面的现场感。体现了摄像想要达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引起观众对这个塑像制作者是谁的、为什么要制作这么一个塑像的疑问,为整个纪录片第二条“主干线”做铺垫。所以,摄像师对各种世界文化遗产的展现方式、表演过程、艺术美感有所认识,在拍摄艺术类、人文类专题片时,就能很好地设计镜头,通过选取不同的拍摄角度,调配不同的色块分布,运用合理的光影效果,更加直观地展现被拍摄主体的历史凝重感和现场感染力。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摄像师,还应该有一双具有敏锐洞察力的慧眼,要善于在那些别人司空见惯甚至熟视无睹的拍摄过程中扑捉被拍摄主体的亮点,处理电视画面视点要有独到的见解。所谓独特,就是用一种常人觉察不到的视角来拍摄和提炼镜头,电视摄像师要有对镜头的挑选、发现和捕捉画面的能力。摄像师面对纷繁复杂的现象,必须精心选择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画面,选择人物最最富个性的动作、表情,选择最佳的光线效果和拍摄角度等。例如,本人拍摄的纪录片《这八年——平湖抗战纪事》中,面对一块高不过2米,宽不过1米的抗战纪念碑,如何选取合适的拍摄角度,运用怎么样的拍摄手法,让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块抗战纪念碑的画面,更多的是画面背后的一幕幕凄惨景象显的尤为重要。本人首先用水将石碑全部打湿,利用自然光线折射的原理,让石碑上的文字更加深刻,然后选取整段文字中最为关键的,也是整部纪录片主干的第一个枝条点- -登陆时间。然后,通过从上到下的一个摇镜头,将整个画面拍摄下来,这里尤为重要的就是拍摄摇镜头时的速度和稳定性。所以,选择的光线和角度非常重要。如果缺乏这种挑选画面的判断力,对摄像师而言无疑是个致命的弱点。
  一些富有经验的拍摄纪实性节目的摄像师,往往善于事先估计事态的发生和变化,以挑选自己的拍摄时机和拍摄机位,提前做好准备,伺机捕捉那最富戏剧性的瞬间。对一个经常在事件现场进行随机性画面取材的摄像师来说,善于“挑选”的眼光显得格外重要。同样,能否挑选“适当的”时间、地点和方向扛起电视摄像机,也是衡量摄像师基本素质的重要方面之一。所谓等,就是等待。摄像师在拍摄现场,必须善于等待,要等到最富有表现力的时机,要等关键人物的活动,要等待某个精彩场景的出现;甚至,还包括要等待被采访者同意接受采访,等等。在实际拍摄中,编导的构思、设想、创意等必须而且只能建立在电视画面的基础上,当摄像师去选取和拍摄这些构思、设想和创意的画面时,实际上面临着为内容和主题匹配形式的课题。那么,摄像师能否对所要表现的内容和主题真正领悟,能否对编导的创作意图加以贯彻,就不单只是个操作摄像机有多熟练的问题,它还必须要求摄像师进行艺术的二度创作。否则,再好的构思与想法,得不到电视化、艺术化的画面表现,终究是一场梦而已,得不到观众的理解和认可。甚至可能因为摄像师在拍摄画面表现上的不足、不当或不利,影响了内容和主题的表达。因此,我们说摄像师决不能做一个单纯摆弄摄像机的人,而应该让冷冰冰的摄像机变得有生命,能够让镜头画面成为自己塑造形象、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有力武器。摄像师在实际拍摄中还要培养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编导思维和剪辑意识。也就是说,明确了拍摄对象、表现内容和创作主题之后,摄像师并不是机械地执行编导的拍摄思路,而应该深入领会编导的意图并将其与拍摄现场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时刻保持一种“现场执行编导”的整体布局感,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创作心态来进行画面摄录。除了编导耳提面命的拍摄内容,还要求摄像师对拍摄意图视觉化的构思和创作后的画面形象。在拍摄纪录片《这八年——平湖抗战纪事》中,采访当地经历过那场浩劫的老百姓,一位老奶奶的采访让我印象深刻,当说到日本侵略者一刀一个,像砍瓜切菜那样的屠杀中国人时,她脸上的表情从一开始觉得自己的比喻很好笑到让她陷入了回想直到最后眼泪终于绷不住夺眶而出时,这一连串的面部表现,在这一刻摄像必须把镜头推上去,而且要考虑推的速度,不能突兀,因为假如你一旦把画面推了上去,就等于是限定了观众的观看范围,强化了老奶奶内心的变化这一重要画面,这时你实际上直接起着“现场执行编导”的作用,只不过是通过电视画面而不是文字化编导台本。在具体节目的拍摄过程中,往往要依靠编导和摄像的共同智慧才能更好地实现创作意图。摄像师的基本素质的提高不应仅着眼于技术水平的提高,还应该包括对拍摄事物的认识、认知能力,对画面镜头语言化的提高。这样才能将摄像师通过对技术和艺术上的提炼,达到对画面的二度创作,使更高层次的创作能力“反馈”到画面拍摄中去。其次,电视摄像还会常常遇到编导只给你一个拍摄题目,甚至仅仅是一句话,通过摄像的创作来为编导提供素材,从这个角度来说,摄像绝不逊于编导,因此摄像的观察力和画面想象力甚为重要。更严格点来说,摄像要有精品意识,对自己拍摄的画面力求完美。
  总之,电视摄像在画面基本规律的把握、各种表达要素的创作、编辑与应用及主题的挖掘方面驾驭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电视作品的优劣,电视专题片的摄像更是如此。因此,作为一名好的摄像,必须具备以上这些综合能力,沉下心,冷静地去创作,才能拍摄出满意的作品。

(作者单位:平湖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