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物短纪录片摄像的创作特征

金 俊

  电视纪录片根据时长划分,可分为长纪录片和短纪录片,而短纪录片因其题材广泛,制作周期相对缩短,常常出现在栏目式纪录片中。不论什么类型的纪录片都得讲故事,故事往往离不开人物,所以,人物短纪录片也成为了当下比较受欢迎的影像作品。摄像,作为所有类型纪录片的最直接、重要的表达方式,其创作重点及特征在于三点:传播信息、兼顾视听感受以及表达情绪。
  一、带着观察拍摄 传播有效信息
  人物短纪录片摄像的首要任务就在于传播有效信息,将创作对象的生活状态、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影像为手段真实地传达给受众。抢拍,就成为了纪录片摄像师的基础素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摄像师是独立工作的,虽有导演的文稿,但因创作对象的不可预知性,如何在无法预料的情况下拍到有效的画面,这就需要摄像师有着敏锐的意识与经验。2012年,我在拍摄《背着妈妈去上班》的过程中,发现陈斌强把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抱上电瓶车后,从杂物箱里拿出一根非常陈旧的黑布带,绑在了自己和母亲的腰间,以确保骑行中母亲的安全。我当时觉得陈旧的黑布带一定有故事,在陈斌强拿出来那一刻,就立马用一个长镜头把整个过程记录了下来,并且多次推了布带的特写。后来在采访中,他提起这正是自己小时候母亲用来背他所用的布带。这个细节,成为了片中最重要最感人的一个泪点。
  当然,摄像师也要有着导演意识,一些画面虽然可以捕捉到,但是如果与主题无关,就不必要出现在正片中,这样的画面需要摄像师凭借着对创作主题的理解进行取舍。突出主体是摄像画面传播有效信息中最为基础的一点,这决定了在一个有效画面中,受众从中何处获取有效信息。比如说在纪录片《小留学生》中,一年级的张素第一次进入日本课堂,完全不懂日语的她在同学们集体唱班歌时突然哭泣,细腻的摄像师捕捉到了这个细节,不断地在班级同学的全景中穿插张素的表情特写,让观众深切地体会到张素的无助与惊慌。
  G20期间,我参与拍摄了系列短纪录片《城市的背影》,在这个片子里有这样一个细节,烈日下油漆工张师傅挥着汗行走在四层楼高的外墙脚手架上,当时我正在拍他行走的全景,正想要停机拍摄下一个景别时,突然发现旁边一户人家的窗户打开了,我顺势把镜头慢慢摇了过去,窗户里一位老太太向张师傅递出一瓶矿泉水,整个过程就这样真实地记录了下来,在后来的采访中,张师傅说到,作为杭州城市改造的一名工人,能够被理解被关怀,心里也会有一种特别的骄傲。城市改造的过程中,虽然有部分市民表示不理解,但我们还是通过这位老太太对工人这样小小的一点关怀,更加地突出了片子的主题,传播了“多一份理解,让城市变得更美好”的信息。
  另外,摄像师还可以使用浅景深的方式正确地处理主体与陪体的关系,在画面复杂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焦点变化的方式来决定观众的注意力顺序,以让受众在画面中体会创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带着剪辑思维拍摄 兼顾视听感受
  人物短纪录片的基础是传播有效信息,在此基础上摄像师应该兼顾视听感受,这是完完全全的摄像师自身的任务,简而言之就是要让画面有美感,吸引观众继续观看,继续接受信息。从构图上来说,画面需要简洁而有冲击力,形象生动,营造美感,这取决于其角度、光影、色彩等摄像要素的配合。任何一个画面,都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从而有着不同的效果。在短纪录片《城市的背影》中有一个镜头是广角低角度近距离跟拍的脚步特写,内容是油漆工人张国平在高空脚手架上快速行走。利用广角突出了画面中的脚步运动和环境运动,反映了张国平危险的工作环境和娴熟的工作技能。低角度给人以压迫感,同时用小景别让人对未知环境的危险性有足够的想象空间,让观众在无形之中对高空作业者产生崇敬之心。
  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中,低角度拍摄的建筑恢弘大气,给人以压迫感,而从高角度拍摄众人登山的过程,在茫茫白雪的笼罩中人如沧海一鳞,让观众在无形之中对喜马拉雅山产生崇敬之心。
  在纪录片中,光影的适当运用可以营造特定的气氛,增加画面的美感。光线与镜头的不同角度可以将其分为顺光、侧光与逆光。顺光可以客观而冷静地呈现事物的原始形态。相较之下,侧光更容易拍摄出人物的立体感,与主体陪体之间的层次感与纵深感,是摄像师在纪录片中常用的光线。逆光则有着勾勒主体轮廓的功效,在剪影的状态下更大幅度地表现了主体本身的动势,在提高画面艺术性的同时,更加能体现创作对象的情绪。
  色彩是人们看到一幅画面时首先注意到的要素,不同的色彩可以使人们体会到不同的情绪,摄像师也可以利用不同色彩所表达的不同含义,加深受众对创作主题的理解,以及与创作对象当时情绪的感同身受。比如红色,给人以热情、喜庆的感觉,蓝色则烘托了忧郁、冷酷的气氛,黑色会让人觉得雍容而神秘,摄像师可以利用受众对色彩的敏感向影片注入自己的主观情感。
  视听统一也是摄像师兼顾受众视听感受的必要条件,指声话同步,例如在一些采访中声音与画面对齐,镜头的指向根据受访者内容变化而变化。画面表达情绪和内容应该抒发同样的感受。
  三、带着情感拍摄 用镜头渲染情绪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纪录片,创作者们都要在影像中倾注自己的情感,人物短纪录片因篇幅浓缩,表现对象性格鲜明,这一点则更为突出。那么摄像师们又是如何从自己的角度诠释这些情绪呢?首先从构图来说,要建立画面中的关系,如在“传达有效信息”中描述的那样,利用焦点的变化建立联系,比如今年在东方卫视和网络热播的纪录片《人间世》中,经常可以出现诸如此类的镜头:病患躺在病床上,背景则是窗外生机盎然的植物,焦点从那张憔悴不堪的面容缓缓转变到那些拥有着鲜艳颜色的花朵上,形成强烈的对比,通过视听统一,配合舒缓的音乐,不言不语间便可以让受众体会到患者渴望恢复健康的心境。再者,通过运动也可以帮助创作者表达情绪,这里的运动不但指画面主体的运动(画面内部运动),也是指摄像机的运动(画面外部运动),即指“推、拉、摇、移、跟、升、降”,这几个运动的含义在这里不再赘述。同样是在纪录片《人间世》中,在一段拍摄一个面临生死选择的女患者的采访中,镜头缓缓向前推动,景别逐渐变小,患者主体逐渐变大,观众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在她的面部表情上,此时哪怕她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也会带动屏幕前观众的情绪变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段缓推之后,接下来的镜头是一段不同空镜的向后拉动,那些冷冰冰的医疗器材,那些空荡荡的医院走廊,景别从小至大,给人以一种抽丝剥茧搬的抽离感,让人的心突然变得空荡荡的,表达了一种绝望的情绪,激起了人们太多悲悯的感受。
  纪实色彩浓重的作品通常会大量使用长镜头,而长镜头则是纪录片中表达情绪不可或缺的一种镜头语言,指摄像师仅使用镜头内部蒙太奇、不借用后期剪辑所完成的一种镜头。我在拍摄短纪录片《钢筋哥的演唱会》时,就使用了大量的长镜头,特别是钢筋哥在工地唱歌时的场景,镜头随着歌曲的节奏配合他手脚的动作舞动起来,烘托了钢筋哥陶醉自信的心境,当歌曲进行到间奏时,镜头正好摇向在一边鼓掌的工友们。整个现场的空间关系用一个长镜头描述了出来,同时也很好地表达了工地上工友们思乡的情绪。长镜头顾名思义,单个镜头的持续时间较长,所以有着比其他镜头更丰富的叙事感,它最真实地还原了拍摄当时发生的事情,所表达的情感也是最真实而不经过加工的,缓缓运动不经剪辑的镜头让观众身临其境,细腻地体会创作对象的情感。由于摄像师不同的镜头运动与自己本身的运动轨迹,长镜头不仅可以还原场景,也不使观众感到乏味,在时间和空间上也保持了一定的完整性。
  总之,人物短纪录片有着其他影像作品无法取代的魅力,而摄像在一切影像艺术中都有着无可撼动的地位,当它承担起了传播信息、兼顾视听感受以及表达情绪的责任时,那摄像便融入了创作之中。

(作者单位: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