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视剧“泛鲜肉化”现象刍议

赵彤云

  近十年来,电视屏幕上正掀起一浪接一浪的“小鲜肉”浪潮,无论是都市偶像剧、都市情感剧、都市伦理剧,抑或是民国年代剧、古装宫廷剧、古装武打剧,甚至是抗战剧、谍战剧、警匪剧,几乎无一例外都被卷进了“小鲜肉”扛鼎领军,呼风唤雨,在一众艳丽娇娘簇拥下的幻象之中。“小鲜肉”撑起了国内电视剧市场的大半壁江山。
  电视屏幕上由来已久的“小鲜肉”现象,经过几十年的演进嬗变后,到今天已经异化为一种独步天下,傲视群雄的“泛鲜肉化”现象。只要缺失了“鲜肉”撑台当主角,纵然电视剧的故事框架、情节脉胳、场景设置、演员表演均属上乘,但由于受众在欣赏剧情演进过程中没有获得“小鲜肉”演员自始至终给予的感官满足或者说是“审美”享受,该电视剧仍然会被业界及播出平台视为缺乏“星光度”,从而在日益细分化的市场中被列入非一线、非高端、非热捧的次等行列,从而无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精彩的预期收益。
  久而久之,电视剧制作方就不得不向这种文化传播“规则”俯首称臣,被迫迎合屈就于这种“泛鲜肉化”的影视作品流行浪潮。以至于让成百上千缺乏基本戏剧表演训练的“小鲜肉”如过江之鲫涌入娱乐圈,只是凭着那张“欧巴”式的鲜粉脸蛋(其中必有韩国整形外科的典范之作),凭着一部剧下来三五十套形款缤纷的戏装,凭着百分之百的后期配音,凭着大半动作场景的替身演员,就完成了一部“高颜值”的市场热捧大戏,在包括一线卫视在内的主流播出平台上大展身手、大行其道、大把吸粉。
  其中我们不难看出,一大半“小鲜肉”演员虽出道数年,但仍然处于“零演技”表演阶段,整部剧下来基本上就是那么五、六种表情。饰演的一个海归学子,只要换身戏服,立马就是一个汪伪特工、民国公子、朝廷重臣或江洋大盗,完全看不出上述戏剧角色的本质区别甚至是细微差异。
  更匪夷所思的是,如此这般的这拨“小鲜肉”居然挟收视率自重,将片酬哄抬到百万一集的超高价位,使得诸多电视剧的演员片酬占到了制作总支出的七成甚至八成,就连影视制作界也对这种完全违反艺术作品生产规律的畸型现象极为不满,吐槽不已。
  深究“泛鲜肉化”现象泛滥的宏观社会背景,似可归结为: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电视剧创作已逐渐地失去信仰、失去灵性、失去判断甚至于失去了方向。一定意义上可视为整个文化界缺乏想象能力、缺乏自由精神、缺乏思考意识的表现。
  倘若细致梳理一下近年来电视剧创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便不难发现,大多数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回避崇高、真情缺失、跟风效仿、闭门造车与收益至上的劣痕。
  当下大多数电视剧作品尽管题材广泛,纵贯古今,但真正体现创作者文化理想追求与时代精神意义的精品力作却寥若辰星。文学艺术原本是一种栖居着人类心灵活动的文化样式,但在当下,诸多影视业者却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渐渐迷失了自我,丢失了人类精神财富的图谱,抛弃了世界伦理体系的本真坐标,完全找不到自己创作活动在社会文明进程中的基础性方位。
  其结果必然是,主流文化、传统美学在电视剧创作中逐渐空心化、边缘化,文化的呈现方式日益破碎化、单薄化甚至于低俗化。
  我们以为,电视剧生产、播出的这种“泛鲜肉化”现象业已到了必须引起行业政府主管部门高度警觉重视的阶段。过去一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旨在规范电视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行政规定,对抑制演员片酬不合理高企的恶性循环已经产生了良性效应。
  我们注意到,部分专业资质欠佳、仅以“泛鲜肉化”混迹影视圈的制作机构已经开始被淘汰出这个行业。而有文化使命感,有艺术追求的高资质制作机构亦在深刻反思过往的经验教训,选择有文化价值与传承意义的创作题材,选择有艺术创造基本素养与表演功力的形象出众演员担纲大剧主角,塑造无愧于艺术家天职的卓越人物形象,让新时期中国电视剧屏幕再度呈现百花齐放,而不是“百肉齐堆”的绚烂春色。

(作者单位: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