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互联网时代如何做老年纸媒新闻

李红美

  互联网一网尽收其中的当下,绍兴《生活周报》瞄准老年市场不仅独树一帜地活着,而且还爆发出异样活力。引进民间资本,在制度创新的引领下组建了“绍兴老爸老妈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在公司的大伞下,组建了“绍兴老爸老妈艺术团”等6、7个部门……在这个大家族中,《生活周报》将以何种貌样存在?讨论一直存在。笔者就老年人是否仍需要新闻?该如何针对老年做新闻?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互联网时代老年人还需不需要纸媒新闻
  “现在老人都用手机了,谁还看纸质媒介”,“上了年纪眼睛都花了,怎么还会去盯一个个方块字”。可是,就在充斥着“老人不看纸媒” 的当下,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天,绍兴图书馆表彰了2016年度借阅达人,其中,俞家声以一年借阅书籍597本排名第一。上台领奖时,台下一阵骚动,原来,上台的竟然不是大家想象中精力旺盛的年轻人,而是一位71岁的退休语文老师。“手机信息只能是补充,这个世界纸质媒介不可能或缺”,这越来越成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阅读共识。
  老年人通过报纸,特别是一张周报,他们最想了解什么?换句话说,一张周报拿什么才能吸引老年人?报业从业者心里都会有一个答案:新闻。对新闻的重要性,有学者这样下定义:“当今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阶级、任何行业,每天都需要获取一定的新闻,才能在社会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做新闻的都知道,新闻分硬新闻和软新闻。 硬新闻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包括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变化,政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银根松紧,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等。”软新闻是指“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或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根据这些定义,我们不难发现,赋闲在家的老年人从理论也是需要新闻的。不看报,只有两个理由,一是报纸不好看(也就是对老人生活的指导意义不大),二是不方便(相比报纸,手机阅读要便捷很多)。
  二、互联网时代老年人需要怎样的新闻报道
  美国传播学者对衡量一个新闻的价值提出过四个方面的参照标准:罕有的偏差,或统计学上的偏差;显著,即规范上的偏差,指的是某种行为违反了社会规范或产生了负面作用;煽动行为,可以是规范偏差或是病理偏差;冲突和争议,属于规范偏差。四个“偏差”的值越大,越受到读者的关注,新闻价值也就越大。但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性排序不是一成不变的。环境条件会使得人们在一个时期内更为关注某些方面的事实,拿历史上的例子说,传播学者韦弗和威霍特1982年和1992年曾两次就“关于事实的价值取向重要性的排名”调查美国新闻工作者,1982年那次的排序是距离、影响、冲突、不寻常、时间、显著;而在1992年的那一次的排序是影响、冲突、时间、距离、不寻常、显著。
  笔者观照自己做新闻报道二十多年的实践,认为不仅是同一群体在不同时间点认定新闻价值取向的重要性排序不同,其实在同一时间点,不同的特定群体,他们对新闻价值的取向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中年人,他们正是社会的中流砥柱,相对重视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制订和改变等硬新闻;而赋闲在家的老人们离开了社会的中心区域,以“颐养天年”为要务,则相对会更偏爱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软新闻多一些。
  三、老年新闻的价值取向新排序
  绍兴广电报的办报方针随着市场变化一直在做调整,在城市广电报的大称谓下,具体的报纸名字也改成了《生活周报》,在2015年的3月份还开辟出了《生活周报》的报中报《老年报》,并且,《老年报》从一开始的4版逐渐扩大到了现在的12个版,内容涵盖精彩老人专访、社区活动采撷、热线服务选登、互动聊吧、健康养生、老人作品、逸闻趣事7大板块。经过两年多的报道实践,再结合报社做的读者调查,笔者对老年新闻的价值取向做了一番排序。
  (一)年龄接近性是最强粘合剂
  
人到老年,无论曾经是身居高位还是一介布衣,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无论是生活在大都市还是穷乡僻壤,身上的各种标签逐一褪去,此时,大家最关心的是你高寿几何,健康与否。所以,针对老年这个群体,新闻的接近性不仅是指教科书上惯指的地域接近,而是更指向年龄接近。
  《生活周报》做老年报纸,无论是摘编还是自己采写,都会非常关注被报道对象的年龄。据报社做的市场调查,老年的读报年龄主要区间在50-70周岁之间。所以,我们选择报道的精彩老人,年龄往往都集中于55-65之间。55周岁以下,被称为老人有些勉强,而65周岁以上,已经逐渐退出了读报的主力队伍。55-65之间,可以称得上是老年黄金十年,选择这个年龄段的精彩老人,不仅可以保证被报道对象的“精彩程度”,也可以在读者群里引起共鸣。而活动新闻,年龄选择的边域则要宽得多。“老”的外在特征是“走”不动、“咬”不动……当“不能动”被年轮锁得越来越死的时候,“动起来”也就越来被老人羡慕和向往,我们报道各个年龄层的“动作篇”,可以让读者在“羡慕嫉妒恨”中被牢牢吸引,甚至来询问,自己是否也可以参加,或者自己的活动是否能让我们的记者去报道一下。《老年报》开辟有两个 “社区活动”专版,图文并茂的样式非常受老年读者的欢迎。
  (二)指导性强度决定了读者阅读欲望的程度
  在我们的办报过程中,无论是平时的反馈还是节点性的读者调查,老年生活非常需要指导。
  《生活周报》在2015年3月份开设了“小丹服务热线”,专门接受老年读者的咨询、投诉和求助,热线由报社记者诸丹萍负责。“老人们到晚上十点了还电话不断,真要被逼疯……”小丹偶尔会诉苦。一年以后,在报纸做的“你最爱看的版面”读者调查中,小丹热线版面以34%的比例高于第二名10多个百分点。
  人到老年,各种疾病自动找上门来。虽老人们嘴硬“久病也能成良医”,但是在成“良医”的过程中,老人们很需要医生的指导、同病相怜者的经验交流。这点,我们在读者调查中也得到了证明。《老年报》中由“百岁老人”健康经、健康大讲堂、跟着时令养出健康等组拼而成的健康专版非常受老年人的欢迎,在调查中居前三甲。
  (三)行文叙述的调门和读者的趋向性成反比
  生活的经验是,调门越高喊得越用力,那声音就能传得越远,越能吸引人到舞台前面来。但对老年群体做报道,正好相反。针对老年群体的报道,文字叙述不一定要非常的严谨、精致,相比“长、艳、冷”,老人们更喜欢“短、素、甜”的邻家小孩。做给老年人的报道,让他们感到温暖非常重要。老人看报,第一是为了解决实际需要,第二是为了愉悦精神,对一个老人来说,让他们感到温暖,是最大的愉悦。
  生活中,每年在保健品中花销数以万计的老人俯拾皆是。有如此战绩,老人“怕死”心理作祟是一方面,在销售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亲情销售”,是销售人员一声声“爷爷、奶奶、叔叔”的温暖叫声呼唤出来的。老人们视力、精力都不允许他们他们浸淫文字中的时间太久,报道行文轻松活泼、篇幅尽可能简短,实在无法简短,用小标题进行切分……无论从形式还是文字行走,“讲故事”是延长老人们看报纸最有效的辅助手段。《老年报》无论是社区新闻还是人物专访,都是讲故事的语调来行文。事实也证明,《生活周报》以讲故事来行文最典型的“精彩老人”版面,在读者调查中,被老年读者喜爱的程度仅次于“小丹热线”。
  两年的新闻实践中,笔者发现,年龄接近性、指导性(有用性)、叙述的方法是对读者影响最明显的三个方面,当然时效性、读者性别也会对读者取胜新闻阅读有影响,但显著性不明显。
  虽然这是个传统纸媒式微的年代,但只要纸媒还是被需要,如何做一个有用的知识服务商,这是从业者需时刻殚精竭虑去思考的命题。

(作者单位:绍兴广播电视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