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朗读者》看电视文化节目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徐佩 钟玉琴

  一.信息时代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
  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社会制度的日益完善,风云变幻之间,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互联网信息时代。人类社会从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演化至一张纵横交织的数据网,信息科技悄然无声地渗入人们生活,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媒体技术持续革新,推动着社会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大量文化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出,不再局限于书籍报刊等实体文化载体,更借助广播电视网络自媒体等多元媒介,全面直接深刻地影响着受众。
  然而,信息时代的便捷性和普及性却也使得“快餐文化”有了可乘之机——只求产量不重质量的文化产品充斥市场,在文化中寻求精神洗礼和思想升华俨然已成难事。这一现状在电视文化类节目上尤为突出。作为一种集文化娱乐为一体的表现形式,电视文化类节目能给观众带来一种感官和审美上的刺激,但由于其自身带有的商业色彩,不可避免地“过娱乐化”,本身被赋予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慰藉作用被大大削减。纵观当今综艺娱坛,众多电视文化类节目集结明星大腕或所谓名家,采用各种博人眼球却毫无价值的爆点来保证自己收视率,或歪曲文化意义,或硬性植入广告,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二.《朗读者》的思考与探索
  诚然,融入综艺元素的电视文化类节目不可能完全脱离娱乐化,但如何将含蓄内敛的文化与时下强调轻松娱乐的社会背景、人们相对轻松的文化需求恰到好处地融合是电视文化类节目需要审慎考虑的问题。2017年年初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尝试思考这个问题并努力寻求发展之道。
  自其二月份开播以来,互联网视、音频客户端累积播放次数超10亿,“CCTV朗读者”和“卿听朗读者”微博话题均收获高达14.1亿和1.2亿的阅读量,累计超300篇10万+文章刷爆朋友圈。毋庸置疑,《朗读者》已成为电视文化类节目一个现象级的存在,获赞“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引发全民热议。那么《朗读者》究竟是如何开辟发展之道的呢?
  三.独特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1)首要是把握好文化这个内核与灵魂。
  《朗读者》着眼于文化本身,内容载体选择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名著经典篇章,或是被邀朗读者亲笔书信等多元化形式的文化内容,这在电视文化类节目中可以说是独辟蹊径。追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优越感到现代国人文化信仰的逐渐缺失,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跌宕起伏。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使得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匆忙奔波的人们无暇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大量传入的优秀异域文化、世界文化也无法顾及,久而久之,文化在国人面前似乎逐渐失去了价值,人们逐渐陷入一种文化焦虑状态,甚至不愿再去碰触文化独特的魅力,这与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初衷大相径庭。
  然而,《朗读者》看见了中国如今这日益稀薄的文化氛围,在国家发展传承传统文化的政策大背景下,坚守人文品格和艺术品质,把握中华传统美德和主流价值观,抓住时机以寻求可持续发展之道。不管是朱生豪的情话“醒来觉得甚是爱你”,还是《老人与海》的 “人不能够被打败”,亦或是是海子的“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相比于今天以“短、平、快”著称的流行文化,这种对文化的回望和追忆使得文化的魅力从汉字的朗读中被领略和感知,人们的文化审美意识被逐渐唤醒,并开始重新关注文化的意义。当然,除去文化载体,如若没有一种别出心裁的表现形式和宣传方法,那么《朗读者》也不会收获如此好的效果。《朗读者》是怎样将这些文学作品以较好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并让人们愿意主动来了解和观赏呢?
  (2)关键是现代新媒体的灵活运用和别出心裁的节目形式。
  电视在千家万户的普及,为节目的收看提供了基本平台,从老人到儿童都可以定点时间观看,人们在茶余饭后或闲暇之时有了一种心灵上的消遣方式。除了最普遍的电视放送形式以外,《朗读者》更是糅合多种传播媒介,包括线上的微博、微信、博客、视频网站和多地设立的线下朗读亭等,扩大了受众范围、延长了影响时间、增强了传播力度,尤其对于年轻一代,无形之中深受影响。随手点开一则推送,或是浏览爱奇艺、腾讯或者优酷土豆等大型视频网站,再或者在微博、论坛与别人聊聊这档节目、分享其中的乐趣,时间不长、方便快捷,何乐而不为?同时,整档节目将荧屏场景和线下场景有机融合,线下朗读亭聚焦线下观众,外形雅致的朗读亭内置两个GOPRO摄像机和一套完整的录音设备,毛玻璃的玻璃材质为朗读者提供一个不受干扰、尽情释放的空间。
  《朗读者》的宣传方式还有效利用了名人效应。与其他娱乐元素过多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寻求的爆点不同,《朗读者》邀请的朗读者嘉宾大多数为有一定影响力、来自不同领域的名人,从作家刘震云、麦家、王蒙到演员江一燕、斯琴高娃,从飞天英雄杨利伟到商坛大亨柳传志,发挥他们所具有的一定的号召力,来影响处于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除了名人,节目组还邀请具有非凡之处的普通人,如扎根农村的耶鲁高材生,支援战场的无国界医生或是故宫博物馆的看门人,接地气的手段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用他们独特的事迹来吸引观众、影响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节目在朗读形式上的创新和对观众心理的把握也很到位。每期节目正式内容开始之前,主持人董卿一番简短有力富有感染力的序言,引发观众初步思考,在正式朗读之前加入一段嘉宾访谈,使观众能进一步理解朗读者赋予作品的情感。“访谈+ 朗读”的形式并不是固定的,节目会根据其后的嘉宾和朗读内容调整形式,或采用中西对照表演或由专业权威人士对相关朗读内容进行详细解读,以获取节目最好效果。而当被邀嘉宾在与董卿聊到动情之处时或是台下观众被打动之时,摄像头拉近距离,放大人物充满感情色彩的面容,长时间停留,紧随其后的故事和情感伴着声声朗读,更是达到触动人心的效果。然而,以上提及的这些都只是辅助作用,让《朗读者》整个节目焕发鲜活生命力的关键在于其究竟是如何真正“触动人心”的。
  (3)核心是“以人为本”——努力响应人们的情感诉求。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教授表示,“慢综艺”传达出的安静、严肃、诚恳,其实与人们的情感需求高度契合,是我们时代发展对文化节目提出的新境界要求。现代社会是快节奏的时代,行色匆匆的每个人擦肩而过,始终朝着自己的目的地行进,疾走或奔跑,越来越难以放慢脚步;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生活压力增大,面对面交流愈来愈少,为世事烦扰的心灵趋于浮躁淡漠,越来越难以保持宁静;人生道阻且长,疲惫的人们似乎被生活悄悄磨去了斗志,似乎逐渐忘却了追逐梦想的勇气……我们想要放慢脚步、回归宁静、重拾温情,可却无处安放我们疲惫的心灵。海外同胞无处倾诉思乡之情,叛逆子女不懂得感恩父母,现代科技悄然拉开了与朋友的距离,渴望追逐“诗和远方”的年轻的心因世事疲乏,人们忘记生命存在的意义。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朗读者》,听见了中国人内心的渴求,想要提醒人们“慢”下来,想要带给疲惫的国人一种真正慰藉的力量,让人性在美文中“熠熠闪光”。整档节目每期挑选一个话题关键词开展,不论是“陪伴”、“感恩”,亦或是“遇见”、“礼物”等,主题紧密围绕“人”开展,将人情、人性、人心融于文字和声音,不同身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朗读传世佳作或书信,在精美的文字里读出亲情、友情、爱情,读出乡愁、童心、生命,读出感恩、珍重、惋惜、痛恨、忏悔、宽容、勇气。正如董卿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朗读’重文字,‘者’字重人。朗读是传播文字,人是展示生命。”观众在倾听中重温人的情感,感受其蕴含的独特魅力,为杨利伟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的第一次而动容,感动于万千航天工作人员的默默坚守;感慨李宁跌宕起伏的人生,“做一个战士,智者无畏勇者无敌”;聆听濮存昕对治愈自己腿疾的荣大夫的感恩之情,发愿点燃心中善的灯火;斯琴高娃朗读的《写给母亲》感人肺腑,铭记父母恩情,别落得“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后悔;沉醉于鲜花山谷的美丽,更沉醉于丈夫倾尽所有对妻子爱的承诺;跟着老狼回忆吉他声点缀的青春爱恋,追忆似水年华;“生活的每一天都能欣赏”,九十六岁的翻译家许渊冲启示着世人创造美、发现美,永葆一颗热泪盈眶的年轻的心……
  这种人文主义精神像是一剂良药,静谧的文化氛围和真实的情感世界感染着人们,袖珍的朗读亭承载着人们厚重的情义,话筒前释放出内心压抑的情感,“朗读属于每一个人”,它是一种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方式[6]。也许你正年轻却已被生活打磨得失去了棱角,航海家翟默为你朗读《海燕》,他那颗渴望海洋的心是否重新点燃了你眼里的光彩,你是否重新收获了勇气追寻梦想,把握自己的命运?也许你身处社会染缸,声色犬马的世界引诱着你,听到柳传志在儿子结婚典礼上的致辞,是否记起了父亲也如他一样嘱咐你要做正直的人?也许你不知为何对生活失去了期盼和信心,不妨像江一燕一样去看看这个世界的其他角落,总有一些地方、一些人,一些事,会让你发现生命存在的意义……千万个你和我倾听者别人的朗读,与此同时,情感的诉求得到回应,心灵得以净化。
  四.结语
  
《朗读者》实为一股文化清流,在思考和借鉴中探寻出一条独特的发展之道,巧妙地捕捉到了黑白社会中人们被压抑的内心情感,用文化的魅力响应社会人的五彩情感,人情味十足,默默地影响着我们,为指引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而努力。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