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传统综艺“编导”与新兴综艺“编剧”的工作异同

尤敏超

  随着真人秀节目在国内的风靡,综艺“编剧”这一角色开始受到整个电视制作行业的重视,并逐渐在各大电视台和制作公司的核心主创团队中占据一席之地。浙江卫视的《奔跑吧》设有10人的编剧组;江苏卫视的《蒙面唱将猜猜猜》设有9人的编剧组;新兴的网络选秀综艺《中国有嘻哈》和《明日之子》也都分别设有11人和8人的编剧团队。在近2年新推出的众多综艺节目中,“编剧”团队不再仅仅存在于像《奔跑吧》这样的户外真人秀节目,也大规模入主众多棚内节目。这些编剧们大多由传统的电视编导转化而来,但在工作内容上更加细分。
  一、传统综艺“编导”的工作内容
  在国内,早期综艺节目的核心是“编导”,也就是一个人身兼编剧和导演两职。编导的工作内容主要有:节目选题的寻找和联络,录制主题和流程的策划,台本台词的撰写,服装道具的准备,主持人节目嘉宾的沟通,现场机位的架设和调度,外景拍摄还需要联系拍摄场地并确认现场布置……
  在4、5年前的综艺环境下,基本上一档卫视的周间节目只由1~2位编导主导创作;大型的综艺则是10-20人的编导团队,每人负责一期节目中的个别选题,统管这个选题的前后事宜。以2012年浙江卫视的《中国梦想秀》节目为例,一期80分钟的节目通常由8-10位追梦人的才艺、故事组成,而每个追梦人都有专门对应的一位编导对接沟通。那个时期的综艺编导是“万金油”,哪里有需要就补哪里,综艺制作的各个方面都“略懂一二”。
  二、新兴综艺“编剧”的工作内容
  随着国内综艺环境的蓬勃发展,传统综艺节目的生产模式很快暴露出了它的弊端。“编导”什么都要管,等于什么都管不好。繁杂的工作内容使得“编导”们无法深耕内容,节目的创意也往往路径依赖,游戏设计、才艺表演大同小异,缺乏新意。此时,韩式综艺“编剧”“导演”分工的制度开始突显出它的优势。在这种工作模式下,编剧全身心地投入嘉宾的选择,环节、流程的设定,游戏规则的推演,以及导演台词的撰写;而导演则负责将编剧的想法进行电视化呈现,并对录制时发生的状况进行全方位的把控。
  国内综艺节目竞争日趋激烈,观众的口味愈发刁钻,不论户外真人秀还是棚内综艺,都越来越强调戏剧性和冲突性。而游戏规则设定是真人秀节目的重要特征,它能让节目的戏剧性和冲突性情节在假定构建的情境中,真实自然地发生。“编剧”职位的设置将一部分传统综艺“编导”们从烦杂的工作中解放了出来,而专注于规则的设计和情境的构建,对于提升节目趣味、增强节目创新、凸显嘉宾性格都有所裨益。
  综艺编剧已经从2年前的新鲜职位,变成了各大节目主创团队的标配。而国内这一职位人员大多由传统的综艺编导转变而来,而影视编剧想要转换成综艺编剧,事实证明成功率很低。明星推理综艺《明星大侦探》节目曾找了很多影视专业的编剧团队,但发现他们在和综艺节目的融合上有很大难度;《奔跑吧兄弟》大电影在筹备期间就遇到了演员与影视编剧的配合难题,明星们不知道是该出演综艺真人秀,还是进行影视剧规定情境台词的表演。这部综艺大电影最终依照了综艺节目“只设定规则,不限情节台词”的方式进行了拍摄,而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节目组的核心编剧人员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编导”与“编剧”在创意过程中的不同手段
  对于传统的电视“编导”来说,为了保证节目的精彩,增强节目的戏剧性和冲突性,“编导”们往往采用“事先沟通、预设情节”的方式。简单地说,就是在节目策划前期对参与录制的当事人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以此为基础设计好节目中的桥段,有所预期地观察记录当事人的反应。这些“戏剧冲突”桥段包括:导师的质疑、家人的反对、突然出现的惊喜等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编导”也会对嘉宾的提问方式、回答的内容、场上发生的事件,进行一定程度的梳理,使节目中的事件、意外,顺着某种“逻辑”进行展开。什么状况下说什么,说到什么程度,基本都会有所预设。优秀的“编导”会巧妙地通过人物语言的编排、不断推进的刺激因素,使当事人达到愤怒、悲伤、感动、喜悦等情绪,吸引着观众们代入到事件情境之中,从而实现节目的戏剧性。
  而“编剧”们的创意手段略有不同。有些人认为综艺编剧需要撰写艺人做什么、说什么的详细“剧本”,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综艺“编剧”需要做的是“构建情境,真实发生”,这里面包括节目流程、框架的设计,以及氛围的营造,但并不设定结果,也不规定嘉宾们的言行。例如,在一档游戏节目中,情节是找出隐藏在嘉宾之中的“杀手”。编剧将情境设定在一个光线昏暗、风格神秘的古堡里,空荡的房间里摆满了不同作用的道具装置。但在构建的氛围中,嘉宾们是害怕还是勇敢,表现得智慧或者笨拙,人和人之间是信任还是怀疑,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所以,综艺编剧的工作是用细节设定来推动情节发展,但不干涉当事人的表达和决定。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综艺“编剧”在前期策划阶段,需要对流程进行反复的推演和计算,确保无论当事人做出什么样的举动,节目流程都可以继续推进下去,而又不失精彩的情节。一档优秀的真人秀节目,是在保持真实性和连贯性的同时,呈现出影视剧一般曲折紧张的情节。
  四、“编导”与“编剧”通用的创作手法
  无论“编导”还是“编剧”,不管是通过“预设情节”还是“构建情境”的手段,电视节目制作者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综艺节目内容丰富、情节丰满。因此以下这几种电视节目创作手法,是“编导”和“编剧”们所共通的。
  1、对比反差
  强烈的对比和人物的反差会帮助节目构建笑点或意外的情节,有助于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传统“编导”在5年前就已经把这样的手法运用得如火纯青:一个农村孩子打扮普通,说话青涩,但是一开口唱歌却宛如天籁;曾经声名在外的舞台歌手,再次登上舞台时已经生活窘迫;一位遭受命运再三打击的残障人士,却依然无比乐观地面对生活。
  而在当下的综艺环境里,“编剧”们将对比的手法玩出了新花样。《爸爸去哪儿》的节目模式里就包含着好几重对比反差的创作手法:爸爸独自带孩子,是传统观念里具有反差感的情节;住惯了舒适房屋的明星父子深入农村进行生活,是第二重反差;一同参与节目的5对明星父子,入住的房子又有所差别,有的人住上乡村“豪宅”,有的却住进破败的“茅草屋”,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些反差和对比都激发了节目当事人的“真人秀”状态,构成了节目的核心看点。
  2、情节反转
  情节反转也是电视综艺剧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反转是如何构建并发生的呢?早年的综艺节目中,这样的手法屡试不爽:比如,在现场观众为当事人的所作所为感动的时候,一位评委席的老师站出来质疑其真实性;抑或是当事人讲述着自己的光荣事迹时,他的家人站出来希望他回归家庭;再或者当所有观众都以为丈夫将亲临现场为妻子送上惊喜时,大屏打开却空无一人……“编导”们将前期沟通所获得的信息、观点、态度,在录制过程中巧妙地一步一步进行释放表达,构成了综艺荧屏上的情节反转。这些反转增加了节目的悬念和意外,吸引着观众跟着剧情的走向继续观看。
  而在现在的真人秀节目中,也不乏情节反转所带来的悬念和意外。在户外竞技真人秀《奔跑吧兄弟》的节目里,常常能见到优劣势的瞬间转换,以及录制过程中的暗藏玄机。在第三季的音乐特辑里,被淘汰的成员摇身一变成了掌握生杀大权的“导师”;第一季节目中,服务员不经意的上菜顺序成了免受飞椅惩罚的关键信息。这些设计在让明星感到意外的同时,也刺激着观众的感官,增强了节目的悬念。
  3、重复铺垫
  再三的重复和铺垫渲染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下起到不同的作用。这种手法有时可以将原本无趣的素材转化成一个个笑点,有时又起到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新兴的网络嘻哈选秀综艺《中国有嘻哈》节目中,明星制作人吴亦凡的“你有freestyle吗”成为了2017年夏天的流行语。这是因为节目播出时将吴亦凡多次对于这句话的重复集中剪辑在了一起,意图塑造吴亦凡作为制作人专业、严谨的形象,同时又不失趣味。
  而在全新升级的户外竞技真人秀《奔跑吧》节目中,编剧以“黄河”作为创作出发点,全片多次提到“看黄河”、“距离黄河多少公里”、“《黄河大合唱》”等关键词,自始至终重复铺垫着“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这一概念,不露痕迹地渲染着嘉宾和观众对于黄河的情感。因此最终当嘉宾们登上黄河中心的小岛演绎《保卫黄河》的歌曲时,观众能够和演出嘉宾感同身受,为之感动。
  综上,观众对于综艺节目的审美需求和趣味需求日趋升高,电视综艺剧情化的情况愈发普遍,电视工作者分工精细化是大势所趋。新兴的综艺编剧来源于传统编导,很多创造手法也有所借鉴,但是由于节目内容走向的未知性,真人秀节目对于编剧水平的要求更为严苛。时代的发展改变着观众的观看习惯,也改变着电视工作者的职位名称,但无法改变的是观众对于精彩内容、优秀文化作品的巨大需求。

(作者单位:浙江卫视)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