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戏剧是创造性格的工作——广播剧《万民伞》塑造人物的艺术方法

黄同春

  我很看重广播剧《万民伞》,这是一部非常好的戏,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一是题材很吸引人,讲述了一个从未听过的百姓为一个知县请命的故事;二是典型人物刻画得好,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有魅力的秀才典型形象,很有艺术审美价值;三是主题新颖深刻,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契合了时代的需要,能引入深思。真正理解一部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认真学习研读《万民伞》剧本和播出版音频资料的基础上,本文想就《万民伞》在塑造典型人物方面的艺术方法和手段,谈点粗浅的意见。
  
  《万民伞》遵循的基本的审美原则是真善美的统一。中国戏剧艺术美学注重作品的道德伦理性内容及其与美学的统一,即善与美的和谐统一。突出美善结合,认为善就是美。艺术要从属于德,美要从属于善。由此,从古至今,中国戏剧的美学重点在人,在人格美的探讨和塑造中发展。人格美即道德美,伦理、审美统一于一体,统一于人的审美之中。同时也重视善与真的一致,认为合乎伦理的情感也必须是真实的。强调作家和剧中人物情感的真实性,只有真实无伪的情感,才是戏剧艺术所要表现的情感。这就必然导致在戏剧艺术中实现真善美三者的统一。作为声音戏剧的《万民伞》,严格遵循中国戏剧美学的创作原则。剧中的主人公周国林,把践行大义、舍生取义作为行动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标准,实现了美和善的高度统一。在这里,作者是把道德评价作为美感体验的基础,由道德走向审美,让人在道德的情感中体验美的境界,这就使审美意识具有纯洁高尚的道德感和社会价值。剧中周国琳在营救好官刘光复的过程中,表现了他在处理各种人物关系的真实内容,反映着大量的人际之间真挚的感情,以及对黑暗不公现实的不满,流露出戏剧作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真挚情感,洋溢着中华民族的伦理美。总之,《万民伞》进入到真善美统一的美学境界。这种美感境界,实际上是体现了中国戏剧以道德感为美感,以道德判断为审美原则,体现了美与善、道德与美学合一的思想特征
  《万民伞》基本的创作方法是意象论。所谓意,是指作家的主观情趣。所谓象,是指具体事物的形象。意象就是作家主观情趣与具体事物形象的契合。戏剧艺术规律的最主要之点,就是作品的艺术形象应是作家的情意与物象的契合。否则,不能产生戏剧审美意象,因而不能产生戏剧艺术本体。戏剧作家情意与物象的契合,主要表现在与剧中人物形象的契合上,因为戏剧审美意象最基本的中心环节,是人物形象的意象构成,这是戏剧意象与其他艺术不同之点。只有塑造出栩栩如生、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才能再现真实的社会生活,表现深刻的主题思想。
  《万民伞》审美意象不是由一个人物形象组成的,而是由多个各具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组成的,是由众多人物形象所演出的故事所构成的。只不过人物有主次之分,其中着墨最多的主要人物是周国琳。而周国琳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正是作家审美情趣与周国琳个性特征有机结合的结晶。周国琳有自己的性格逻辑和感情逻辑,具有个性鲜明、情感真实的典型性特征,这正是作家精心刻画出来的,从周国琳的内心深处探寻其真切之情塑造出来的。作家在刻画周国琳性格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中,表现自己的爱憎情感,把情感倾注和凝结在周国琳身上,而不能像诗词、小说的作家那样把自己的情感直接作用于象,结为审美意象。周国琳形象创作本身是作家情感的表现过程,剧中的人物故事都是出于作家的情。剧作家虽然要根据自己的理想情趣构思剧本和人物形象,但他的情感又只能随着人物所处的情境表现出来。然而对人物的塑造又要遵循“情以物兴”的原理,随着人物的境遇来表现出人物的情感。人物在不同的境遇中生情,表现人物的情感。戏剧冲突的组织、解决,人物命运的安排、处理,情节细节的设置,都是出于作家情感的支配、推动和引导。审美意象是主体的情思和戏剧故事形象的融合,而情思是虚的,再现的剧象才是实的,故事作为情思的载体又不可能如实照搬生活,不必尽与历史或现实生活相合。作者在运用意象论塑造周国琳典型人物时,将许多秀才身上的某些特点和表象加以分析、归纳和综合,集中到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身上而创造出来的。在这个典型化的过程中,需要作者具有丰富和深切的生活体验,对现实生活的广博知识,运用形象思维和艺术思维,借助艺术想象和巧妙的虚构,才创造出周国琳这一典型形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戏剧艺术典型创造的过程,就是艺术想象和虚构的过程。照搬历史和现实生活是创造不出艺术典型的。总的说来,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就是作家心灵和情感的形象化,即情感构成的审美意象的客观化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奇思妙想地为广播剧构建了“万民伞”这一审美意象,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推动剧情发展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万民伞”上面画有诸暨百姓为知县刘光复建造的63座生祠,伞柄里藏有各地上万个乡亲的签名帖。周国琳带着“万民伞”上京告御状营救刘光复的过程中,每当剧情进展到关键之时,“万民伞”都会神奇地现身,促使人物关系发生变化,剧情发生转机。伞,本是遮阳挡雨之物,是确定的有形的具体可感的生活用品。经过作者艺术创造转化为审美意象之后,“万民伞”可以表达多重的情意,成为了具有可感性和不可感性、单纯性和丰富性、有限性和无限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特点。人们见过有形的具体可感的伞,谁见过“万民伞”呢?所以“万民伞”是不可感的、无限的、不确定的。万者,言其多和大也。你可以把“万民伞”想象成无限的大,无限的美。你可以把“万民伞”理解为好官刘光复勤政爱民,造福百姓、保护百姓的象征;可以把“万民伞”看作是民意的象征,反映亿万百姓保护好官的心声和力量;可以把“万民伞”理解为正义的象征,解决处理剧情矛盾冲突的强大动力;也可以把“万民伞”理解为融合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与典型人物独特作用的基础上创作出的一个艺术形象,它既体现了以人民为主体的创作理念,也使典型人物保持了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有坚实的群众基础,避免了把典型人物塑造成孤胆英雄式的救世主;还可以把“万民伞”看作是真善美的化身。总之,“万民伞”是作者的情趣与伞物象的契合统一,在审美上具有了丰富的内涵,能够触发欣赏者多维的想象力,补充丰富作品所具有的情韵,产生象外之象,味外之味,因而具有丰富持久的美感和强烈的感人力量。
  
  在遵循中国戏剧基本审美原则和意象论基本创作方法的前提下,《万民伞》塑造典型人物形象采用的基本手段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广播剧不能像小说那样,可以由作者出面用叙述、议论的语言暗示读者应该怎样理解人物,甚至给读者解释人物隐秘的思想活动和行为动机。这是剧本创作的难处。正是考虑到剧本这种特殊的限制,高尔基认为剧本“是最难运用的一种文学形式”。
  《万民伞》中的人物台词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即性格化、动作性和抒情性。
  高尔基曾经指出:“人是各种各样的……从这些品质中选取任何一种之后,把它加深扩大,使它变得更尖锐而鲜明,使它成为决定某一剧中人物的性格的主要的东西。这就是创造性格的工作……必须这样来创造剧中人,使他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行动的意义都完全清楚,使他像活人一样为人蔑视、憎恨和喜爱。” “当作家发现剧中人身上所独具的、表现出性格的特征时,他的人物才会是活生生的。。。。完全一样的人物是没有的,每个人不论在外表或内心方面都有自己的某种东西。”高尔基为我们总结了一条戏剧艺术的规律,即戏剧 “就是创造性格的工作”,只有创造出“独具的、表现出性格的特征时”,“人物才会是活生生的”。这一规律抓住了戏剧艺术的精髓。
  《万民伞》的作者深谙戏剧艺术的精髓,通过艺术化个性化的人物台词来创造人物性格,特别是创造主人公周国琳的性格特征,使得周国琳性格鲜明、形象立体丰满。在周国琳的台词中,有些最能表现周国琳性格特征的台词在剧中多次出现,贯穿全剧。从这些台词里,我们能够领悟到周国琳性格中哪些独有的东西呢?
  一是可以看出周国琳敢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当官的不敢出头,我们百姓出头!” “好官蒙冤下大狱,百姓怎能见死不救?”这两句话就是这一性格特点的真实写照。万民拥戴的好官是国家之栋梁,百姓之希望,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当好官遭到陷害后,满朝官员视若罔闻,噤若寒蝉,没有一个人敢于站出来伸张正义。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秀才,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站出来为好官请命,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二是可以看出周国琳重情重义的仁义之心。刘光复在诸暨八年治水,清正廉洁,造福黎民百姓,周国琳不忘他的大恩大德,真心实意地拥戴热爱这样的好官,对刘光复怀有深厚的感情。“刘大人是诸暨百姓的再生父母,父母有难,儿子只有冒死相救。”以周国琳为首的百姓之所以要救刘光复,完全是发自内心对父母官刘光复的深厚感情。
  三是可以看出周国琳把行大义看作行为的最高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为行大义的牺牲精神。为洗清好官刘光复的冤情,敢于斗争,不屈不挠,不怕杀头,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粉身碎骨理所应当”,这掷地有声的台词,不正是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为行大义的牺牲精神吗?
  总之,以上台词言简旨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反映了周国琳性格中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主导他性格发展的思想基因,在营救刘光复的整个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舞台剧塑造人物性格最主要的方法是通过人物动作和语言来表现的。对于只用声音表演戏剧的广播剧来说,没有舞台剧直接的视觉形象,人物的外部动作、形体动作是看不到的,展示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是台词,是富有动作性的台词。通过台词反映人物的外在动作、内在动作等。外在动作指人物在做什么,他的行为方式、行动目的和目标是什么;内在动作指从台词中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深藏在心灵深处的感情、思想、心理、情绪等。人的外在行动受内在意志支配的,所以外在动作和内在动作很难分得很清的。广播剧的戏剧性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台词中。
  戏剧理论家、博导谭霈生先生说“戏剧,就其本质来说,是动作的艺术。”美国戏剧家约翰.霍华德.劳逊认为:“动作是戏剧的根基”,“动作性是戏剧的基本要素”。这些精辟的见解充分说明了动作在戏剧中的重要性。《万民伞》是通过动作性的台词来表现人物动作的,围绕着营救刘光复这一中心事件,为周国琳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戏剧性的动作,主要有:为第63座刘公祠落成举行仪式,冲破母亲和未婚妻的阻挠毅然赴京营救刘光复,战胜赴京途中劫匪等艰难险阻,勇闯刑部大堂甘愿挨30杀威棒告御状,智闯天牢以真情感化让刘光复从绝望中振作起来,冒死当道栏驾献万民伞等等。这些动作总体上以时间为序,形成了一条非常清晰的动作线,目的明确,集中统一,因果相承。周国琳的所有动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营救刘光复,为刘光复伸张正义。由于中心事件贯彻全剧,周国琳的动作紧紧围绕中心事件,从而保证了动作的集中统一,层层递进,节奏紧凑,主旨突出。动作与动作之间联系紧密,一个动作引起新的动作,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延续和发展,又是新的动作的“因”。动作的延续和发展不仅体现出事件、情节的发展变化,更重要的是展示出周国琳性格的发展,他的每一个动作都让欣赏者感受到他是在沿着自己性格的阶梯向前走去。实际上戏剧中的性格、动作、情节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性格决定动作,动作构成情节,反过来动作和情节又是展示性格的手段,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台词的性格化、动作性、抒情性是熔合统一为一体的。下面通过几段台词,具体分析台词在刻画周国琳性格特征方面的主要特点。
  在第一集中,周国琳为了赴京告状为刘光复伸冤,退掉了未婚妻爱莲家里的定亲礼担,取消了定亲仪式,引发了爱莲跟周国琳的激烈冲突,俩人不欢而散。但是双方依然爱着对方。到了第二集,周国琳在赴京路上高烧昏迷的危难时刻,一直暗中尾随着周国琳的爱莲匍伏到他的身边,接着的一段对话突出的特点是抒情性。它营造了浪漫的诗意情感的意境,浓郁的抒情之风扑面而来。从台词里可以看出,周国琳和先前一样,深爱着爱莲,所不同的是,以前是外冷内热,爱的方式是 “苦肉计”。这次当爱莲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时仍然显得冷漠。但是,当爱莲识破了周国琳的“苦肉计”,向他吐露“此生非你不嫁”的誓言,并表示要“夫唱妇随”追随他支持他的义举时,周国琳对爱莲的恋情再也无法抑制了,郁结着火焰燃烧般的强烈情感,喷薄而出,对爱莲立下誓言“这辈子要让你幸福,决不让你受苦”,再也不愿意爱莲离开他了。周国琳虽然深爱着爱莲,但他在处理爱情和行大义两者的关系上,始终把行大义放在首位,让爱情、家庭服从于行大义,这是他性格中最主要的特征。这段台词也鲜明地表现了爱莲的性格特征。爱莲是中国封建社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优秀妇女的一个典型代表。她善良纯洁、心直口快,思想解放,对爱情执着。当她不理解周国琳的“苦肉计”时,她无法忍受,当面怒斥周国琳“枉读诗书,枉披人皮,你,不配做人!”可是当了解了周国琳的良苦用心后,她对周国琳真挚的爱更加痴心,情感表达得更直接更强烈更充沛,说到动情处,感情难以抑制,竟然抽泣起来。对话深入到人物灵魂深处所思所想,写出了一个情深意切的抒情场面,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和韵味。周国琳和爱莲成为志同道合的情侣,两个人的爱情成为营救刘光复的动力,在后来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播就其特质来说,它是一种情感媒体,它把人物的有声语言直接送到听众耳边,可以敞开心扉与听众直接交流,广播最适于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人物内心细微的变化,表现一种诗的意境。《万民伞》作者充分利用广播媒体的这一特性,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以诗人的情愫,善于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涌动的情感,通过人物台词进行传递和流露,极富内在的抒情性,洋溢着浓浓的诗意画意。可以说,《万民伞》中的台词组成了一首具有诗情意境、蕴含丰富情感的长篇抒情诗。剧中的每一场戏的台词都锤炼的富有抒情性。人物形象正是在这诗情画意、蕴含丰富情感的烘托中变得真实可信,栩栩如生。
  勇闯刑部大堂这场戏是周国琳和皇权主管司法机构刑部展开正面冲突的第一回合,矛盾冲突异常激烈,剧情出现急剧转折。它在全剧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它既是故事情节的转折点,也为剧情的进一步发展作了铺垫和暗示。周国琳在刑部大堂上与刑部侍郎潘成义的一段对话写得动人心弦、非常精彩。最能考验一个人的,莫过于生死。周国琳面对非死即残的30杀威棒,毫无惧色,立刻回答 “学生愿挨”。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字字千斤,振聋发聩,这是何等的气概!。这四个字表明了他决心为刘光复伸冤的心理活动。他进而在大堂之上,慷慨陈词,大义凛然,用事实为刘光复冤情申辩,当面指责朝中官员“为官所累,不敢触犯当朝权阉”的态度,奉劝潘成义受理此状,为刘光复伸冤,最后以“舍生取义”再次表明救刘光复的决心。此时的周国琳,没有丝毫的书生气,倒像一位有骨气有血性的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这段对话把周国琳面对死亡的大勇、刚烈、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刻画得很感人,每当我欣赏到这段台词时,我的心灵受到很大震动,被他的大无畏精神和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所感动,被他始终不渝坚守的大义信念所折服,他不愧为普通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周国琳的对话理直气壮,铁骨铮铮,对潘成义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潘成义知道周国琳为刘光复鸣冤叫屈,做出的反应是“大惊”,见到“万民伞”表现为“震惊”,后来在周国琳用事实为刘光复冤情申辩面前“无言以对”,最后,面对“舍生取义”周国琳, 表现为“叹息”“断喝”,竟以“杀威棒伺候”。潘成义的表现更衬托出周国琳性格的特征。
  “戏”在人物对话中。人物对话有没有“戏”,主要看对话能不能产生感情以及心情的变化。“如果剧中人物彼此间尽管表现了思想感情,但是互不影响对话的一方,而双方的心情自始至终没有变化,那么,即使对话的内容值得注意,也引不起戏剧的兴趣。”《万民伞》中的对话之所以写得好,“戏”在“话”中,是因为人物在对话中互相较量、互相影响,而导致各自的心情和相互关系发生了变化。
  当道栏驾献万民伞这场戏,使剧情奇峰突转,再一次把周国琳置于矛盾冲突的焦点,推向生死考验最危险的境地。这场戏其中的一段对话作者注重交待这场戏的情境。戏剧情境是戏剧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环境、事件、人物关系。“特定的人物关系是构成戏剧情境最主要的因素,也是最有活力的因素。”特定的环境是人物行动和戏剧冲突赖以产生的起点和背景,人物行动只有处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才具有戏剧性。特定事件的发生会迅速引发人物心理、人物关系、人物行动的变化,促使剧情走向发生转折。《万民伞》在每场戏里都重视交待戏剧情境。栏驾献伞这场戏的台词在交待戏剧情境时,突出献伞的难度和危险:当道栏驾献伞是一把绝赌,风险极大,不仅自己被当场处死,还要押上全家、全族的性命,而且当道栏驾只有“十之一、百之一”的胜率。况且太子有几层卫队严加防守,很难靠近,“只怕是第一层卫队还没冲过就早已身首异处了”。面对如此残酷的险境,周国琳没有丝毫的胆怯和退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通过台词把周国琳此时的思想情感和内在心理活动展示得非常清楚,周国琳想到的是,“哪怕是千之一、万之一”的胜率,他也要 “万死不辞”“粉身碎骨理所应当”。此时潘成义决心舍身成义,拼死一搏,与周国琳共闯龙潭,让周国琳大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是,在生死关头,周国琳想把生的希望留给潘成义,不希望潘成义参加这次行动,丧命丢官,要自己一人独闯龙潭。周国琳跟潘成义的对话,写得气势磅礴,宛如长江大河,人物感情奔放,感情活动非常强烈,有诗意浓厚的特点,把周国琳性格中最本质的东西刻画得更厚实更立体更丰满,升华到艺术的较高层面。从这些感人肺腑台词中,我们看到一位非同凡响的普通知识分子的形象,每当在生死的紧要关头,都能经受住考验,他在精神和人格层面都能守住底线,这就是,坚持把行大义放在首位,把生死置之度外。只要认定行的是大义,即使赴汤蹈火,九死一生,也在所不辞。我认为这是一个有正义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品质。
  中国历代的知识精英,有独立之思想和人格,追求真理与正义,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荣辱定是非,襟怀坦白,光明磊落,敢作敢当。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每当国家危难和民族遭受屈辱之际,他们能够挺身而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许多仁人志士为此献出了生命。这些已经成为中国知识精英的思想底色和精神家园。细细品味周国琳这个人物,似乎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国知识精英所具有的思想和精神,似乎明白了作者塑造周国琳这一典型人物的意图所在。再看当下中国的知识界,有阿世迎俗媚俗庸俗者,有热衷物欲、名誉、地位者,有思想和精神颓废者,有趋炎附势、为虎作伥者,甚至连培养知识分子的高等学府也出现了腐败,不再是精神家园的一方净土了。今天中国的知识界究竟是怎么了?在精神和人格层面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以上分析了《万民伞》台词在塑造主人公周国琳性格方面的主要特点,从台词里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呢?它至少让我们懂得什么是好的广播剧对话,有“戏”的广播剧对话。懂得好的有“戏”的广播剧对话,应该具备以下素质:第一,从对话中能让欣赏者了解到戏剧情境,包括发生了什么事件、人物关系和环境。第二,从对话中能让欣赏者了解人物内在世界的奥秘,蕴藏的意愿、深层的思想感情等。第三,从对话中能让欣赏者了解各自的谈话都以自己的见解、情感、意愿对另一方产生了一定的或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第四,从对话中能让欣赏者了解对话的结果使双方的关系或大或小的发生了变化,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使剧情出现转折甚至大的转折;第五,从对话中能让欣赏者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五条我以为可以作为判断好的有“戏”的广播剧对话的基本要素。《万民伞》中的对话,都具备这五个要素。
   综上所述,广播剧《万民伞》遵循中国戏剧创作的基本规律和创作方法,通过个性化、动作化和抒情化的人物台词来塑造典型人物性格,是非常成功的,很有艺术审美价值 。以上只是管窥之见,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教正。

(作者单位:浙江广播电视集团)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