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融媒体产品要“有情有义”----由三则报道看融媒体产品的创新

姚会峰

  融媒体时代是一种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以多元化信息传播为关键,以沟通互动分享为目标的“大传播”。和传统新闻相比,融媒体传播拉近了媒体与受众的距离,提高了受众获取信息的便利性,有效提升了传播的效果。身处融媒时代创作者应有强烈的融合思维和创新意识,在表现形式、语言风格、内容挖掘方面强化情感因素、弘扬核心价值,推出更多“有情有义”的融媒体产品,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
  “有情有义”首先在形式上要推陈出新。创新是新闻传播的永恒主题,同质化是互联网时代的通病。避开低层次的重复,跳出习惯窠臼,融媒体产品表现形式创新势在必行。互联网时代人们期望更个性化、更多样化的媒体产品,这就要求创造者花费更多时间专注信息的解释分析、推送共享,尤其是表现形式上的先声夺人、耳目一新。技术手段运用上,不仅要融合视频、音频、照片、文字等传统报纸电视的元素,还应发挥短视频、长图文、H5页面等新媒体语言无需下载、即点即用的优势,为用户提供丰富的阅读体验。然而这些技术要素不是简单的堆积拼凑,需要创作者用心于产品设计,用情于用户体验,以独有的匠心生产出最直观有效的界面、最精致的细节和最顺畅的参与体验。
  浙江卫视新闻中心于2018年6月推出首个时政类新媒体产品《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在调研中去思考去研究,你就一定会有收获》。它选择了媒体融合中最难于表现的时政类题材,精选个性化同期声,增加感染力;运用醒目的字幕,强化信息量;配上深情舒缓的音乐,营造温情氛围;选用纪实的新闻画面,增强可信度;辅以精美的航拍画面,给人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整个融媒体产品2分31秒的长度,以时间为顺序来结构,以城市、乡村、车间、农家小院为背景,记录车书记走访慰问、听民声察民情的调研足迹。内容涉及重大项目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壮大实体经济、振兴美丽乡村、弘扬红色文化、下山脱贫攻坚等,充分展示了车书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呼声、体察民情、亲民务实的形象,凸显了浙江省委省政府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打好三大攻坚战、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时政报道创新难度很大,创新余地很小。在新媒体语境下,讲故事、抓细节是这类报道形式创新的有效方法。讲好故事、发现细节,需要创作者用情投入、用心发掘,用多样化手法呈现。《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在调研中去思考去研究,你就一定会有收获》这则融媒体产品中,创作者正是以普通人的视角,用个性化的同期声,对工厂车间、农家小院、田间地头等生活化场景的精心裁剪,展现出日常时政报道里不易看到的车书记深入一线、倾听民声、心系百姓、极具亲和力的形象。这则新媒体产品一经推出,点击量迅速突破10万,从而也打响了“中国蓝·政事发布”的头一炮,成为时政报道创新的有益尝试。
  “有情有义”还表现在语言上的贴近性。语言是思想的外衣,直接和受众发生关系。有平易近人的家常话,也有严谨细密的专业语言,还有庄重典雅的官方语言……等等不一而足。融媒体语言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语言以增加贴近性,提高传播到达率呢?来看中国蓝新闻的一组标题:
  看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发现温州人有这样一种气质.....(悬念式)
  下雪了,冬天真的来了!浙江这些地方的雪还真是个急性子...(戏谑式)
  痛心!温岭环境执法人员陈奔牺牲在执法途中,再过6天就是他30岁生日...(煽情式)
  雾!雾!雾!空气质量怎么样?出行如何防护?(提醒式)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首先融媒体产品的标题拎出了新闻亮点予以突出强化,让人眼前一亮。这样的表达方式让每则新闻产品有了鲜明的个性,有了与众不同的特点。其次,和以往陈述式语态相比,新媒体产品一改板起面孔的陈述、一成不变的语调,语言表达更加多样化,不拘一格、多姿多彩,让新闻有了感情、有了温度、有人情味。这样鲜活生动的语言使创作者与受众距离贴近、感情贴近和需求贴近。另外,这些标题格式因为简单清晰、明白晓畅,比传统的新闻标题更吸引人去分享和扩散,从而也具备一种病毒式传播的能力。
  语言风格上的贴近,正是创作者对“受众”变“用户”的清醒认知,创作者将受众作为服务对象,更强调与受众“朋友”般的平等关系,以更平实、真诚的态度,以短小、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与受众交流。特别是在传递基本信息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其中附加的情感价值,提升用户依赖感和忠诚度,这一点在气象新闻中表现尤为明显。这是2018年12月6日“杭州气象”的一则报道:《今天“入冬”,明天“大雪”,杭州真的要下雪了!》。这篇作品不光运用动画、漫画、视频等方式增强可看性,文字上更是加入小编主观描述“小编就被冷风吹的瑟瑟发抖”(增加亲近感)、形象化描述“一般冰箱冷藏室也就在这个温度”(增强直观性)。常规的气象新闻变身为知冷知暖的贴心朋友,让人倍感温暖温馨。主打“情感牌”为融媒体赋能,气象类新闻堪称典范。
  应该说,媒体融合最重要的是传媒人思维的转型升级,树立用户为中心、以交流分享的理念,告别自说自话、无的放矢、服务滞后的尴尬局面,突出服务用户、交流互动的特色,提供清晰、简化、轻量的表达,特色化、个性化、及时化、可视化的方式,满足不同类型的受众的需求,这是融媒体产品创新的必由之路。
  “有情有义”最重要的是内容上的真挚感。近年来“暖新闻”频频见诸报端荧屏,比如永嘉警察护送小孩、永康攒学费的“西瓜男孩”、临安用身体做警示桩的辅警、黄岩的开车灯护送老人回家等爱心事件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类报道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弘扬正能量的同时,激起人们思想上的共鸣。
  以红遍网络的“西瓜男孩”报道为例。暑假卖西瓜攒学费的李恩慧,用行动展示了他从自卑到自立,再到自强的成长轨迹。“他把最好的给了我,我必须要回报他”质朴的话语,道出了他自强不息的动力。最真、最实的才是最打动人的,这是真善美的力量。这条报道浙江卫视采制后经新媒体多渠道分发,央视、人民日报等客户端、公众号、微博点击量突破100万,大大提升了传播影响力。
  那么,这则融媒体产品凭什么样的“情”和“义”获得受众认同呢?69岁的李安明18年前收留了一名流浪孕妇。不久后一名男婴诞生,但生母却不告而别,老李用种田的微薄所得独自将孩子拉扯大。这个名叫李恩慧的孩子渐渐长大,餐厅帮厨、洗碗工、外卖员,从高一开始,他靠打工赚回来学费和生活费。一斤西瓜赚两毛钱,李恩慧攒了8000多元学费。在感恩志愿者和好心人的同时,他表示进了大学好好学习,做一个好警察,回报社会!中华慈孝人物颁奖组委会的评价是:“贫穷带来了生活的窘迫,却摧不毁一个人的意志;家庭少了血缘的凝聚,却斩断不了亲情的羁绊。十八年的养育恩,毕生报答反哺情。今天的他依然瘦弱,但无论再大的风雨,都有他为养父撑起的一片天。”这正是对李恩慧“情”“义”的总结。身世曲折、出身贫困,这是感动人的“情”;自强不息、自尊自爱,这是打动人的“义”;有了这些,融媒体产品“西瓜男孩”爆红全国就在情理之中了。
  应该说,移动互联时代受众选择信息的自由度更大了,情感性需求也更强了。富有人情味的新闻容易引发人们的内心波动,会较深地留在他们记忆中。融媒体时代发布不再是新闻生产的终结,而是一条新闻“社会化”再生产的开端,人们会对其中蕴含的情感、道义等进行评价。富有情感的新闻更容易获得受众注意力、吸引他们参与互动(比如微博微信的点赞、评论和转发)。在当前媒体发展多元化、部分媒体过度聚焦社会阴暗面的背景下,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满足受众向往积极、向上的生活品质,展示善良的人性、愉悦受众的身心,这是融媒体时代媒体人社会责任所在、市场价值所在。
  总之,情感因素是新闻工作者采写鲜活新闻的内在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的“大义”。只有创作出更多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融媒体产品,才能不断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

(作者单位:浙江卫视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