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大主题性新闻报道要避免直陈观点----以宁波部分区县台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报道为例

吴生华  王 斌

  重大主题性新闻报道是指围绕党和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中心工作和国家与地方的建设成就等重大主题所开展的规模化报道活动,是我们国家主流媒体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方式和重要任务。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持续做好这两大主题的宣传报道,是各级广电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2019年初,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报道还在持续进行中,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新闻宣传早已拉开帷幕。为了更好地推动各台在大众传媒和新媒体交相覆盖的传播环境下做好重大主题性新闻报道,2018年末,我们以宁波市奉化、北仑、镇海、宁海四区县台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相关新闻报道作为样本,进行观察与分析。
  观察发现,早在2018年初,宁波市县两级广电媒体都及早启动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闻宣传行动。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宁海台推出了《40年间》专栏,奉化台推出了《一起走过的四十年》专栏,北仑台推出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事件篇》《乡村振兴篇》《40年里说变化(海采篇)》和《人物讲述篇》《情怀篇》等多层次的系列报道和专题,镇海台分别在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中推出了《改革开放再出发》和《我们的四十年》专栏,宣传报道逐渐升温,并产生了一些成功之作和报道亮点。比如,宁海台紧扣“亲历者说”和“我家40年”两个策划创意,让亲历者介绍经历、述说变化;奉化台以一家两代人的创业故事、四代电视人拍摄见证奉化的母亲河县江的变化等,展示40年的成就与发展;北仑台让记者走进大碶高端模具产业园、春晓双狮社等特定地点,体验一区一村的巨大变迁,走近普通百姓和北仑籍名人,记录他们的真实感受;镇海台以记者出镜走访的形式,感受乡村产业兴旺带来的改变和老百姓的获得感,以及交通、文化旅游等各方面的变化等。
  概括四县区台播出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的优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发掘了一批亲历40年的改革开放见证者典型,如宁海的宁波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储吉旺、奉化的“阿国生煎”经营者汪志国父子、北仑的北仑港第一批码头工人以及北仑籍香港作家和老区长、镇海的“浙东港区第一路”见证者等;二是有一定时代跨越背景下的层次性结构设计,如宁海台《光影流转见证40年时代变迁》、奉化台《四代记者用镜头记录县江水利发展史》、北仑台《大碶:从模具手工作坊到高端模具产业园》等报道;三是影像表达手段丰富,如记者现场出镜常态化,亲历者自述、航拍和延时摄影等新技术的使用、资料画面的挖掘等,给人以亲切感和新颖的视觉感受。
  在充分肯定优点的同时,需要集中探讨,在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已经取得丰富经验基础上,在新媒体传播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广电新闻报道如何跳出传统的“策划-采制-播出”这一封闭式的报道模式,避免在报道中直陈观点,让重大主题性新闻报道真正实现“让受众在共鸣中接受”的理想传播效果?本文将通过观察样本的剖析作出探讨。
  一、典型开掘要在深入采访、讲好故事上下功夫
  
典型宣传是重大主题性新闻报道的重要路径,典型选择得好,主题传播就有了良好的载体,在人物或事件典型的故事讲述中,主题的传播是受众在故事的听看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的,而不需要记者直接站出来直陈观点。
   因此,重大主题性新闻报道策划首先需要精选典型,必要时面向全社会开放式地征集和选择,以避免策划者视野的局限。《梅山:小岛扬帆弄潮,争做改革开放桥头堡》这一报道在典型的选择上就嫌不够精准。梅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偏僻小岛,到如今浙江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最具典型性代表的就是保税港区的建设,但这一报道却以一户拆迁户的征迁作为切入的典型,与梅山“争做改革开放桥头堡”的主题缺乏直接的关联性,关于征迁工作的过多笔墨和镜头,无法展现巨大变迁的主题,除了拆迁户和征迁干部的采访,展示变化的内容都是直接地介绍,缺乏具体亲历者的串接和讲述,无法实现“主题事件化、事件人物化”的转换,最终造成了报道叙事的凌乱。
   选择好了典型之后还需要深入地采访,要在讲好故事上下功夫。《储吉旺:商海沉浮33年,缔造搬运车行业传奇》,主人公储吉旺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作为宁波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代表,他抢抓机遇、主动适应发展新形势,把一家“三无”油毛毡工棚发展成为产值将近10亿元的搬运车制造企业。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慈善最高奖——中华慈善奖获得者、作家……储吉旺身上多重的社会身份,丰富的个人经历,有太多的闪光点可以挖掘。但报道中,企业发展脉络没有梳理清晰,主体故事不够饱满;几代产品也没有很好地展示,细节画面不到位……报道的故事性讲述比较缺乏。同样,《四代记者用镜头记录县江水利发展史》,奉化区县江的变迁这一典型事例找得好,四代记者的镜头记录是很好的影像载体,但报道一开始就说拍摄设备,县江发展史的主线被采访设备的变迁掩盖,导致重点不突出,没有把县江从1988年遭遇7·30特大洪水到历经一、二、三期防洪工程整治以及绿化建设之后,县江两岸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的巨大变迁故事讲好,更像是一篇讲述电视设备变化的报道,有喧宾夺主之嫌。如果县江30多年变化以可视化“时间轴”制作呈现,结合珍贵的影像资料,完全可以把母亲河的变迁故事讲得更加生动。在这里,几代人讲故事也很重要,晚辈人能说的话、老辈人能说的话是有区别的,如果抓住一条主线进行几代人的采访,就更具典型宣传的说服力了。
  二、自述体要体现“真讲”“真我”
  
与10年前相比较,主流媒体最大的变化就是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向融媒体传播方向转型探索,重大主题性新闻报道不仅要在广播和电视中播出,还要适应新媒体平台的投放。这次样本选取观察发现,报道形态上的问题主要有两类:一是单一地以记者视角进行报道,解说词贯穿全篇,语言量过于饱满,缺少“留白”,让人看起来很累,这样的报道方式已经无法适应融媒体传播的需要了;二是一些台借鉴自媒体人物报道的方式,采用了自述体,但自述人物的身份缺乏必要的交代,摆拍痕迹明显。本来主人公直接的“自述”会让人们感到亲切,但报道中的自述明显地说的不是主人公自己的语言,感觉特别不真实。
   以某台“改革开放再出发”系列报道为例,记者出镜“带领”受众看变化,解说词话语量特别满,而且较普遍地停留于现状报道,缺乏历史性的纵深挖掘。《产业兴旺富农民 生态宜居美家园》还能够通过秦家小院民宿老板、美丽庭院示范户、糯米酒做酒人等典型人物的采访,反应村居生态宜居的新风貌。但《规划出炉!我区将新建一座综合体 打造“最炫乡村风”》等几篇报道,就是所报道街道“花田果事”田园综合体、“一环两轴三片五园”等情况的直接介绍,既缺乏故事性的讲述,也没有历史性的挖掘,暴露了传统时政报道通篇介绍性语态的弊端。
   奉化台“一起走过的四十年”系列、宁海台《四十年间·亲历者说》和北仑台《人物讲述篇》等都采用了自述体的手法。《汪志国和他的“阿国生煎”》报道了主人公阿国,从弃农经商的普通农民发展为在宁波地区开出7家分店的小吃经营者变化历程,典型选择故事性较强,但这一报道让阿国“自述”创业史,讲述生硬、不自然,念材料痕迹明显,摆拍剥夺了主人公真实讲述的权力,限制了主人公的发挥,也掩盖了他身上的闪光点,失去了自述体这一形式的鲜活性和自然交流感。《四十年间·亲历者说》只有个别报道的开头采用了自述体,但也显得较为生硬。北仑台的《人物讲述篇》人物典型选择包括北仑区老区长潘朝阳、旅港甬籍作家郑玫等,群众基础好,如果能够多拍摄一些他们和百姓一起回忆交流的画面,形象展示将更饱满,但这一系列人物讲述普遍没有铺垫,缺乏背景交代,都是在办公室进行采访,介绍性语态多于回忆性的故事讲述。自述体的采用必须将话语权交还给主人公,让他在充分的讲述之后再来进行精剪制作,而不需要给主人公划定条条框框,甚至越俎代庖。
  三、主题表达不是观点直陈,而是典型故事讲述之中的自然概括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广电媒体人做好重大主题性新闻报道,更需要静下心来把故事讲好。一是要处理好人和事的关系,有的是通过事件的发展来表现人物精神,有的则是通过人物故事来表现事件;二是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要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报道是为了讲事实,而不是向观众诉说你的观点,新闻一般不太主张评论,评要恰到好处,观点性的话语要精练,要有事实的支持。
   在这方面,一些“海采”报道中记者采访提问诱导性特别明显:“我们这边社区变化也挺大的,对您来讲,有什么样的感受么”,“现在农村变化也挺大的,这几年的变化给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这些年来在你身边有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虽然是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主题报道,但也用不着每一位采访对象的提问都言必称“变化巨大”和“感受”,能不能让采访对象讲一些实实在在的经历和具体事例,而变化就在其中,不需要直接地讲感受作评价。像《大变迁:食物的购买和生产》标题过于直接和生硬,全篇记者出镜走动介绍,记者马不停蹄地边走边说,走动过程中特意找到的场景点,反而是匆匆而过,给受众留不下具体印象。主题报道需要通过场景的结合,将变化通过场景蕴含的历史事件讲述来展现,要注意新闻语言的运用,要注意新闻语言和广告宣传语言的区别,要注意防止“采访不足议论凑”的现象,记者要避免侃侃而谈,作过多的自我观点性的表达。
   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具有时代的关联性,时间跨度长,可挖掘和选择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很丰富,可以选择的报道角度也很多,通过四个台的抽查评析,可以发现各台都投入了相当大的采编力量,进行认真地思考和报道,整体来看,策划和采制多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是,以抽评样本,探讨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改进策略,对于各台的进步具有更大的帮助作用。综合样本的剖析和问题的评析,做好重大主题性新闻报道,更需要提醒:主题报道需要紧扣主题,也需要必要的“点题”,但是主题表达绝不是观点直陈,更不能硬性拔高。重大主题性新闻报道要避免记者自我观点的直接表达,首先需要学会借他人之口、他人之事来进行报道;其次也要避免采访对象直接的观点表达,采访的首要任务是让采访对象讲述事实,而不是直陈感受和观点;第三是主题表达不是生硬地拔高,而是从报道故事和变化中自然地概括和提炼。只有真正地做到这几点,重大主题性新闻报道才能让受众感到好听、可看、有共鸣,也才能在受众那里真正实现理想的传播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