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如何在纪录片创作中完成意象表达

黄 坚

  构建纪录片影像传达系统,从而完成影片的制作,是每个纪录片创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理解纪录片影像的特征,用什么方法传达主题内容,本人在长期的纪录片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经验。意象表达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方式,同样也是纪录片创作的基本手段。
  一、构建纪录片影像特征的前提
  影像是人对视觉感知的物质再现。纪录片影像在强调语言真实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影像本身的特殊性。影像不能缺乏自身的表达系统,意象表达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在纪录片制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很多纪录片创作者却把意象表达理解为影片内容的过度,起辅助性作用,他们认为纪录片只要把握住内容,用什么方式表达并不重要。但这种倾向必然导致纪录片缺乏应有的特性,丧失作品的质感。
  纪录片主题内容的意象表达,从表面看很容易被当作创作形式的探讨,而实质却是纪录片特性呈现的基本要素。在意象与物象对应时,需要创作者对纪录片影像本质的理解,把拍摄内容转化为意境是提出意象表达的根本,也是影片成为优秀作品的基础。
  二、对应纪录片主题内容的表达方式
  什么是纪录片影像语言的特征?
  意象表达如何成为纪录片创作的基本手段?
  我认为纪录片影像语言的基本特征就是真实性的意象表达。那么何为意象?意象的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
  例如元代大戏剧家马致远的《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意象是产生意境的基础,试想没有意境的设立,何其成为艺术作品?马致远在《秋思》中给人无数个画面,而所有对物象的描写只为表达“断肠人在天涯”的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境是具体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这是一种超凡境界,是意象最完美的表达。
  意象营造了意境,这是构建文艺作品的根本。
  同样,一部优秀纪录片的成功,在于如何让意象使足够吸引人的内容得以充分表达。
  意象表达是纪录片创作的重要手段,这是由影像特性所决定的,是与专题片和新闻报道本质区别所在。
  三、在与艺术对应中完善意象表达
  如何把握纪录片这一独特形态,让传达影像语言系统得以完善?
  我在大型纪录片《艺术:北纬三十度》担任总导演,对影片如何构建影像传达系统,以及对艺术的理解有比较深刻的体会,该片是意象表达的一次成功实验。
  北纬三十度堪称一条神秘而又奇特的地球纬线。孕育了四大文明和四大宗教。面对如此庞大的背景,我们选择了艺术作为主体切口。
  古文明的传递大部分是通过艺术方式呈现的。用艺术的视角追溯文明,解读历史无疑成为我们拍摄的视角,可是对艺术的理解是一个难题。
  通常人们理解的艺术大多停留在审美层面,承认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同时也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从而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
  然而,我们对艺术开始了重新认识:
  人类历史有过无数次用艺术的创造力影响或者改变了社会发展的轨迹,艺术不仅只有审美功能,更重要的,是人的一种思维方式:
  第一、艺术给人审美愉悦的同时,给予人的是一种特殊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让人改变了观察方式,看世界不再平淡,从而塑造的是人的思维模式,这样的思维模式可以运用到任何领域。第二、艺术教育训练的是人的手、眼、心的一致,在这个过程中,训练的是人的一种处理事务的创造性程序。第三、在整个人类的创造性领域,包括科学、哲学等一切领域,只有艺术这个领域在不断创造永远不变的标杆。
  人们已习惯于把一个领域做到极致时冠以艺术之名,比如军事指挥艺术、领导管理艺术,甚至烹调艺术等等,但往往不知道原因何在。为什么爱因斯坦在他的小提琴中寻找到了相对论。达芬奇是艺术家、但他更是一位科学家,他大多素描的半成品是因为科学研究遇到了障碍才搁下了他的画笔。丘吉尔在二战最为惨烈时却在画他的油画,以此部署战术。
  艺术除审美功能外,其实更重要的是给人思维方式。因此当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无法用政治、经济等手段解决时,很多时候人们可以用艺术思维模式加以解决。
  在世界各大文明中,艺术所呈现的形态,集中了人类对于社会发展的思考,它以生动活泼的直观形象对人类的思想加以物化,从而为人类生活前景提供一种希望。
  这是对艺术本质的全新认识,为影片设定了坐标和视角。
            timg
  纪录片《艺术:北纬三十度》的意象表达是建立在我们对艺术的理解以及对地区文明发展脉络的了解和把握上,节目构架分成两个部分完成:第一、寻找和划分文明线路图,也就是象的形成。第二、搭建起于之相对应的提炼系统,用艺术建构意。从而完成意象的结合。
  我们一直在强调北纬三十度选题庞大难以把握,在过滤和梳理的同时,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影像语言的表达方式。
  而意象表达正是我们需要定义的关键。
  九十多年前,谢尔盖·爱森斯坦在为我们勾勒影像蒙太奇的时候,已经构想着把詹姆斯·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使用的辩证图像的手法转换成  一种意象拍摄手法,去完成一部全新的电影。
  今天,我们设想尝试探讨一种新的影像美学和诗学思想,面对北纬三十度用意象表达去完成一部全新的纪录片。也许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最强有力的影像思考工具,能够在当下再次获得书写历史的权力。
  我们把这个思考工具延伸到对于人类表情的重新识别。
  把表情设定为意象表达的着落点,在现实场景中寻找象征物,用同一类型的符号,搭建每个意象单元,拼贴完成最终的作品。
  人类文明进程中,留下最多的是历史表情,比如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一组雕像、一群石窟、一幅壁画……深入其中才能使表情赋予内质的精神含义,才能从这些通过艺术呈现的灵动中,感悟世界文明的变迁。记录这样的表情,往往贯穿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同样,无论走近远古还是当下的艺术,等于走进人的深处。因此,我们带着对当代人类的忧思远虑,向标志性的艺术遗存致敬。
意与象的对接,构建起影像表达的语言系统,纪录片《艺术:北纬三十度》在浙江卫视播出后,获得了观众的充分肯定,同时也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国家广电总局的充分肯定,并获得各类大奖,《艺术:北纬三十度》书籍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四、情怀在行走后的真实
  影片中所有意象画面一直保存在我的记忆中。三年时间,我们完成了北纬三十度的穿越,它并非留在时空上,更重要的这是一次观念认知上的穿越和行走。
  我们的拍摄从墨西哥开始,行走在玛雅人曾经生活过的热带雨林,高矗的金字塔显现着通天的神灵,他们在日落时设定了2012的预言,然而之后会发生什么?我们用艺术的想象把古与今、生与死连接在了一起。
  连接把我们带到了现代文明的当代艺术中心美国,在这里现实与梦想交织在一起,从世界当代艺术的代表艺术家的故事,透视美国的历史与文化。
  恒河是印度人的血脉,连接起这个国家的生命体。鲜活的人物故事在最平凡的生活中展开,而面对文明留存在遗迹上的表情,我们试图去阐释生命、死亡和重生,解读轮回与永恒中的信仰。
  同样,民族信仰的强大力量吸引我们行走在以色列的土地上,这个被苦难和黑暗磨炼的民族,对光明有着无限的渴望,他们需要有光明节去点燃黑暗中的蜡烛,以此走向光明。
  还是信仰,他们需要用坚守来捍卫自己的尊重。正赶上伊朗传统的阿尔巴因节,我们行走在德黑兰的大街上,今天他们要纪念什叶派穆斯林第三位教长侯赛因。
  北非最西端的摩洛哥,一部《北非谍影》的电影让人知道了卡萨布兰卡,在里克咖啡馆幽暗的灯光下让我们回到了1942年。同样很多人因为三毛的小说走进了撒哈拉沙漠。这里多元文化的叠影投射在无数堵墙体上,从而让艺术去编织更多的梦想。
  我们的行走回到了出发时的起点,又一次站在了五千年前杭州良渚先民们燃起中华文明曙光的地方。我们的家园是一个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消亡和没有中断发展的文明国家。从良渚神徽到三星堆面具再到西藏唐卡,在历史的碎片中,我们开始寻找隐藏其中的艺术与生活的意象。
  我们行走在青藏高原冈底斯山脉,穿越冈仁波齐。这里海拔六千六百五十六米,横贯北部昆仑山脉与南部喜玛拉雅山脉,它耸立在西藏西部阿里普兰高原上,孕育出250多条冰川,是恒河、印度河和雅鲁藏布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被誉为宇宙中心。
  冈仁波齐与杭州同在北纬三十度,这个全球地缘纬度的制高点因为自然气场而隆起,酷似一座金字塔。它向东西纬度两端生发出人类四大文明。
  当我们在平均海拔五千二百多米的高原徒步走完五十二公里转山之路,触摸冈仁波齐尘封的冰川和锋利的岩石时,一种对生命起源的意识被激活,在这河流大川发源的生命源头,我们听到自己心脏的跳动和风吹动经幡的声响,看到云在雪山的搀扶下转山人渐行的身影。
  北纬三十度在强大生命力的驱动下,延伸着地缘文化的生长,人类各自在自己的土地上建造文明、繁衍子孙。尘土淹埋了几千年前人类祖先的智慧,但它让时间变得具有重量。
  然而无论我们怎样让历史呈现真实,它还是背负不起时间给它承载的重量,因为智慧本来就需要用智慧去读解,而这个智慧恰恰就是艺术。
艺术是一种思维方式,人类的生活让时间包裹着从远古走来,艺术与生活紧密相联,它使意象是乎变得更像一种情怀,但如此真实。
  埃兹拉·庞德对意象有过这样的描写:意象是在剎那间所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复合体。意象主义的关键在于它不把意象做为装饰物来使用,意象本身就是言语。意象不仅是一个思想,它是被赋予能量的一个漩涡或融合在一起的思想群。
  判断影像作品的特质,意象表达才是纪录片创作的根本命题。

(作者单位:浙江卫视)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