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灾难性事件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以普吉岛翻船报道为例

郑雨辰  郑 雪

  1.灾难性事件报道中人的文关怀释义
  “人文关怀”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方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想,其核心价值在于将人作为考察万物的本位思想,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与人的主体性地位,彰显人的尊严。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人文关怀以来,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与巩固以及对基本人权的尊重与保障。
  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之所以要重视人文关怀,是由于灾难性事件本身给遇难者带来的心灵创伤远远超乎平常人的想象,如何帮助其恢复和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是每一个新闻媒体人最基本的社会责任。灾难性报道中适当的人文关怀有助于团结群众力量,正确引导社会公众的价值取向,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灾难性事件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的表现
  2018年7月11日,自媒体百家号微信客户端发表了题为《翻船事件是中国人活该:泰国副总理,你的良心不会痛吗》的文章,文章一经发表引起舆论哗然,文章借普吉岛翻船遇难者的头七,以及泰国总理在面对中国受难游客在此次翻船事件中的态度表现,过度夸张泰方对于此次事件的冷漠来煽动公众情绪,并且对泰国总理在针对此次事件采访的视频中别有用心的截取其面部表情配以“是中国人害中国”文字,作为其文章配图,故意煽动社会公众情绪。诚然,泰国总理对于此次事件的态度或许欠佳,但新闻媒体工作者报道应尽量客观真实,而在此篇报道中我们能够十分明显感受到作者的偏激与带有十分个人情绪化的语言,这对于热切盼望知悉事件真实过程的新闻受众来说,无疑会引发一种错误的价值导向。
  3.灾难性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
  3.1 为寻求商业利益故意制造噱头的报道方式
  在大数据与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闻媒体也面临着激烈的行业竞争,这就使得许多商业媒体为了寻求利益最大化而故意制造新闻噱头,以博得观众“眼球”而做出缺乏职业道德与无下限的奇观化报道。在这些报道中,缺乏对灾难场面合理的调节与控制,往往将血腥的灾难场面未经处理剖析在公众面前,这不仅是对逝者的不尊重,且处理不当更会引发新闻受众的恐慌。
  3.2 新闻报道者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缺失
  在报道灾难性事件中,新闻报道者的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缺失体现在难以把握新闻价值与人文关怀的博弈平衡点,既要追求新闻的报道价值又要适当倾注人文关怀。而实践中,新闻报道者往往为了追求新闻的时效性与真实性而忽略了新闻策划的重要性,不免出现报道者为了所谓的“真实性报道”而不顾遇难者家属的悲痛强行采访,给其造成二次伤害。
  3.3 缺乏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
  自古以来,“报喜不报忧”一直是国人的基本伦理价值取向。受传统的伦理道德影响,新闻媒体工作者认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应积极宣传正面思想,避免给社会公众造成负面情绪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亦倾向于报道“正能量”事迹。这便导致新闻媒体运营者在对灾难性报道事件中视角选择出现困境,其中不免会出现在灾难事故中出现的,诸如在抢险救灾过程中发生的“英雄事迹”以及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探望与慰问遇难群众的“感人事迹”,从而忽视了在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之下,生命的脆弱与珍贵等灾难事实本身。
  4.灾难性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
  4.1 报道方式: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统一
  人文精神是思想内核是对人的关注与尊重,而科学精神则是追求理性与客观。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志,因此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方则应该注重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统一,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新闻工作者在对灾难性事件报道时应客观如实报道,充分尊重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切勿为追寻商业利益而故意扭曲灾难事实,抑或为减少舆论压力而弱化灾难事实。而从感性角度来说,“悲情式”的报道方式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照顾社会公众的情绪,引发人们的共鸣,但处理不当则会因夸大与歪曲灾难事实而显得矫揉造作与无病呻吟。因此,我们应当把握好对于灾难性事件报道的感性尺度,适度的彰显对于受难者与新闻受众者的人文关怀,切勿为了取得新闻噱头而“为赋新词强说愁”。
  4.2 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素养
  4.2.1 对遇难者及其家属的人文关怀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能思想的苇草”。透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帕斯卡尔认为人的伟大之处在于有思维能力,而渺小之处则表现在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是微不足道的。的确,尽管时至今日,科学的发展能力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但是在自然灾害来临之时我们却还是感到无能为力,正如在此次普吉岛翻船事件中的幸存者描述的那样“整个灾难过程不超过五分钟”,五分钟对于没有遭遇到暴风翻船事故的平常人来说是不足以挂齿的,但是对于受难者及其家属来说却是一生都无法忘却的梦靥。在灾难发生之后,一些记者为了抢占独家新闻而不顾受难者的悲痛,为争夺新闻的时效性而强行采访,甚至披露了受难者及其家属的真实信息,这样做无疑会给逝者极其家属带来二次冲击,就如同悲伤被下载了两次一样。因此,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应该充分尊重受难者,在采访当事人时,不能强迫其回答不愿面对的问题,未经许可不能随意报道。应当用关怀与对等的目光去对待采访当事人,体现真正的人文关怀。
  4.2.2 对新闻受众者的人文关怀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新闻政策,灾难性事件报道应该在尊重遇难者及其家属的同时,也应对新闻受众表现出人文关怀。有些新闻工作者为了片面追求视觉冲击力,而在对灾难性事件报道的同时采用过于暴力与血腥的图片,直接采用镜头展现死亡与悲惨的事实,虽然其本意在于传达一种真实的效果,但是却忽略了受众者会因其而产生的恐慌,留下心理阴影。因此,我们应当要合理运用和处理灾难图片。新闻仿真图是在新闻报道中用来模拟现实场景的视图,其特点在于可以立体与清晰的还原现实场景,因此在新闻报道中被广泛运用,用新闻仿真图代替真实在生活中发生的灾难性图片,有利于减少观望者的心理冲击力,具有高度人性化特点。
  4.3 树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
  在新时代背景下,新闻媒体具有引导社会舆论导向的功能。我们固然能够理解新闻媒体希望通过传播社会正能量,来帮助社会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是我们也应正视所谓的“正面宣传”是否能以达到预期效果。灾难发生后,虽说英雄事迹与领导态度的有关报道会影响人们的对灾难性事件本身的态度,但报道者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应是灾难真实情况与救灾事实情况。因此,新闻工作者在报道的时候应该主次分明,将工作重心放在灾情本身上来,树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如此次普吉岛翻船事件报道中,多关注灾情本身,而不是捕风捉影的指责泰方,效果可能会更好。
  5.结语
  实践表明,社会的发展与人文主义关怀有着密切关系,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应该体现“以人为本,以灾情为重”的人文关怀。灾难性事件报道的人文关怀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媒体的社会公信力,还有助于团结群众力量,正确引导社会公众的价值取向,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作者单位:温州广播电视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