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摄像与编导默契配合产生的精品----《多莉 大山里的环保志愿者》创作体会

张欲飞 刘一凝

  由德清县广播电视台采制的社交专题《多莉 大山里的环保志愿者》获得了2017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该作品是德清电视台2017年12月份《这方水土水方人》播出的一期日常节目。作为这期节目的主创人员,我认为,这期节目之所以获奖,应得益于前期预案“充分·仔细”、拍摄过程“细腻·默契”、后期剪辑“再创作”,是摄像与编导两者之间默契配合的结果。
  一、前期预案“充分·仔细”
  多莉的采访线索主要来源于新闻报道,因为是英国人,又是一位女士,加之“洋河长”、“环保志愿者”等的标签,让人印像深刻。选定人物后,主创人员从《这方水土这方人》讲述人文故事这一栏目定位出发,对人物专题初设构思:
  1,新闻资料给出了“洋河长”、“环保志愿者”的标签,在实际拍摄中需要避免先入为主刻板的印象,避免“扁平”的人物形象,力求还原生活,还原“真人”。
  2,主创人员与多莉进行了前期沟通,多莉流利的中文打消了我们的疑虑,同时让我们感受到多莉是一位善于表达、性格直率的女士,是非常好的一个采访对象。
  3,主创人员讨论了拍摄大纲,明确了人员配置(一编导一摄像),同时明确用纪实性方式进行拍摄,通过抓拍不同的场景,来生动、全面的展示人物。
  4,考虑到纪实拍摄无法预设主题,从观众视角我们预设了问题:人物的基本情况,人物的生存状况,人物与中国的渊源,人物的内心情感……而这些问题中,我们把“多莉为什么一直客居德清小山村”和“多莉为什么坚持做环保”作为需要回答的重点。事实上,在后期编辑时,中国情结和环保事业构成了这期节目的两条主线。
  5,拍摄设备的准备。考虑到拍摄要求①纪实拍摄要求设备小巧轻便,具有自动对焦跟焦,方便多镜头组合使用,选用佳能5DⅣ;②录音设备要求便携、拾音灵敏,选取sony无线话筒;③灯光要求便携,可调色温、亮度、可聚光,适合人物采访光源,选用最少两只便携摄影灯,做主光源和辅助光源。
  二、拍摄过程“细腻·默契”
  专题片创作中,编导和摄像是合作的基本单元。编导和摄像虽然有着不同的分工,实现不同诉求、目标,但最终形成从画面、文字、音响和谐完美组合的作品,通过镜头传达信息,潜意识影响观众感官情绪、态度,达到表达某种述求的理想境界。镜头是编导与摄像意识统一的直接呈现。在专题中,编导需要通过镜头来“表达”主题,摄像则需要通过镜头来“表现”编导所需要的“表达”,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就摄像来说,镜头是摄像工作的成果,在剪辑中,镜头是构成视听语言的最小单元。一个好的镜头,包含两层境界:一是“表现”,用镜头表现人物、环境、情境;二是“表达”,通过镜头表达被拍摄主体的观点、感受、思想、情绪乃至精神。同时,摄像作为一个创作主体,兼有“表达”意愿,通过镜头表达与被拍摄主体赞同一致性的表达或者完全相反的意愿。对镜头的精细要求是编导与摄像一致追求。在拍摄中实际拍摄过程中,我们跟拍了多莉参加莫干山车站环保公益活动、多莉到后坞村委找书记谈设想、多莉在莫干山学校进行公益讲座、多莉与民宿朋友龚兰颖一家聚餐等场景,素材时长200分钟以上,成片比14:1。
  在镜头拍摄及设计中,摄像与编导充分沟通,考虑后期剪辑需求,兼顾了组合镜头、长镜头、镜头的“挑、等、抢”、镜头的“导”、空镜头拍摄以及逆光造型等拍摄手法,使镜头丰富、生动富有感染力。
  1,组合镜头——拍摄时的剪辑意识。在拍摄中,由于单机位拍摄,考虑后期的剪辑,大、中、近、特这类景别组合镜头是拍摄的基本要求。如下视频截图:(多莉 民宿日)
  2,长镜头——纪实性。在拍摄中,进入陌生的场景,有许多无法预见的事件发生,长镜头的拍摄留下了最为真实的记录。如下视频截图:(多莉 村委找书记谈设想)
  进入村委找村支部书记,尽管多莉先电话联系,但是会发生什么是我们无法预见的,于是我们跟拍了一个长4分49秒的长镜头。该镜头记录了多莉进入村委,寻声音找到正在布置礼堂的项书记,两人谈话到告别的全过程。拍摄过程中通过景别变化,正反打机位移动使这个长镜头不但将现场完整记录下来,而且更有利后期剪辑。
  3,挑、等、抢——强调镜头的有效性、感染力。挑:把最具有视觉感染力的场面拍下来。如下视频截图:(多莉 村道)
  为了体现多莉身处异乡对家乡的思念,从采访中得知她喜欢竹叶燃烧后的味道,像极了家乡割草机割草的焦香,我们选择了铺满竹子毛料的村道。画面满满的竹枝,佳人缓缓走来,使画面充满意境。
   等:耐心等待,捕捉在平静中爆发的瞬间精彩。
  抢:当等待已久或突然出现的巨大变动出现时,要不失时机的捕捉下来,使瞬间变为永恒。
  多莉在民宿家聚餐,孩子在桌子底下玩耍,摄像抢拍到这个充满温馨和谐的镜头,让作品中多莉与当地村民的融合更加情真意切地呈现在大家眼前。
  4,导——让叙事更流畅,主题更突显。没有纯客观的拍摄,无需后期剪辑。拍摄者的拍摄视角就带着主观意愿的表达,所以,纪实拍摄也必然带着拍摄者的主观意愿。在专题片的拍摄中,编导、摄像为使叙事更流畅,主题表达更突显,在符合客观真实的基础上,会主观干涉拍摄主体,进行镜头设计和导演。在多莉回家的跟拍中,观察到多莉有喝咖啡的习惯,我们设计了烧水、冲咖啡、上楼梯、喝咖啡、远眺等一系列镜头,通过剪辑呈现了多莉的日常生活,以及通过咖啡来表达文化的差异和渲染思乡的情绪。
  5,空镜头——写意,环境更美,细节更显,让后期编辑更灵活。
  6,逆光塑型——人物美化。在拍摄中发现欧美人脸型轮廓分明,鼻梁线在构图中凸显,顺势利用逆光对人物塑型,使形象更美。
  7,编导与摄像默契合作——应对突发状况的补救。
          
  上图多莉自发所说的这句话是整个片子的核心主题,这个镜头是这个片子的经典。然而当时的情况是相机录完了两块电池,第三块电池快要耗尽电量,拍摄灯也亮起红灯报警,我们认为采访目的已经达到,刚关了相机电源,而桌上的谈话还在放松的氛围中延续,多莉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时,编导和我仿佛心有灵犀,相视一眼,几乎同声说道:“等等,开机,再说一遍”。于是开机录下了这段采访,这段话成了作品的灵魂语言。当晚走在漆黑的山路上,我们却觉得无比轻松,心里终于踏实了。
  三、后期剪辑“再创作”
  完成拍摄后,编导和摄像通过沟通对文稿进行了不少于五稿的修改,在后期编辑中围绕背景音乐选择、片头创作、包装进行了精心打磨。
  1,背景音乐选择。片头音乐初选了《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和钢琴曲《人生的旅途》。经过试听、试看,觉得《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主题旋律突出,人物形象代入感太强,用意过于明显。最后采用了《人生的旅途》,宁静、清新的节奏与画面更自然贴切。片子高潮部分选用了电影《我的失忆男友》原声音乐《撕碎》,低沉转向高亢的节奏引导观众由温馨转入抒情。
  2,片头创作。通过七个画面,在30秒时长里展现了环境、主人公、环保活动、浓浓的乡情。
  央视记者何盈在《皮里村蹲点日记》采访后曾说:记者和摄像能心灵相通,不用讲话,一个眼神,甚至心念所动,摄像把记者所要记录的瞬间完整录入镜头,这就是默契。

(作者单位:德清县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