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蹲点报道用真情体验才能更接地气

彭兴华

  蹲点报道是指记者选择某个地方较长时间地留在那里,或者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以求对某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区、单位、问题、人物等取得深入、全面的了解,做出有深度的报道。蹲点调查报道一般可分为地域性的、专题性的和日常性的报道。地域性的蹲点调查是记者选择某个典型的地区单位,从各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全面系统地报道那里的情况,用以指导全局性工作。专题性的蹲点调查是记者对某一个重要问题或典型人物,集中一段时间作专门的调查研究,并进行专题性的报道。日常性的蹲点调查是记者选择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点,与之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通过“解剖麻雀”的方法,抓到具有重要意义的新闻。
  从社会学角度看,蹲点调查属于实证型调研。它既不是按照预先拟定的理论框架去收集材料,也不是根据调查材料简单归纳出一般结论,而是直观社会本身,以鲜活的人、事、物来反映调查对象本质,给人以启示。做好蹲点报道,不是简单的记录,要通过典型的人和事的跟踪采访,认真倾听基层百姓最真实的想法,挖掘到鲜活的新闻素材,提炼报道主题。既要反映百姓心声,也要体现时代特征。
  一、蹲点报道要把握时代脉搏
  做好蹲点报道,首先要把握好时代脉搏。当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企业转型升级等都是新时代典型意义的报道主题。2017年,中宣部组织的精准扶贫驻村调研活动启动后,一百多名中央主要媒体记者到一百多个贫困村蹲点采访,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用心用情报道扶贫工作,感受乡村变化,做出了很好鲜活的蹲点报道。记者们走进乡村,书写中国脱贫攻坚故事,聚焦精准扶贫工作。其中,中央电视台就有12路记者进驻到重庆、宁夏、河北等地的贫困村,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蹲点时间至少一个月,他们既是做好采访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又是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的扶贫工作者。通过大量的蹲点报道,捕捉打动人心的故事,发出带着泥土芬芳的新闻报道,为我们这个伟大时代采写出一批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报道。
  乡村振兴也是当今新时代报道的一个主题,我们嘉兴电视台公共频道有《小马路乡村》的对农栏目,我们把蹲点报道作为重中之重,重点以围绕乡村振兴这个主题。本人也先后参加了多次蹲点报道,围绕秀洲区北部湿地农业发展,推出了《淤泥“淘金”挖藕人》蹲点报道,反映秀洲区通过大力发展湿地农业,变水害为水利,促进农业增产、农业增收、乡村变美的等方面的变化。围绕乡村淘汰“低散弱”产业,打造美丽乡村,本人又推出了《乡村蹲点报告:纺织大镇脱“衣”记》。同时频道还推出了《庄安村农民的致富经》、《样板村的“烦恼”》等多篇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蹲点报道。2017和2018年,频道的《小马跑乡村》连续两年获省广播电视对农节目政府奖一等奖。
  二、蹲点报道记者不仅需要一腔热血,更要吃苦在前
  蹲点采访是记者体验采访的一种方式,体验采访是指记者直接投入到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中去体验生活,获取新闻报道所需要的素材,以及对新闻事件的认识。蹲点采访是记者深入生活、体察民情的一种好方法,记者要做好蹲点报道,首先要有一腔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人在激情的支配下,常能调动身心的巨大潜力。对于新闻人来讲,拥有事业的激情才能产生优秀的新闻作品,才能打动人、感染人。而激情源于责任和担当,如果让担当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品格,就会源源不断有激情奔涌。我们的新闻人要有政治担当,坚持用党的旗帜指引方向,用党的原则明辨是非。要有使命担当,抱着对每篇稿子极端负责任的态度,切实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当然,做好蹲点报道,仅有一腔热血还要够,更要有敢于吃苦的精神,蹲点报道不同于普通的新闻报道,采访时间长,联系起来也比较困难,首先记者必须要有吃苦的精神。如2017年中央媒体开展的扶贫蹲点报道,很多记者都是深入贫困山区,和扶贫工作队一起,一待就是近一个月,不仅每天要走几十公里的崎岖山间小道,还要忍受蚊虫叮咬,烈日暴晒。
  本人在蹲点采访《淤泥“淘金”挖藕人》时,就是整个通宵不睡,跟着挖藕工人,因为挖藕主要在是七八月份高温季节,工人们每天凌晨一点就要起来,到藕塘挖藕,到中午时间气温高了,就要回来休息,为了反映这些挖藕工人的真实生活,我们一整夜进行跟拍,并和挖藕工人一起深夜走进藕塘,体验挖藕生活。夏天的荷塘上,蚊虫很多,不时来叮咬我们,但对比挖藕工人的生活,我们这点苦也算不了什么,因为只有你和他们一起体验生活,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真诚,采访才会更加顺利,他们也才会和你讲真心话。
  三、蹲点报道要用心用情,拉近与百姓心灵的距离
  走基层的蹲点采访报道,直接与民生挂钩,要使新闻体现出价值,能真正解决百姓生活中的困难,新闻记者在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新闻记者缺乏责任心,或对这种报道走形式,将其作为表面工作,做出的新闻不走心,对观众也没有吸引力,就失去了蹲点报道本来的意义。所以记者在接受采访任务时,首先要表现自己的责任感,就是要用心用情去做好蹲点报道,记者带着感情去采访,才会对实际生活中百姓的生活感同身受。当然,很多蹲点报道,采访和联系起来并不十分顺利,因为蹲点报道采访的基本都是基层的百姓,他们可能不一定会配合你的采访,这就需要记者用心用情去感化被采访对象。本人开始在联系《淤泥“淘金”挖藕人》采访时,对方也不是很配合,觉得我们去是给他们找麻烦,联系了多次也只是表面应付一下,他们以为我们吃不了这样的苦,当我们晚上赶到挖藕工人住宿的地方时,他们还在休息,我们没有去打扰他们,就在门外等候,凌晨一点他们起来吃早饭,我们就和他们一起,一边拍摄,一边和他们聊天,聊他们的生活情况,他们下塘挖藕,我们也一直跟拍,并走下藕田和他们一起体验,走进他们的生活,直到第二天中午,挖藕工人莲藕挖好,装上车拉走,他们回家休息我们才离开。正是因为我们和他们一同体验,一起生活,才拉近了和他们之是的距离,几名开始不愿意接受我们采访的挖藕工人,和我们也打成了一片,大家有说有笑,采访起来也变得非常顺利了。采访《乡村蹲点报告:纺织大镇脱“衣”记》时,首先是选取蹲点采访的对象就非常困难,最后我们好不容易通过镇商会联系到一个企业老板,但我们来到之后,他也并不高兴接受我们采访,因为自己企业要淘汰,心情本来就不太好。采访难度很大,怎么办,我们不着急立即采访,而是多次来到他厂里,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在聊天中,我们得知的他企业淘汰后,准备搬迁到江苏盐城的上岗产业园区,由于园区这边厂房还没有正式弄好,中间还有很多困难,需要镇政府出面协调,我们随即与王江泾镇分管工业的副镇长联系,请求帮助协调解决。镇领导也非常重视,很快帮他协调解决了相关的问题,这让他一下子提升了对我们的信任,乐意接受我们的采访,并带领我们一起到江苏盐城的园区,实地采访他的新厂房,让我们历时20多天的蹲点采访圆满完成。
  记者拉近与百姓之间距离的措施有好多种,最主要是深入现场,亲自体验百姓的生活,同吃同住,共同生活,尽时帮助百姓解决他的生活困难,这样百姓会逐渐适应记者的存在,并从心中不再抵触,真正接纳记者。
  每年元旦、春节前后,各大媒体都要开展新春走基层采访,其中蹲点报道就是走基层采访的主要形式,也是体现“走转改”的重要途径,当然做好蹲点采访,不仅要体验,更要学会观察,这样才能使报道更接地气、更有灵气。

(作者单位:嘉兴电视台公共频道)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