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关于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直播的思考

赵 奕

  重大突发事件指的是突然发生、造成重大人身伤亡,或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新闻事件。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不仅会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还会对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造成破坏性冲击,影响社会舆论,进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在广播电视的日常新闻报道中,重大突发事件经常表现为台风、火灾、车祸、洪水、泥石流、楼房倒塌、群体性事件等等。由于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不可重复性,所以极具新闻报道价值,特别是新闻直播报道价值。
  在浙江,台风、车祸、火灾、群体性事件等突发性事件非常多,影响也非常广泛。然而,在绝大多数广播电视的新闻栏目中,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直播报道屈指可数,有的时候甚至选择不报道。究其原因,主要因为大多数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对突发事件的直播报道不重视,觉得直播报道不安全,现场报道不确定等,因此,正确认识重大突发事件新闻直播报道的重要意义,把握新闻直播的基本原则,掌握新闻直播的基本技巧,在当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直播,对稳定社会、提升广电媒体的公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直播,对引导社会舆论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重大突发事件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安全事件,一般都会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直接关联,是广大百姓最为关心的重大事件。处理得好,可以起到振奋民心、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处理不好,就会涣散民心,甚至会导致社会动乱。
  随着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平台的不断发展,如今的舆论场,可谓是众说纷纭、百家争鸣。应该肯定,绝大多数新媒体是积极的、健康的,但不能否认,也有个别新媒体图谋不轨、混淆视听。他们有的受西方媒体错误思潮的引诱,有的受市场经济负面思想的影响,有的受物质利益的驱使,有的则可能受到消息来源局限性的制约,他们平时只在网络上散布一些心灵鸡汤,但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就会散布一些不实信息,甚至捏造一些虚假消息,传播错误思潮,影响社会舆论,破坏社会稳定。
  现代心理学证明,新闻的先后次序对受众心理的影响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最早流传的“事实”,人们总是最相信的;人们最先听到的新闻肯定比后听到的新闻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各种媒体多如牛毛的今天,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如果作为党的喉舌的主流新闻媒体,不在第一时间通过新闻直播的方式传递新闻事实,传达党委、政府的声音,抢占舆论高地,就会让那些居心叵测的媒体抢占先机,传播一些道听途说的错误观点,甚至是歪曲事实、捏造事实的不良声音。一旦造成这样的情景,人们的价值观念就会出现偏差,社会舆论就会扭曲,党委、政府的形象就会下降,甚至会出现社会动荡的混乱局面。近年来,一些地方因为一些主流媒体严重缺位,网络媒体舆论泛滥,导致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这些教训值得深思。因此,越是遇到重大突发事件,越需要主流媒体能在第一时间,通过新闻直播报道,抢占舆论高地,以正视听,击垮那些妖言惑众的网络声音,捍卫主流媒体平台的价值,引导舆论发展的正确方向。
  2、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直播,对提升广电媒体公信力起着重要作用。
  2003年3月20日,英美联军发动对伊拉克军事行动。当时,美围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通过遍布全球的军事卫星,首次实现了对军事报道的现场直播,取得重大成功。此后,CNN把突发事件新闻直播,作为电视台发展的核心力来打造。香港凤凰卫视也格外重视突发事件的新闻直播,在美国“911”事件发生时,凤凰卫视依靠在美国纽约记者站,实现了对“911”事件的全程直播,此次直播,奠定了凤凰卫视在国际和国内新闻传播界的权威地位。中央电视台于2008年一次性在全国设立数十个记者站,并将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直播纳入记者站的重要工作。
  当前,广电业界对重大突发事件进行新闻直播的重要性也都认识到了。近年来,广电媒体技术装备得到了飞速发展,操作水平也得到了迅猛提高,完全可以做好新闻直播。但事实上,许多省、市、县的广电媒体,突发事件的直播往往是被忽略的一环,大家很少做、甚至没有去做新闻直播,在一些地方,评选年度优秀广电作品时,竟然找不出一条有质量、有影响的新闻直播报道。出现类似情况,究其原因,是因为思想上还存在若干不正确的认识。
  (1)怕担风险。突发事件发生后,事故的成因、危害性、影响范围,党委、政府如何定义此次事件,等等,都存在着不可预知性。同时,广播电视新闻直播收看、收听人群多,影响范围广,直播稍有不慎,就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一些新闻单位负责人怕承担风险,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态度,宁愿进行录播,也不愿意直播。
  (2)怕辛苦麻烦。新闻直播是个系统工程,既要多名采编人员,也要有摄像、导播、制作、发射等技术人员,而且前方与后方有连线,工作量、工作难度远比一般录播大许多,畏难情绪也成了一些部门不愿直播的重要原因。
  (3)怕丢乌纱帽。一些新闻单位负责人将新闻安全放在了绝对的位置,对那些有风险、难以把握的新闻采集、播发采取更加审慎的方法,这样新闻直播之类带有不可预料节目的播出越来越难。
  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不利于新闻直播的。近年来,不仅央视继续保持“新闻立台”的发展理念,全国各大主流卫视也纷纷将新闻作为立台之本,特别是在2019年前后,多家卫视新设了新闻栏目,而且明确提出要将新闻直播作为栏目的重要内容。期待在这些新增栏目中,新闻直播报道能够发挥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因为不直播,广播电视就失去了新闻速度;不直播,就意味着广播电视将会丧失新闻话语权;不直播,广播电视就会越来越边缘化,甚至意味着被淘汰。
  二、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直播,必须坚持以下若干原则
  1、党性原则。
  新闻工作是党的整个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新闻直播中,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性原则,就要求新闻宣传在政治上必须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虽然有许多新闻本身不带有政治性,但是,总的来说新闻宣传不可能脱离政治,尤其是新闻直播,更需要强调党性原则。讲党性,就是要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保证舆论引导的正确性,增强人们对突发事件的准确了解;讲党性,就是要增强引领意识,围绕大局鼓与呼,通过直播,增强人民的积极意识、团结意识,而不是相反;讲党性,就是增强管理意识,既要在人员配备、干部提拔、物质奖励等方面鼓励大家去做新闻直播节目,又要在宣传口径、纪律约束、思想道德等方面加强管理,鼓励大家做出更多、更好的新闻直播节目。
  2、实事求是原则。
  在新闻直播中,必须要求做到准、快、稳,其中“准”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要求。必要时,甚至牺牲时效,也要做到“准”。
  2011年7月,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温州动车事故。某媒体记者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进行现场直播。在救援进行了不到10个小时,某记者在直播中,第一时间播出了救援已经结束的消息,起因是他在现场听到某位省级领导随口说的一句话。这一新闻马上刷爆了互联网,这让当时的主管部门,瞬间成了众矢之的。但一调查,发现这一消息不具有官方性。2016年,重庆某地发生山地滑坡,造成大量农田和交通设施被毁。接到消息后,某媒体记者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进行直播报道。一路上,记者专门收集了目击群众用手机拍摄的山体滑坡画面,以增加报道的画面感和现场感。虽然整体报道流畅、生动、画面震撼,但事后,有观众反映,直播中出现的山体滑坡画面,是去年的,并非此次事件。事后调查,确认这一反映属实。
  这两起事件有一共同特性,就是记者一味求快,忽略了“准”,结果带来较大的负面效应,不仅影响了救援,而且损害了政府有关部门、新闻单位的形象。所以,记者在进行新闻直播时,必须力求准确,实事求是,不得有半点的差错。
  3、迅速原则。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直播也是如此。近年来,网络媒体的兴起,给传统新闻媒体造成巨大冲击。一旦国内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百姓就会迅速上网搜集信息,随后,一些网络上的不实消息就迅速蔓延,给百姓的心理造成冲击,社会稳定造成影响。国内一些人对此十分担心,认为这是网络的特性造成的,以后广电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要让位给网络,甚至还认为网络将成为影响社会舆论走向的关键媒体。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笔者认为,至少在目前的情况看,这个问题还值得深思。据美国一本电视书籍介绍,美国民众对重大突发事件信息的了解,绝大部分来自电视媒体,一出事,开电视,是美国人的习惯。但我国的情况就不相同,网络成为我国民众获得重大事件消息的第一渠道。那么,这个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我觉得,关键就出在广电媒体本身。因为目前,广播电视的直播速度远远跟不上网络速度,对现场画面的收集渠道,也相对简单,远不如网络媒体来得广泛、及时。如果我们广播电视的传播速度能够赶上、甚至超过网络速度,再加上我们具有党委、政府舆论工具的优势,具有画面优势,我们广播电视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力还会不如网络吗?
  4、人性原则。
  突发事件中很多是灾难事件,不仅现场惨烈,甚至还伴随大量人员伤亡。所以,作为记者,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着装和言行,因为在现场,你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自己的频道和单位。但即使这样,还是有不少记者,到达现场后,仍然忽略了对现场群众以及周围环境的考虑,引来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2015年,受台风菲特影响,我国南方某地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水灾,水淹县城,二十多万市民受灾,许多市民两天多时间没有得到水和食物,怨声载道,在一些敏感现场一触即发。但个别前来报道汛情的媒体记者,明显忽略了对受灾群众的同情,在洪水边谈笑风生、嬉笑打闹。这些举动,被在场的市民用手机拍摄,传到了网上,瞬间引起轩然大波。无论是媒体还是网民,一边倒的抨击媒体,认为媒体无良、无情、无知,甚至要人肉照片中几位面带微笑的记者。有关方面通过多方努力,澄清事实,才将事情慢慢平息。但此次事件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单位,特别是对舆论引导,都带来极其负面的影响。
  三、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直播,必须在具体工作中下功夫
  1、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直播,必须注重收集现场信息。
  张泉灵在央视内部讲课中说过,现场直播就是将记者在现场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感受到的信息,通过镜头,告诉观众。虽然张泉灵已经离开央视,但她对现场直播的定义,可谓是一语中的。日常的现场直播尚且这么注重现场,那突发事件的新闻直播,更应该把现场当成直播的灵魂。
  现在一些突发事件直播,经常出现丢西瓜、捡芝麻的情况。一些记者到现场后,对现场的描述往往轻描淡写,但对于背景信息的介绍,却浓墨重彩。2018年7月,多个台风擦过东部沿海,对当地居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为能第一时间报道受灾情况,某新闻媒体开设直播窗口,在连线过程中,一路记者注重了现场所见、所闻的表述,并通过现场的多个物件的受损情况,以及现场村民的回述,多元素、多角度、多层次还原了当地的受灾情况,呈现的效果就比只说背景而忽略现场的直播,要好很多。这样的新闻直播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另一路记者,对灾难现场、灾民受灾情况,只有寥寥数语,却将80%的时间用在了叙述台风的大小、风速、天气等和现场无关的信息上,导致出现声画两张皮,画面单一,内容单调。这样的新闻直播容易让观众失去兴趣。
  2、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直播,必须讲好故事。
  讲好故事,永远是新闻报道能否出彩的关键。在突发事件的新闻直播中,受制于场地、环境的制约,一般不会动用大型转播车,直播画面相对单一,很难与别的报道形式相媲美,所以在新闻直播中,记者讲述的故事是否生动、是否吸引人,会成为突发事件直播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
  比如,对洪灾的新闻直播,一般都聚焦在灾害对于环境的破坏上,现场破坏越强,电视画面越容易引起观众的关注。但是,这样的现场看多了,观众也会“麻木”。2018年8月12日,甘肃遭受特大暴雨袭击,造成10多人死亡,多幢居民房屋被洪水冲毁。央视《新闻直播间》对此进行了新闻直播,现场记者为了改变以往灾害报道的形式,从人文故事入手。在整场直播中,除了大量现场细节描述外,还将当事人的故事、经历、性格、情绪等故事化元素,运用到直播中,并把现场信息与受灾人物命运结合起来。例如,“主人公老刘自己种的萝卜、白菜,还没有上桌,就在淤泥里埋葬了”,“倔强的老刘,拼尽全力,最后差点自己遇险,幸亏村干部帮忙,才安全撤离。”等等,类似见人见物的表述,使得报道不再是单纯的新闻直播,而是一个有人、有事、有温度、有共鸣的新闻故事,这样的新闻直播,群众爱看。
  3、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直播,必须注重细节。
  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在生活中是这样,在突发事件的新闻直播中更是如此。没有细节的新闻直播,就好比是一堆没有价值的信息堆积,观众看过、听过后,什么都没有记住。有细节的现场报道就有了灵魂,哪怕时间过了再久,只要一提起这场新闻直播,就会想起这个细节。
  2015年8月12日,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港的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本次事故中爆炸总能量约为 450 吨 TNT 当量,造成165人遇难,现场就像遭受轰炸,一片狼藉。央视记者第一时间前往现场,由于现场情况复杂、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央视记者只能在远离中心火场一公里外的地方,进行现场报道。远离现场,就意味着无法通过镜头,拍到此时此刻现场受灾情况,但现场记者找到了一块插入墙体5厘米深的碎玻璃。记者抓住这个极易被人忽略的细节,把远离现场的劣势,转变成了优势,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现场爆炸的威力以及受损情况。这个细节,至今仍然令人难忘。
  2016年,浙江文成县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降雨,导致数个村庄发生河水倒灌,多处民房被淹。为报道村民受灾情况,央视记者深入受灾一线,通过多场直播,展现村民受灾情况。期间,绝大多数新闻直播乏善可陈,唯独一个记者特意关注了贴在墙上的一只小螃蟹,而在小螃蟹旁,就是一条洪水留下的水痕线。正是这一细节,让一场看似普通的新闻直播,瞬间注入了灵魂。多年后,央视记者回忆起直播这场洪水时,就提到了这只小螃蟹。
  4、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直播,必须注重记者的现场着装。
  在新闻直播现场,不仅记者的言行需要格外注意,着装同样也需要谨慎。2013年,浙江某地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导致多人死伤。某媒体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新闻直播。出镜是一位女记者,虽然报道精彩、生动、顺利,但女记者在直播中,外披红色大衣,内衬圆形T恤,又戴着耳环,涂着指甲油,颇有喜乐感。死者家属看到报道后,异常愤怒,多次向该媒体投诉,谴责记者对死者和现场的不尊重。该媒体有关部门调查后,因为着装不注意,对女记者进行了公开批评和扣罚奖金的处分。

(作者单位:浙江卫视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