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表情在纪录片中的传达

黄 坚

  当人们在网络聊天用表情图片或符号代替文字进行交流时,人们并不太在意表情的作用。但表情其实与每个人的生活、工作以及精神状态密切相关。我认为表情在纪录片创作中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表情绝非只是简单的符号,它是人类社会所有思想行为的反映。
  一、表情传达的基础
  百度百科这样解释表情:“表情,表达感情和情意。是表现在面部或姿态上的思想感情,也是情绪的主观体验的外部表现模式。”既然表情覆盖思想、感情和情意,那么用影像手段传达表情一定是纪录片创作的重要手段。
  达尔文在《人类与动物的表情》中认为:人类和动物心理有连续性的进化作用,也就是说人类的表情来源于动物,而动物的表情实际上可能是靠某种生活方式逐渐获得的。
  人类自我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伴随着人类表情的逐渐丰富向前推进。如果说生物科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方向,那么人类的表情则反映着人类全部理性和感性的世界,包括人类所有思想和行为。
  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语言和文字都能撒谎,可是身体不会撒谎。
  著名美国性格分析师在《微表情心理学:读心识人准到骨子里》中指出:一个人的任何情感表现,都会传到肌肉、血液等身体组成部分,从而引发一系列外在表现。
  而人类表情分为两类,第一类:运动变化甚至瞬间即逝、具有生命特征的表情。比如人类脸部的表情完全是内心的写照。人类的情感相连着自己的身体,身体的变化反过来又会深化情感的定型。当然中国有一句老话叫知人知面不知心。这里人和面指的是一种伪装,表情的职业化,就是表情跟情绪的分离,如服务小姐的职业性微笑。但是虚伪的表情总会露出破绽,反倒更显现出另外一种真实。第二类:像环境、建筑、绘画和雕塑等相对凝固的非生命特征的表情。比如建筑,它造型的本身就是典型的表情,其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和政治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筑是社会发展状态的一种反射。弄清楚建筑究竟为什么存在而不是它是如何被建造时,建筑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一目了然。再比如一个家庭的布置也同样是一种表情,一位作家曾经说过:当你要了解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去他家看看。
  表情是人类心灵的窗户,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再现,任何一个国家或城市都以自己特殊的表情标识它文明发展的轨迹。
  二、表情传达在纪录片中的意义
  纪录片的视觉传达是靠影像语言完成的,而影像语言的特征是以影像的真实性为其信息传递的前提,并以此作为影像存在的本质力量。它属于一种综合了文字语言、绘画语言以及声音语言等诸多语言特长,以形象化、具体化和视觉化的表达为其特征的语言表征体系。
  影像语言还具有符号化的本质特征。它通过对影像符号的解构和重组,形成符号化的表达系统。而对于表情传达的记录正是影像符号的基本组成元素,表情传达对于纪录影像语言更是重中之重。
  表情看似只是一种表像的传达,它还有着视觉语言的某些特征,可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表情最终是无法伪装和表演的,表情背后一定是思维真相,它是真实世界最直接的反映。
  因此,我认为纪录片创作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对表情研究、观察以及捕捉是纪录片构成的最基本要素,也是表达主题的重要手段。
  三、表情的故事性
  记得有一次我与纪录片导演王兵(《铁西区》作者)聊天,谈到纪录片中对历史的表现问题,他认为所谓解读历史,尤其是远古没有史料记载的历史,会让原本厚重、尘封的神秘和神圣感消之殆尽,这是非常无趣的做法。有件事对他印象深刻,很久前在某博物馆幽暗的环境中,他已经走过一尊聚光灯下几千年前的石刻雕像时,突然当他回过头发现那尊雕像正与他对视,那一刻,所有疑惑都在雕像的目光中得到了解释,一种完全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信息瞬间传遍了他的整个身体,此刻更为强烈的神秘感油然而生。
  其实,那一刻除了表情还能是什么?
  同样,在现实生活题材中感受到表情的瞬间,何尝不是引导我们面向真实世界的开始。
  我导演拍摄的纪录片《箔门》,是一部反映中国江南古老水乡面对城市化的尴尬处境的纪录片。影片采用非线性的故事叙述方式,以表情为主要表现手段。
  一闪而过的高速路标,尘土飞扬的水泥桥头,城市,商业街上的人群车流。年代久远的吊扇转动着,缓缓切割早晨的阳光,老茶客们端着同样年代久远的茶杯,走进班驳的茶馆。收音机沙沙响着新闻:美军占领了萨达姆的总统府。
  这组看似无任何联系的镜头,完全抛开了人物的介绍,把视线集中在某一特定场景中,浓缩了众多表情对时空的压缩感。
  《箔门》的开篇,通过表情展示出一种顽强的诚实。由网络上跳动的地名到高速路上孤单的行车,打破了常规性记录的企图。
  记忆中的表情更是一种真实。
  于是,一条绳索滑过水面上的满月。迎着沉重的水泥船,古老的箔门似乎打开了记忆里唯美的水乡,但随之而来那一张绍兴人典型的脸,又在暗示出我们漂泊在记忆与真实之间的快感的荒谬。
  纯粹的,感受的水乡,交错着纷乱的视觉和听觉信息。古老传统的惯性和城市化浪潮的冲撞让片中几乎一切熟悉的元素都退远了,尴尬则变得越来越清晰,车来车往的水泥桥头,一个指挥交通的人来回忙碌着,他的脸和动作,都明白无误地透露出农民的质朴,这一处罕见的长镜头,准确地再现了我们置身其中的心态——如同片中人左右环顾时的身形,和他半像警察半像保安的打扮一样尴尬。
  如果说片中几段第一人称语气的字幕,隐隐透露出影片宏大叙事的企图,那么,时隐时现的箔门看护人,就成为本片表情逻辑线的延伸。片中一切看似无关或相互冲突的场景,都必然影响到他的命运,作为一个箔门看护人,他手中掌握的,只能是开启箔门的绳索,而命运之神却在岸上,安排着他家老宅的变迁和后代的选择。面对水乡的改变,我们都知道,箔门看护人无处可逃。——尴尬,就此被抛出荧幕外面,落到了观众的头上。
  影像里的脸,就这样成为观众体验箔门后面水乡的线索。没有铺垫的表情一次又一次迎面而来,记忆里的情感被触动了,理性,却飘忽不定。这是一个非典型的故事:表情后面的世界,被我们寻找记忆的快感和寻找真实的欲望撕扯着,熟悉的场景变得如此荒诞。使人终于开始怀疑自己感同身受的能力了——镜头后面的权力就此瓦解。
  影片突破了传统纪录片的线性叙事和理性的构成,以一种坚定的冷酷,叙述我们传统的水乡记忆。独特的形式表达着水乡情结和超然的诗意,因为无论是落寞的悲情小镇还是充满隐喻的采石场工地,都因有了众多表情的加入而具有更为宏观的意蕴。
  影片中所有真实的表情,成为了一个全新的创作命题。
  该片获首届中国国际选片十大优秀纪录片奖,入选法国第十九FIPA(飞霸)国际电影电视节。
   运用表情的传达,意味着我们尝试探讨以一种新的影像美学和诗学思想去构建纪录片的叙述方式。对纪录片创作者而言,捕捉表情在于拍摄者的敏感度,表情的背后隐藏着真实的故事,用表情涂抹的是纪录片的色彩。

(作者单位:浙江卫视)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