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视新闻访谈中的情感把控----第二十八届中国电视新闻奖二等奖节目获奖启示

焦征远

  2018年,由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选送的节目《6微米的距离——小强对话眼科主任姚玉峰》获得了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新闻访谈二等奖,对于一个地面频道来讲来之不易。那本期节目为何能够获得如此殊荣?笔者作为创作团队的一员,希望通过本文,分析作品如何运用情感把控出精品,以探索访谈节目的创作规律。
  一、节目选题:纯粹的情感最有力量
  
2017年6月3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攀登世界角膜移植高峰——记浙大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深入报道了“姚氏法角膜移植术”发明者,浙大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姚玉峰的先进事迹,引发了社会的关注,也引起了我的共鸣。在眼科领域不断求索,攀登医学高峰的姚玉峰教授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带着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回国发展。他创造了“姚式法角膜移植术”,二十多年间,他治疗过30万病人,为近3万病人重新带去了光明。为了让更多的患者受益,姚玉峰毫无保留地把独门秘诀传授给大家。从姚玉峰身上,我读到了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读到了医者仁心的科学家良知,读到当代知识分子的谦虚、朴实、真诚。我感受到美好,是因为在这个仍不乏浮躁、世俗、功利的时代,他竟能如此的“纯粹”。
  发现是记者的能力,也是记者的职责,对于典型人物来说,发现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纯粹情感至关重要,这是报道好典型人物的先决条件。用纯净的心做纯粹的事,这同样要求电视媒体记者认清出发点:如果你想做记者,要真的做一个好记者的话,你一定要有一颗纯净的心,你才能够写出纯净的报道。
  我们作为电视媒体报道典型人物的目的和情感是否纯粹,到底是为了什么?并不是一项工作任务,亦或为了评奖,不应当仅仅关注我们眼前非常细微的利益和一点一滴自我陶醉的感受,而要把眼光放长远,看到我们的国家,看到我们的未来,使停留在人们口耳相传间、文字记录下的人物形象可视化、立体化、生动化,影响、启迪和鼓舞更多的人,这样我们的工作在历史上才会有价值。
  如何立足于我们频道节目的定位,区别于央视、光明日报等媒体的报道角度和样态,又能发挥电视可看、可感的优势,我们团队一起策划后,决定采用新闻访谈来表现,同时打破常规、创新形式,主持人小强走出了演播室,走到了医院,在不干扰姚玉峰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全程陪伴式拍摄和对话,展现了最为真实、纯粹、生动、感人的一名眼科医生形象,他对职业和患者的热爱,对家庭和子女的愧疚,都通过面对面的访谈,跃然荧屏,感人至深。
  二、访谈摄制:情感的铺垫最有讲究
  (一)情感铺垫,巧妙开场
  传统的新闻访谈开场就是主持人说新闻导语,介绍主角。在《6微米的距离——小强对话眼科主任姚玉峰》中,片子开场主持人并没有出现,而是从医院看病焦虑的痛点讲起,在情感的铺垫中,自然引出主角:
  解说:每天,当阳光还没有洒进窗台的时候,挂号台的光亮已经开始安抚每颗不安的心。每个上下左右的手势都是对一双眼睛、一个命运的考验。其中有很多人从全国各地赶来,为的就是能拿到眼科主任姚玉峰的专家号,让姚主任看一看眼睛,对这些患者而言,又有了和黑暗博弈的底气。
  这段解说之后,不急着进主持人出镜,而是接几位患者及患者家属对姚玉峰真诚的评价。
  (同期声)患者家属:很厉害,他看病很快,他一看就准。
  患者家属:挂到号了心情就要好很多,就像是找到了救星一样的。
  患者:让我一见到姚主任,一下子拉近了距离,姚主任对病人的和蔼可亲,让心情上起码就高兴起来了。
  直到患者及患者家属的话说完,访谈主持人小强才入画,自然过渡到患者的话题。这样的开场设计,一是避免常规的新闻访谈主持人开场主观性因素介入,引起观众的疏离感。二是由看病的痛点,患者的期待讲起,勾连起患者和姚玉峰之间的丰沛感情,成为一种情感的铺垫。三是巧妙地显化了“为医者,要把病人装心里”的主题,使得这一主题以波浪式推进。
  (二)注入感情的情节才是好故事
  姚玉峰是一个天才,在头发丝十分之一内皮细胞层上手术,攻克了困扰世界角膜移植界的世纪难题。面对小强的采访,他讲了许多年为钻研这一难题的经历。当那种专注、那种沉思、那种沮丧,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他变得茶饭不思,甚至在吃东西的时候都在想问题。也许这就是天才的思维,当如何避免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世纪难题摆在人面前,研究几年没有结果,绝大多数人都会放弃。但他几年来都在想破解的方法,经历无数次实验失败的煎熬,终于有一天在剥鸡蛋时破解了。
  蛋壳和蛋衣的结构跟我们角膜最后一层结构非常类似,当这样的思路出现的时候,姚玉峰像孩子一样亢奋……也许我们会好奇他为什么会这么执着?是为了实现人生的伟大抱负?我认为更多的是因为深藏在他心底满腔的热爱,有了这份热爱自然灵感就会闪现,绽放出中国医生最自信的一面。
  这个故事是富有传奇色彩和魅力的,有圆满的结局,有生活性的描写,又有情感点的渲染,通过姚玉峰感性的话语娓娓道来,加上情景再现式画面语言配合,避免了往事讲述时带来的庞杂和生硬,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同感和共鸣。
  (三)发现细节,精于表现
  细节对于新闻访谈表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要使细节生动感人,不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而且要精于表现。
  有些新闻访谈节目,一些故事细节也描写得比较多,为什么很多都显得蜻蜓点水,不够生动感人?这和细节表现手段有关系,要把握好细节和情感两者的关系。在《6微米的距离——小强对话眼科主任姚玉峰》中,善于观察的主持人小强发现了一个细节,手术中姚玉峰的双手非常娴熟,自然而然把目光观察到手术刀上,然而这把手术刀与众不同:
  姚玉峰:这两把是取名为姚氏镊的,这个是打结用的。对眼科医生来说,对一个角膜病医生来说,那是左右手都要一样灵活,左右手,左右脚都要一样灵活。
  主持人小强:您的左手也可以吗?
  姚玉峰:可以
  主持人小强:这个是有意在训练吗?
  姚玉峰:确实是有意训练的,在早年刚刚当眼科医生的时候,意识到左手也很重要的时候,用左手有意识地写一些字。长年累月以后,左右手切换也就很自然了。
  原来这是一套刻着YAO’S Hooking的特殊工具,是姚玉峰在日本留学期间,反复试验发明的。虽然镊子非常小,但姚玉峰驾轻就熟。这个景物细节的发现有价值,不是为描写而描写,细节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一定是具有画面感,有主角的情感寄托在的,是要为后文服务,更要为中心服务。“姚氏镊”突出姚玉峰的首创精神,几把镊子表现他对医学的热爱,连工作生活中也不忘练习手术技艺。
  三、访谈技巧:情感的引导最有温度
  情感引导是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常用到的方法 ,对采访对象、新闻挖掘有重要的指向性和启示性作用。记者与被采访对象的情感建立在采访情境的建设、采访心理的把控以及人道主义关怀的基础之上。
  (一)亲切感让访谈对象打开话匣
  一名优秀的新闻访谈主持人或记者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有效增进彼此的亲切感,彼此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消除最初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从而促进后续采访工作的有序进行。
  在《6微米的距离——小强对话眼科主任姚玉峰》中,姚玉峰说自己一年主刀要做1200多台手术,一天要10多台也是常有的事,为了不干扰姚玉峰的工作,我们拍摄的原则就是“陪伴静观式”采访, 这种采访形式需要深入主人公的生活,进入他的内心世界,常用于纪录片。所以采访地点是多变的,有门诊室、走廊、手术室外的休息间,在这样耐心地陪伴下,姚医生也放松了,不会因为采访地点固定而影响接下来的工作,这种“陪伴静观式”的采访不是拿起话筒,指向对方强行介入,而是像医生一样拿着听诊器静静地放在对方的胸口,捕捉最心底的声音。主持人的问话也不是照本宣科式的拿腔拿调,而是浸入式的朋友唠嗑。比如在手术完休息室里小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主持人小强:今天手术排得满满的,所以我们今天对您的采访时间是精确到几点几分一定要离开?
  姚玉峰:对,否则全乱套了。最近几天身体有点吃不消了,最近几乎每天晚上都到三点左右,有点吃不消。像昨天,我是做到第六台手术的时候,周老师他们叫我去开会,他们打麻醉的间隙我就觉得有点很累,我就坐在这儿,本来坐一会就过去的,结果一坐就睡着了。做医生和做艺术一样,有顶峰的时期,作为一个医生来说的话,希望自己面对每个生命自己都处于一种顶峰时期。
  在节目的画面中,小强用很关切的眼神看着姚医生,似乎和姚玉峰心灵相通,他们像是一对好兄弟,互相倾诉,在这样的话语场里,没有一种过度渲染的语言,而是发自姚医生内心的朴实、沉稳、感性, 就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面前,姚玉峰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如艺术工作者一样,把每一台手术当成完成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访谈中看似无意中冒出的“金句”,背后都有主持人恰如其分的情感引导在里面,也是需要主持人的情感投入和潜心挖掘。
  (二)主持人以情动情把控现场
  新闻访谈节目主持人是节目思路的实现者,一个只会当提问机器的主持人一定不是个好主持人。好的新闻访谈主持人,不必暗示自己就是主持人,其实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倾听者。采访没有什么技巧,就是一种人情的往来,心灵的契合,要把主人公当成自己的朋友。以情动情把控现场,对于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成功与否是至关重要的。
  姚玉峰在医学的道路上投入了全部的时间和心血,以至于忽略了亲情,在《6微米的距离——小强对话眼科主任姚玉峰》中,小强不经意地问了他女儿的情况:
  主持人小强:您的女儿是学什么专业的?
  姚玉峰:她现在是学社会心理学。
  主持人小强:为什么没让她学医学呢?
  姚玉峰:学医学是她的选择,我突然给你戳到软肋了。说起家人,我有很多的歉疚。
  就在此时,姚玉峰突然被触碰到了软肋,开始眼圈泛红,面部表情也有点僵硬,停顿了大概有十几秒不说话,小强看到这一幕,轻轻拍了拍姚玉峰的手,安慰他,随后小强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主持人小强:我可以理解那份歉疚,恰恰是因为热爱,所以您的这份事业不是你一个人在做,而是全家人做,这份事业能达到高峰,离不开他们的这份支持。
  姚玉峰:在女儿的成长过程当中,我给她的时间很少很少。也不是说我不需要这种亲情,或者说我不需要这种休息。所以小孩在小时候,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她是体会不到这样的作为父亲的亲情,有一天就跟我说,她说爸爸,人家的小孩都是跟爸爸很亲热,但是她说,我长这么大,我甚至没有记忆爸爸抱过我。
  说到这里,这位创造医学奇迹的人在镜头面前无法控制自己,拿掉眼镜,又开始哽咽起来,留下了泪水,这时候小强的眼眶也红润了,紧紧地握住他的手,小强发现姚玉峰的手是颤抖的,姚玉峰是一位理性和感性兼具的医者,片刻他又恢复了平静,开始接下来的访谈。埋藏于心的父爱,不经意间流露的真情,在一个新闻访谈节目中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最有温度的,让观众认识了一位有血有肉的医学神人。主角能掏出沉淀在心底多年的“心病”,释放着人性特有的柔美与细腻,此时“真情”的价值便得到了无限放大。也正是这种情感的宣泄、真情的流露,才能直抵受众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在短短五分钟的时间里,主持人小强对整个采访过程的把控是精准的,情感没有离线,始终有一种人道主义的关照,始终投入自己的感情,记者在哪里流泪,观众也会在哪里流泪。这一段插曲看似不经意的流露,却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也为节目最后姚玉峰为什么毫无保留分享发明“姚氏法角膜移植术”做好了情感铺垫。
  四、结语
  情感具有产生心理共鸣的感染力。我们常以“事丰情茂”来评价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这就说明情感是构成新闻的重要因素。纵览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无一不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意蕴和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影响社会舆论。
  《6微米的距离——小强对话眼科主任姚玉峰》能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注重情感的把控:一是透过先进人物,找寻纯粹的情感;二是确立了“以患者为中心”,作为节目的情感铺垫。三是善于发现细节,并把情感寄托在细节里面。四是主持人和被访者达到心灵的契合,用情感引导的方式使节目更有温度。
   这一期进人物的新闻访谈节目,正是因为充分反映出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在温情脉脉中回答了时代的提问,呼应了社会对当代知识分子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的推崇,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本期节目播出几个月后,2017年11月9日,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名单揭晓,姚玉峰被评为敬业奉献类全国道德模范,成为我们学习的标兵和楷模。

(作者单位: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