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场真实的《红海行动》----以《克里特大撤离》为例谈影视作品与纪录片创作思路

李秀芬

  说起2018年开年最火的电影,应该非《红海行动》莫属,36亿的票房,不仅掀起了又一波中国战争题材电影的热潮,也激发了观众极大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尤其是那句经典台词:“我们是中国海军,我们带你们回家”,在那种特定的情境下,掷地有声、震撼心灵,让观者无不落泪,瞬间引爆作为一名中国人的满满的自豪与骄傲。艺术永远来源于生活,这样朴素无话的话语却能瞬间催人泪下,因为它不是虚假的,杜撰的,而是实实在在真实发生的。
  《红海行动》我看了三遍,一个原因是作品确定精良,拍出了好莱坞大片的水准,让我们自己的战争题材电影以实力赢得了市场的认可。《红海行动》是以也门撤侨为背景的影视艺术创作,笔者钟爱这部影片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本人实地采访过利比亚撤侨,并制作了纪录片《克里特大撤离——浙商参与利比亚撤侨记》,荣获了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的纪录片大奖。那种艰辛的过程和自豪的情感时至今日都久久难以忘怀。军人热血当然是激动人心的,但在撤侨这样一个国家行动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幕后英雄,虽然没有大开大合的磅礴气势,但同样深情感人,可歌可泣。
  《红海行动》是以也门撤侨为背景的,但作为艺术创作,它的人物是经过造型设计的,主角是唯一的,因为人物承担着架构起故事和情节的作用,人物一定要立得住,因为要由人物来带情节。这也是故事类电影的习惯性表现手法。纪录片虽然也有创作手法,却是对真实事件的选择性呈现。片中的人物不承担情节推进的作用,而只是作为事件进程的环节展现。所以人物的选择特别是主角的选择可以是多元的,这方面纪录片创作者的选择余地就比较大。以利比亚撤侨为背景的《克里特大撤离》在主角的选择上就独辟蹊径,选取了和地方文化脉络衔接更紧密的浙商作为主题,从重大事件中配角的视角,展现撤侨这一国家行动中展现出的爱国激情。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评委会的评委们在作品点评过程中特别提到这部纪录片,认为《克里特大撤离——浙商参与利比亚撤侨记》有很强的新闻纪实性,在新闻纪实性的叙事表达和细节捕捉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与情感传递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在这次获奖的纪录片中走出了“另类”路线。
  《克里特大撤离》这部片子在国家行动的宏大背景下,以一个特殊群体海外浙商为主角,选取了一个特殊的地点希腊克里特岛,揭示了在这个大事件中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希腊克里特岛是中国从利比亚撤侨的主要中转站,中国政府经希腊克里特岛中转撤侨的人数占到总撤侨人数的一半以上。海外浙商这个特殊的群体在这场令全球瞩目的撤侨行动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作为相同事件背景的展现,《红海行动》和《克里特大撤离》在创作理念上却是殊途同归。
  一、在热点新闻事件中挖掘到一个好题材
  也门撤侨发生在2015年3月26日,当时沙特等国对也门发动空袭,当地局势骤然紧张,在亚丁湾的中国海军第十九护航编队于29日抵达也门港口亚丁,于3月30日接回了全部571名中国侨民。《红海行动》即以此为背景。《克里特大撤离》表现的是利比亚撤侨。在利比亚撤侨中,中国政府调动了182架次中国民航包机,5艘货轮、动用了4架军机、租用了20余艘外籍货轮,把35860名中国公民安全接回了家。利比亚局势是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当年度全球十大新闻之一,中国政府从利比亚大规模的撤侨行动也倍受全球关注。对于这一万众瞩目的热点新闻事件,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是从“国家行动”的层面进行关注。《克里特大撤离》如果也从这个层面着手,几乎是毫无能力和作为的。因此在这部纪录片中,主创团队敏感的抓住了“浙商”这个落点,借助热点事件天然的关注度和吸睛效果,顺着这条脉络,使片子的主题很快就凸显出来。虽然是国际背景,国家行动,但找到属于自己的地域性落点,地方台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说“浙商”是配角的配角,是因为主角是中央政府,配角是国家驻外机构和希腊政府,浙商不过是为驻外机构帮忙的民间群体。但本片以“浙商”在撤侨中的表现为主题,这个群体就成了片子的主角。同时因为浙商和浙江省有着深厚的血缘和亲缘关系,他们自然也就成了撤侨行动中的浙江主角。对于“浙商”这个群体地方台显然比国家媒体更有发言权,无论从历史沿革、文化背景还是血缘亲情,他们的表达更准确也更有发言权。这样一个落点一下就拉近了热点新闻事件的地域关联度,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因其独特,才得以在众多同一题材的作品中脱颖而出。
  通常大事件的展示中,突出的是主体和客体,而配角和枝节往往是被忽略的。而越是被忽略的,往往越会带来惊艳的效果。作为唯一的一部以“浙商”为主体的关于利比亚撤侨的纪录片,本片以撤侨为大背景,细致入微地讲述配角的故事并深入挖掘下去,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精彩。片子播出后,不但自豪了“浙商”群体,也感动了全体浙江人,让浙江人民以有浙江血脉的海外儿女而自豪。
  二、在纷繁的信息流中选择了一个好角度
  每一次撤侨,不管规模大小,环节都是纷繁复杂的,台前幕后涉及到的人员更是难以计数,电视可以把这些元素重接剪辑架构,进行艺术再创作,但电视纪录片不行,它必须完全尊重已经发生的事实,不能做任何修改。但它可以通过展现的角度和选择特定人物表达意图。利比亚撤侨堪称史上最大的撤侨行动,从中国政府决定撤侨,调派包机和运输船只进入利比亚到侨民分批撤离回国。11天时间,35000多名同胞,辗转万里回国……这里面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时刻,有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在如此庞大的信息流中如何选择一个准确的切入点去介入?考验的是主创团队对事件的理解和对选题的把控能力。
  中国在利比亚的撤侨,创造了许多历史第一,每一个点都值得大书特书。但主创团队在选取切入点的时候是以“浙商”这个第三者的视角来关注和记录这次国家行动,通过他们的所见、所为、所感,真实地还原事件的过程,更具有贴近性和感染力。从操作层面也更容易把控。
  浙商”是当代中国的“第一商帮”,800万浙商中有450万分布在全球各地。他们不仅是浙江的代表,更是5000万海外华人的代表。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对祖国母亲的衷心热爱和无私奉献代表了所有海外华人的心声。《克里特大撤离》这部专题片展现了海外浙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情怀,表彰以浙商为代表的海外华人以国家为荣、同胞为重、义无反顾、勇于担当的赤子情怀。他们虽然离乡万里,却用实际行动筑起了一道熠熠闪光的海外长城。是“海外浙商”这一群体的重要形象片和献礼片。
  虽然“浙商”不是撤侨这个国家行动中的主角,但他们可以是特定场景下的主角。什么是主角?任何与事件本身具有同质的局部都可以是特定情形下的主角。这就如同一株大树,它的根茎叶都值得描摹,但选取一个抽条的枝桠来展现它的生命力,同样可以表现这株大树的特征。利比亚撤侨是一个大全景,克里特是个中景,浙商是一个特写镜头,以管窥豹,起到吴带当风的效果。看似边缘实则主流。
  三、用跌宕的进程架构了一个好故事
  “对绝大多数优秀纪录片来说,如何讲故事正是他们吸引人的关键所在,其中的要素包括:富有感染力的人物、强大的戏剧张力以及一个让人信服的结局。”
  在众所周知的结局下,要把故事讲得引入入胜,就必须有富有感染力的人物和戏剧性的冲突,这两点也正是专题片《克里特大撤离》的点睛之处。
  与动荡不已战乱频仍的利比亚相比,隔海相望的希腊是平和而美丽的。对于生活在希腊的“浙商”来说,利比亚的战乱就是新闻里的存在。他们也从来没想过,撤侨这样的国家行动会和他们发生任何关联。但突然有一天,这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被推上前台,国家向他们发出召唤,这种猝然临之之下,小人物的大情怀是感人至深的。
  于是,我们看到,在接到中国驻希腊大使馆需要援助电话之后,浙商们的应激反应:浙商陈兵雷当天把孩子寄养到亲戚家后带着妻子上了克里特岛;浙商徐伟春和陈爱琴,当天就买了机票从国内赶回希腊帮助工作,他说: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到了;与此同时,分布在希腊各地的浙商在接到通知后,纷纷从希腊各地赶往克里特岛,随身还带去了药品等相关物品。因为他们知道作为度假胜地的克里特岛冬天是封岛的,岛上什么都没有,他们把同胞看成是自己的家人,想到的是家人到里那里会缺什么、少什么、需要什么。很琐碎、很细致,却是大大的关爱和真诚。有一个细节,浙商们自己掏钱买了500张电话卡带到岛上,使撤离到岛上的同胞全部和家里联系上了,报了平安。这一细节既体现了浙商与“撤侨”的血肉亲情,也体现了“撤侨”与祖国、与家人的血肉亲情。
  从故事情节的安排和悬念设置上也是高潮迭起。这其中既有大高潮,也有小高潮;既有悬念,也有对比。
  撤侨是一个决定,但如何撤却是一个充满了曲折的过程,一万多名从利比亚撤离到希腊的同胞因战乱仓促既没有护照也没有签证,而希腊又是申根国家,这么多人没有护照没有签证就要进入一个主权国家且要停留十余天的时间,从外交上讲是不可思议的。但中国驻希腊大使代表中国政府的一句承诺就打开了这个壁垒:“我们会把撤到希腊的中国侨民一个不落地送回中国。” 中国的国际信誉和国家尊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最大的效能,达到了第一个大的高潮;第二个高潮出现在侨民抵达希腊伊拉克利翁港口的那一刻,所有的侨民站在夹板上向在码头等候的使馆工作人员和浙商,大声呼喊“祖国万岁”,那是一种重生后的感恩;第三个大的高潮,出现在3月1日,最后一批人员的撤离过程中,远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巡航的中国军舰“徐州舰”根据中央部署,穿过苏伊士运河,长途奔袭2000多海里赶到地中海为撤侨邮轮护航。”“徐州”舰上的直升机盘旋在邮轮上空时,军舰上的侨民展开了五星红旗表达对护航官兵,对祖国的感谢。这一幕与《红海行动》的场景是完全相同的,这也是这部电影感人至深的一个重要的煽情点,因为它就是真实发生的。
  四、以感人的事件激发了一种家国情怀
  《红海行动》36亿的票房已经充分说明了家国情怀的强大感召力。纪录片同理。 “一部好的纪录片,对于创作者,只是一部作品;对于观众,也许只是一个故事;而对于国家、对于民族,它既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情怀”。当我们谈论一部作品的情怀时,关注的应该不仅是作者的情怀,而是作品所传递出的,能被受众感知到,引起共鸣的情怀。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无数海外游子对祖国坚定不移的信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和作为一个大国的力量与担当,无不昭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作者单位:浙江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