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用声音记录人生----从采写《消防宣传小兵邹宁浩》说开去

程 煜

  沾省台的光,浙江之声联合金华台、义乌台、永康台(本人)采制的新闻作品《小兵邹宁浩——永远的都市火魂》,获得2016年度浙江新闻奖和浙江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对县级台记者来说,能获得这样的奖项殊为不易,但是假如可以换回作品中主人公的生命,我宁可不要这个奖。可惜人生没有假如,消防宣传小兵,“编外记者”邹宁浩已经在烈火中永生……不过,从通联发稿,或者说广播新闻写作的角度,我觉得自己采写邹宁浩的过程倒是略有值得总结之处。因为让我跟邹宁浩如此结缘的,正是广播通联工作。
  2014年秋,浙江之声负责通联的陈征北老师,向我们转发了中国之声彭玉冰老师《永恒的中国之声》(当时叫《难忘的中国之声》)征集“子弟兵”系列的约稿通知。我们永康并没有作战部队驻扎,即使武警战士,也一时没有发现适合上送《永恒》的典型人物。不过我并没有放弃,思来想去,忽然想到了曾在永康消防大队工作多年,可谓半个同行的邹宁浩。当时消防还没有退出现役。
  邹宁浩是正式消防兵中少有的专职宣传员,作为通讯员,他的报道产量之高令不少专职记者汗颜,在业内小有名气;同时他乐于助人,而且他父亲也曾是消防兵,问题是当时邹宁浩已经调往浦江消防工作。(他牺牲时又已在义乌消防。)不过我觉得题材难得,约稿通知里又没说过不能异地采访!于是趁国庆长假时,我自驾车来到浦江消防大队,对邹宁浩做了专访,全程录音。其中我问邹宁浩,深入火场采访随时会遇到危险,你自己怎么看?他回答说,确实火场中除了烈火,还可能随时遭遇毒气、坍塌等,但是防消结合,预防为主,消防宣传的警示作用非常重要,他最开心的事就是听到有人用所掌握的消防知识逃出火场。所以消防宣传必须要以老百姓为重点,为了更好的拍摄角度和宣传效果,必须要深入火场没想到,这是我跟邹宁浩见的最后一面。
  当年12月26日早、中、晚,中央电台《永恒的中国之声》三次播出了邹宁浩的事迹《消防小兵邹宁浩》,2015年8月23日又重播。时间到这里,一切都很完美。邹宁浩坦然面对危险和死亡,只不过所有人,也许包括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后来最坏的情况竟然真的发生了。2016年12月17日,我从朋友圈得知,曾经活生生站在我面前的朴实小兵邹宁浩壮烈牺牲了,无比震惊和悲痛,把这一噩耗告诉老婆时,声音是哽咽的。“中国好人”、公安部烈士……无数人为邹宁浩痛哭,为他送行。
  邹宁浩生前采写了大量的报道,但别人写他的极少,牺牲后虽然媒体广泛报道了他的事迹,但都是采访他周围的人。因此,我所采的他本人生前看待生死这些录音就显得异常珍贵和权威,相信为开头讲的作品获奖加了分。但对我而言,采访邹宁浩的经历,给我带来的主要不是获奖,而是心灵的触动。邹宁浩说“必须以老百姓为重点”,并非只是豪言壮语,他让我感受到,一个新闻工作者,可以如此敬业奉献,以人民为中心,他这种无限接近新闻现场的职业精神,是最可宝贵的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原本我还自以为,自己能利用休假时间,长途自驾私车采访,也算是敬业爱岗,体现了我们的“永康广电精神”,但对比邹宁浩,我觉得自己还差得很远。
  邹宁浩是本人上送到《永恒的中国之声》播出的,迄今累计43位各界草根人物中的一位。也许这个数字还比不上其他台的同行,但这是近年来我的通联得分能领先于本台同事的重要原因,也算为永康台连续21年保持全省通联第一方阵,多年位列全省县级电台上送中央台十强做出了一点贡献。成绩是领导有方和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个人经验,我觉得有这么几点:
  首先要高度重视《永恒》等上级台约稿。习近平同志曾屡次提及南宋思想家,永康人陈亮的“义利双行”学说。从义的角度看,《永恒》是中国之声名专栏,能在此播出,对传播正能量,提升地方知名度美誉度的效果,不是县级台所能比的。即便也有很多没有被《永恒》采用,在本台播出也有价值。而从利的角度看,《永恒》播出分值较高,有的还会不时重播,有时还被省市台选播,一鱼多吃,对单位和个人通联成绩的“含金量”很高,可谓能以一当十。对通联发稿的机会,固然要“分秒必争”,但是县级台新闻采编人力紧张,更有必要把《永恒》作为重点,第一时间响应,打破思维定势,千方百计寻找合适选题。同时,不能所有的正能量草根人物都“眉毛胡子一把抓”,因为《永恒》有阶段性的用稿重点,应该按照它的约稿方向和要求采写,不然,“方向不对,再努力也没用”。
  其次要高度重视录音。声音是广播媒体的特色和优势,有特色,有现场感的声音是提高《永恒》采用率的法宝。比如采访邹宁浩,当时如果让我在火灾现场采访他,似乎不太现实。但是我了解到爱做慈善的邹宁浩和队友,经常在就餐时齐唱《学习雷锋好榜样》,采访就让他给我唱了这首歌,就是这样显得有些“幼稚”歌曲录音,在新闻作品中结尾压混呈现,更具打动人心的效果。《永恒》稿的成品长度不超过两分钟,其中的几段录音总长也只有一分钟左右,但寥寥数语要生动典型,刻画出人物形象的特点。而我采访邹宁浩,录音长度30分钟,还不包括正式开机前的寒暄沟通。采访人物事先做足功课,尽量详细提问,全程录音,然后从中精挑细选最精彩的片段呈现于最后的作品中,所谓采访“深入”,表达“浅出”,是我自己的习惯和要求。虽然这种方法比较笨比较累,但比起拟几句话让采访对象说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往往录音会更自然、更真实、更精彩,不会错过采访对象突然冒出的“金句”。
  第三要高度重视资料保存积累。我没料到邹宁浩真的会牺牲,但我的绝大多数采访录音素材,包括邹宁浩的,一直都保存着,否则后来也没有可能得奖。比起因此获奖,我更加看重的是,后来我把这些录音素材,发给了他的父母,希望能给老人家留点念想。他父亲表示万分感谢,说儿子的原声非常珍贵,是自己今生最宝贵的财富。由此可见,录音素材等资料,什么时候会再次发挥作用,现在谁也预想不到。而《永恒》的播出作品,更已存为“国家声音档案”,这是采访对象的荣耀,也能给我们作者带来成就感。
  实际上,浙江之声也有《今日人物》专栏,征集过《新360行》人物插件。在我看来,为通联发稿采访各色人物,是开眼界、交朋友,是见贤思齐,是用自己的几小时,来感受人家的一生。每篇《永恒的中国之声》结尾,都有一句片花“用声音记录中国”,我们广播记者在用声音记录别人的百态人生,何尝又不是在用声音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善莫大焉,乐莫大焉。

(作者单位:永康人民广播电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