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短视频化探析----以BBC SHORTS为例

刘 颖

  网络上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你不看短视频就跟不上年轻人的潮流,看了短视频会发现已经看不懂年轻人的潮流。”一句调侃道出短视频给受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化、碎片化信息消费日益盛行,这种低门槛、低成本信息分享的短视频成了最流行的影像消费品。除了快手、抖音一类大众追捧的短视频平台外,腾讯、阿里巴巴、今日头条等平台也纷纷将短视频设定为媒体业务发展的核心战略。电视作为传统媒体在制作视频方面有着先天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那么在融媒体环境下,电视如何在这一轮竞争中,站稳脚跟、提升自身影响力,成为诸多专业人士讨论的焦点。2018年,笔者有幸前往英国学习交流,对世界传媒巨头BBC在移动互联网冲击下迎来转型升级,适时推出的短视频新闻栏目进行了特别研究。
  一、互联网思维构架 BBC转型升级
  创立于1922年的英国广播公司(BBC),是世界上最老牌的广播电视机构,过去9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BBC不止一次遭遇严重的危机,但它依然保持了世界新闻界领先地位。早在 2006 年,BBC 就判断未来媒体的发展方向一定是以内容数据库为中心,向多元媒体渠道、融合媒体终端的分发,提出“在一个数字世界中,BBC 要超越传统的广播电视机构的定位,使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可上网的设备来消费 BBC 的内容”。
  基于这一创新理念,拥有8000余人的BBC新闻团队迎来了全新变革。在这之前,BBC新闻团队内部,长期保持着一种互相保密、互相竞争的文化,导致各新闻平台存在大量重复性劳动,资源浪费严重,效率低下。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下,BBC对组织内部结构以及生产制播流程进行重新构架,整合电视、广播、网络三个核心业务部门,创建多媒体编辑部,将以往分布于多个办公地点的新闻人员聚集到一起,所有采集回的素材发送到新闻集成平台,然后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以及传播渠道进行编辑,满足广播、电视、网络、智能手机、互动电视等多个终端的发布要求,资源共享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一变革,也为BBC实现与新媒体真正的有效融合提供了无限可能。
  二、借力社交平台 短视频栏目应运而生
  
在转型升级中,BBC意识到越来越多的受众,特别是年轻一代不再通过电视、广播、网站这类媒体了解新闻,60%的数字流量都来自于移动端和平板,这就意味着要在移动端制造更多公共服务内容,这样,人们阅读新闻才能有一种私人化、便携式和灵活响应的体验。提供专业的新闻节目视听服务是BBC一大特色,如何重新包装,生产适合各类移动终端播出的内容,成为BBC重点考虑的问题。2014年1月初,BBC在全球最大的图片和视频分享应用平台“快照”(instagram)开设了BBC短视频(BBC SHORTS)专栏,为广大受众提供了一个获取资讯的新方式。这项服务将复杂的新闻内容以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给用户,用户只需要在“快照”上关注BBC的官方账号,就能收看15秒到一分钟左右的视频或是图片新闻,这些短小精悍且制作精良的新闻节目,让用户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讯息,赢得了年轻一代受众的关注,目前的粉丝数量已超过600万。
  (一)短视频注重用户体验:从观看到参与

短视频传播具备即时性特点,电视节目短视频化推送至社交平台后,容易收到观众的快速反馈,对报道内容进行互动点评,有效弥补了电视因单向传播缺少互动这一先天不足。短视频后台编辑还可根据这些点评,了解受众的喜好趋势,进行相关的主题设置,鼓励受众进行短视频内容创作,随时随地随手拍随手传,极大丰富了节目内容。
  (二)短视频主题清晰:提高节目传播效果
  
受时长限制,短视频内容简短,所以必须要做到主题单一,重点突出。传统电视节目参照短视频的特点进行短视频化后,可使观众容易利用碎片时间快速直观地获取信息,轻量级、快餐化的短视频内容让观众更加容易抓住传播内容的中心思想,从而提高节目的传播效果。
  (三) 短视频预告功能:带动受众深度阅读
  BBC最初也推出自己研发的社交媒体平台,但是因为未能吸引大量用户不得不放弃,这次借助知名的社交平台发布短视频,一定程度上扩大了BBC在广大网民中的影响力。BBC并不满足于单一短视频的发布,还在一旁文字标注一栏中特别设置了网站链接,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新闻内容的用户,BBC也鼓励他们到网站上查看完整内容,进行深度阅读,从而也带动了网站的点击量。
  三、BBC短视频新闻的编排分析
  
所谓短视频新闻,并非单纯时间意义上的缩短,它是对记者采制新闻的二次加工,使之真正适合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消费。BBC推出的短视频新闻,时长短的只有十几秒,长一些的在60秒内,它要求新闻是完整的,人们通过短视频能初步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并吸引受众点击相关链接收看完整内容,因此对于加工短视频的编辑记者来说,提出更高要求。
  (一)突发新闻短视频化——深度挖掘 引发热议
  做电视新闻,尤其是突发事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记者接到选题后,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往现场,可在途中却发现有关突发事件的文字、图片或是视频早已在各类社交平台上迅速传播开来,在抢时效上,传统媒体记者常常会望尘莫及。不可否认,突发新闻成为最早受到新媒体冲击的领域。电视媒体如何将自身的专业优势和新媒体快速发布、有效传播相结合,实现1+1>2的突破,现在看来,BBC借力社交平台发布短视频新闻似乎做到了这一点。
  2018年6月到10月期间,BBC在instagram上发布了500余条新闻短视频,其中不乏泰国洞穴救援、日本台风、希腊火灾、泥石流冲击瑞士小镇及巴西博物馆大火等突发事件。例如9月2日晚巴西博物馆发生大火,馆内超过2000万件收藏品,遭到烧毁,只有10%得以幸存。在派出驻地记者现场连线的同时,BBC快速在instagram上发布了这一新闻,一张有较强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和一段醒目文字描述,介绍这场大火给巴西文化界带来的毁灭性伤害,这条新闻的点击量接近5万。随着获取信息的逐渐增多,BBC又发布了一条一分钟左右的视频,视频没有解说词,视频下方采用清晰的文字说明,介绍这场大火发生时的情况,有哪些最为珍贵的文物毁于一旦,最后加入对博物馆一位负责人的采访同期声,强调这场大火给巴西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完整的视频、不断充实的信息量给这条新闻带来了近30万的点击量。第二天,BBC又发布一条新闻,数张从高空俯拍视角的照片,介绍大火过后,曾经辉煌一时的巴西博物馆现在仅剩下一片狼藉,简短精炼的文字,介绍了巴西政府的修复计划,引发受众的持续关注。
相对于传统电视媒体的局限性,短视频的快速灵活响应,的确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BBC并没有满足于在时效上“抢先一步”,在短视频的剪辑制作中依然强调对新闻客观公正的报道,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加上社交媒体“广而告之”的特性,BBC在年轻一代受众心目中,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不断树立起来。
  (二)时政新闻短视频化——捕捉细节 开辟新视角
  一直以来,电视上播出的时政新闻,给人感觉都是很正统、官方的,画面内的领导人也常常是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现实采访中,记者可能捕捉了大量政治人物的有趣细节,受题材限制,一些素材并不适合在电视上播出。在社交媒体上,经过短视频化处理后的时政新闻,迎来了“春天”,通过深挖边角料进行二次创作,展现一些政治事件或是政治人物鲜为人知的一面,刻板的时政新闻立刻变得鲜活立体起来,带有极强的可看性,也开辟了时政新闻的新视角。
  8月28日, BBC在社交媒体Instgram上发布了一则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出访南非的短视频,当日,梅姨抵达当地一所小学,受到学生们的热情欢迎,看着学生们手舞足蹈的表演,梅姨也起了兴致。画面中,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梅姨微笑着左摇右摆和孩子们跳起了舞蹈。梅姨这次出访,目的在于促进英国与南非的双边贸易关系,为了拼外交,梅姨不惜大秀舞姿,不少网友对梅姨“刮目相看”,感叹梅姨的表现“很接地气”。这则短视频发布后,让受众眼前一亮,点击量接近50万,被网友大量转发。
  (三)科技新闻短视频化——图文结合 易于理解
  与其它报道相比,科技类新闻由于它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新闻工作者常常需要用大段的描述和分析,对一些晦涩难懂的词汇进行通俗化解读,但短视频对单条新闻的时长有着严格的控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对科技新闻进行完美呈现,BBC着重采用了图文相结合的方式。
例如BBC制作的一则《变色龙如何变色》短视频中,全片没有一句解说词,以英国切斯特动物园一位负责人采访同期声贯穿始终。这位负责人介绍,在变色龙的表皮和真皮之间,有一种色素细胞,色素细胞的移动能够引起肤色的转变。那这种色素细胞究竟如何引起肤色的变化?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发现,在这些色素细胞中,含有一种纳米晶体的物质,通过对这些晶体重组,形成不同的波长,变色龙的皮肤颜色由此改变。这则新闻中出现大量专业词汇,如何让受众轻松理解这些词汇成为编辑工作的重点。编辑通过一些带有说明性的图片,采用不同颜色和字体的文字进行强化解释,找到抽象概念与具象含义的平衡点,便于受众的理解与认知。
  (四)人物故事短视频化——纪录片手法 充满温情
  BBC在Instagram平台发布的短视频中,人物故事是非常重要的一类题材,这里面讲述了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洗礼的103岁老人,将弹奏钢琴当作一生挚爱;有因患癌症不幸截肢,但在轮椅篮球中找到自我笑对人生的18岁英国女孩;有在蜜月期走访52个国家,用航拍设备记录旅程的年轻夫妇等等。每个人物个性不尽相同,如何在短短十几秒的时间内,将一个人物故事完美呈现,BBC进行了很多尝试和思考。BBC适时引入了纪录片创作的手法,大量采用第一人称口述,真实客观记录发生在人物身边的小细节,画面简洁明了,将人物个性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贝森的泰迪熊》讲述了两年前父亲的突然离世,让六岁女孩贝森伤心不已,为了缓解女儿的情绪,贝森的妈妈将丈夫的衣服改小后穿在了女儿喜爱的泰迪熊身上,女儿每晚抱着泰迪熊睡觉,就好像搂着爸爸,有了爸爸这样的“陪伴”,贝森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整个视频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以贝森与妈妈的讲述为主,摄影师用固定镜头记录下贝森搂抱泰迪熊的画面,节目中加入了贝森与爸爸黑白化处理的合照,色彩艳丽的泰迪熊与父女亲密旧照交织在一起,配上舒缓的背景音乐,悲伤之余满是温暖。不少网友看过视频后很有认同感,觉得这是对逝去亲人一种非常好的怀念方式。
  我们看到,不同题材的短视频,在后期剪辑制作中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它们也有着共通之处。英国学者对发布在Instagram上的新闻短视频进行了研究,发现那些点击率高的视频,常常具备以下四个要点:1、主旨清晰明了,切中提要。2、令人感到惊艳的视觉镜头。 3、完整简洁的字幕提示。4、视频外恰当的文字说明,引发受众深度阅读。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一条优秀的新闻短视频,要兼顾这四个要点,常常是只要具备其一就能引人入胜。
  “我们网站、电视以及电台报道的新闻,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似乎越来越缺乏吸引力,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捕捉他们的注意力,带动年轻一代对于传统媒体新闻的深度探索。这一点BBC短视频做到了。”这是BBC新闻社会媒体部主编Mark Frankel在接受采访时谈到的。经过近五年时间的探索,BBC短视频已然成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合作的一个“风向标”,传统媒体如何基于自身的内容制作优势,借助外部社交媒体进行全新的内容适配,BBC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在笔者看来,国内电视媒体如果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短视频领域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一定程度上,会为电视媒体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