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触摸真实 让新闻充满“人味”

沈育霞

  曾经多少次在急难的采访面前焦头烂额,曾经多少次在干涩的文字面前垂头丧气,曾经多少次在匆匆的脚步中怀疑新闻的本质。多年后,跑过田间地头,访过千人万面,理过千头万绪,我才逐渐触摸到新闻的核心——真。新闻的本质是真实,这是教科书第一页就传授的道理,但是不实践不足以真领会。千百次递出的话筒,让我领悟到,采访过程的真实、表达的真实、意义的真实,是让新闻报道直抵人心的“捷径”。于是,之后我做每篇报道的第一步,便是寻找真实的“人”。触摸真实,直面人心,让文字充满“人味”,这让每次采访有了意义,让举起的话筒有了温度。
  穿过光环 走进大人物的小世界
  在改革开放40年里,“打破大锅饭”、揭开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序幕的步鑫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在他去世的那一天,我领受了任务前去采访。新闻的敏感告诉我,这是个值得报道的好题材。但是很快,我的思路被禁锢了:这个曾经见著全国各大报端头版头条的风云人物,后来又被多面探讨的改革焦点,在多年后的今天又能做出怎样的新意。采访回来的三天时间里,我丝毫没有头绪。但是猛然间感觉到,我错了。我一直在想的路径是“新”,而不是“真”。一个人物,他为什么要时刻出新,难道不应该是自始至终的真实吗?尤其是在对一位已故的改革者来说,还原真实的他,才是对他的尊重;再现真实的时代,才是对改革的敬畏。
  那一晚,我失眠了。脑海中反复闪现的是追悼会那天,他的老领导、老同事,在他故去后依然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怀念、赞赏、惋惜。老人家倔强的笑容里,一定还藏着故事。于是,我开始了疯狂地深蹲采访,到海盐找每一个曾经与他亲密接触过的同事聊,到杭州找曾经采访过他的记者聊,找他的朋友聊,找他的家人聊。他敢闯敢试,打破“大锅饭”挑起大改革,“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他像脱了缰的野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改革劲头,但也有缺点”;坚强、固执,家里少有顾及……走进了大人物的小世界,我豁然开朗。而谈到政府对企业的过度干预,让他卸下了改革的荣耀,让此次采访达到了更深的意义,即当年的这位改革者和那个时代,对今天的启迪。
  直抵心灵的采访后,文章一气呵成,以真实为灵魂,不做雕饰。卸下光环、摘掉标签后的人物,鲜活而又丰满。此专题也获得了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电视专题类提名奖、浙江省广播电视新闻奖新闻专题类一等奖。
  蹲下身来 体会小人物的大情怀
  在嘉兴有这样一个网红,他的哨子吹得悦耳动听,指挥手势标准优雅,他是一名协警,人们亲切地叫他“哨子哥”。在盛夏的季节里,记者通过纪实的手法,记录下了这名协警的真实故事。在那个丁字路口,有步行的市民停下来欣赏他标准的手势,有司机停下车给他送上胖大海,还有热心人默默塞钱给他,他们都对“哨子哥”熟悉无比。深入到哨子哥的生活中,记者发现,他当过兵,标准的手势是每天下了班后对着镜子练出来的;优雅的口哨,是独自在房间里一遍遍吹出来的;路人给他塞钱,是因为得知他的儿子得了自闭症。而他,依然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孩子无比耐心,对生活充满热忱……这样的采访,正是记者俯下身来,真正进入主人公的生活才捕捉到的。
  看完整个片子,我热泪盈眶。一个普通岗位,一位平凡人物,也能让人肃然起敬,心起涟漪。这种对职业的热诚,对生活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底色,更是新闻人不可忽视的好题材。
  在己亥年第一天,也就是今年的大年初一,我所在的嘉广集团推出了两个小时的“新春大直播”。这一天,我们可以聚焦哪些人物?作为策划编导,我很自然地想到了环卫工人这一特殊的群体。然而之后的感动,让我没有想到。过年前一周,同是环卫工的夫妻俩搬进了政府造的新宿舍,开心无比。夫妻二人都是四川人,独在异乡为异客,这夫妻俩却深深爱上了“异乡”。丈夫是高中生,原本是老家的一名教师,因为怜香惜玉,留在了妻子身边,一同做了保洁员,从事保洁员十多年中只回家过过一个春节。采访中,这名丈夫口中说出的是这样的话:“我愿意与她同甘共苦”“愿用一身脏,换来万家洁”“虽然苦,虽然累,但是心中有美好”…… 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也有着浓浓的“家国情怀”。我想,媒体需要传播这样的“发光体”,来给予每一个前行路上的人们以力量。
  别错过“路人甲” 倾听旁观者的真感受
  前不久领受了一个任务,采访“乡村振兴”主题,我去到一个村里,眼前的美景让我为之惊叹。绿化做得像公园,所有线路全部“上改下”,房屋外立面设计一新,所有的报道素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人”。当地给我安排了采访对象,但是总觉得不理想。于是我和摄像开启了“闲逛”模式。只见乡间小道上,十几个阿姨把一个大伯围得里三圈外三圈,七嘴八舌说着什么。直觉让摄像立即开机。“你家住哪里?”“有多少间民宿?”“多少钱一间?”“今天有没有空房?”“这萝卜、野菜卖不卖?”……城里的游客慕名来乡间体验找“乡愁”,农民们坐拥美景发展“美丽经济”,这不就是乡村振兴的最好注解么。
  “闲逛”得来的好素材还不止这些。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三治融合”,发源于嘉兴桐乡。然而“德治、自治、法治”这三治怎么来表现?村书记给我们讲了很多事例,但都已经是过去时,镜头语言很难表现。直到在一次村里的民主协商大会后,一个村民主动拉我们去了他的家。他家的房子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造的,房屋破旧,但是房子旁边,就是村里新开发的景区。现在准备响应村里号召搬进集聚区。为什么对村里这么信任?他说,“几年前,村里开了一次‘千人大会’,决定搞旅游开发,那个时候起,我们就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一根绳上的蚂蚱”,不论这表述妥不妥帖,但是至少让我立马领会了“自治”的内涵。得来全不费工夫。有时候,旁观者是真实的见证者,是最具说服力的角色。
  这几次采访,给了我这个新闻人更深的体会。任何主题报道都切忌先入为主。一件事情做得对不对,一项政策好不好,听听老百姓的真实声音就知道。采访中,少些刻意的安排,把话筒多伸向“路人甲”“路人乙”。采访中每一次的“浪费时间”,都不会没有收获。
  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央新闻单位调研时曾勉励新闻工作者,要“扑下身子、沉下心来,扎根基层”,“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走基层、说实话、听真心,这本是新闻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但在越来越快速的媒体从业节奏中,我们常常忘了本源。不忘初心,记得来时的路,一步一个脚印,记录时代的脉动,传递冷暖情怀,才对得起“记者”这个称谓。

(作者单位:嘉兴市广播电视集团全媒体中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