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播做好对渔民节目的实践与思考

李飞荷

  对渔民节目具有较强的对象性,渔民对节目的诉求是对渔民节目首先必须直面的问题。在舟山,二次变频收音机是渔民必备的生活用品,上个世纪对广播渔民处于被动选择和接受地位,那时的广播更多体现的是其伴随性,广播和渔民受众的黏连性较弱。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兴起,渔民对媒体的诉求变得直白和实际。渔民希望媒体能更多地关注他们情感和利益,并能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牵线搭桥、出谋划策。
  一、渔民受众对广播节目的要求日益提高
  渔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从事的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千里之外的家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所以亲人一言一句的问候、家乡一点一滴的琐事信息,都会成为渔民刻骨铭心的声音。渔民对广播节目的最大希望也就是每天能听到家乡的新闻,所以广播的对渔节目首先要满足渔民兄弟对家的渴望,多把节目视线放在渔民的亲情传递、家乡琐事传达上。
  据《舟山渔农村受众广电媒介接触行为调查与分析》统计,在舟山渔农村广播的收听率仅为4.9%,但在海上,渔民广播的收听率大致为10%至30%,收听人群以青壮年渔民为主,这一数字的提高得益于互联网在出海渔民中的逐渐普及。由于生活、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多年以来“出海即失联”使渔民失去了存在感。互联网特别是船载卫星通讯设备的出现,使广播又一次融入了渔民的生活。在渔区渔民通过互联网对广播节目提出自己的诉求,广播通过互联网实现和渔民的沟通,满足渔民希望利用广播得到服务的愿望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二、智慧广播让渔民听什么?
  长期以来,广播电台忽略了业余生活单调的渔农民,终日漂在海上的渔民更成了媒体的边缘人。互联网再次把渔民网入了广播的受众圈,这就要求广播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广播人要摒弃城市思维,在节目设置和节目内容选择上,从专业化的角度出发为渔民打造信息传播平台和服务交流平台。
   1.发挥广播在渔民中的威望,做好政策宣传报道
   广播作为主流媒体,在渔民中具有极高的公信力,一直是渔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渔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有别于农民,渔民终日漂在海上,可以说居无定所,极难管理。各种政策法规无法送达,更无法解读。这时广播应该发挥其强大的宣传功能,把权威渔业专家、政策研究人员邀请进直播室,通过微信互动平台等社交媒体和渔民一起探讨问题,为渔民答疑解惑。
  2017年,东海全面休渔较往年提前了一个月。这是自1995年东海实行伏季休渔制度以来,国家出台的最严的伏休政策。不但部分渔民有意见和情绪,个别市民也认为菜篮子受到了影响。渔民的猜疑和情绪需要通过广播来解释和缓和。普陀广播电台开设了一档特别节目,邀请浙江海洋研究所专家和渔政人员走进直播间,通过FM933微信公众号和渔民交流他们关心和担忧的问题。原本一个小时的直播节目延长至两小时。节目结束后,很多渔民还在公众号上留言,为电台搭建的交流平台点赞。
  为渔民牵线搭桥,传递生产信息也是广播应该承担的职责。海洋上的渔民以船为家,即使在同一海域作业的渔船也极少互通渔况信息,这时广播可以通过渔民通讯员搜集渔况信息,并定时向各作业渔船通报。2017年2月19日下午,两条舟山籍渔船在1891海区第五小区海域附近发现小黄鱼旺发,两小时内就捕获9000公斤小黄鱼。在得知这一报料后,普陀广播电台第一时间播报了这一信息,使随后赶赴这一海区的渔船也大获丰收。所以这种被渔民称为“及时闲话”的播报,不但能促进生产,更能大大赢得渔民受众,增强渔民和广播的粘连度。
  2.打好“亲情牌”,用身边事吸引渔民受众
  随着渔民作业方式的改变,渔民离家的日子越来越长,有的远洋渔民一次出海时间长达2年左右。终日面对大海的渔民此时最牵挂的是家人,是自己家乡发生的新闻。广播此时应该充当起“及时雨” 的角色,不厌其烦为渔民送上家乡变化的点点滴滴,甚至利用广播即时交流的优势,把节目办到渔业乡镇,让渔民和家人进行互动。这种广播贴近生活、贴近生产的传播方式是其他媒体无法取代的。
  收听环境和受众人群的单一性也是决定广播对渔节目打好“亲情牌”的决定因素之一。相对而言即使是当代渔民也存在着文化水平较低,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不足等问题,广播在和渔民的交流中绝不能有居高临下的态度,必须把握好情感分寸,用通俗内容和真诚的语言走进渔民的内心世界,让渔民真切感受到广播是渔民 “自家人”,是可以倾诉的贴心人。
  3.开设“渔民课堂”,为渔民解决实际困难
  在渔区,广播一直有为渔民“传经送宝”的传统。上世纪,渔民的作业区基本是在近海,一般出海时间在10天左右。广播对渔节目在设置上以气象、机械知识、文艺为主。现在渔民一次出海时间短的几个月,长的两年左右,渔民终日面对的是茫茫大海,孤独成了渔民最大的敌人,渔民对广播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渔民课堂”也不失为对渔节目的一个好平台。
  借助互联网,广播的交流、互动功能日臻完善。虽然远隔重洋却如同促膝交谈的互动模式“渔民课堂”逐渐受到渔民欢迎。一般来说,由于生产、生活环境空间窄小,作业时间不固定,吸烟饮酒等习惯,大多数渔民都有精神疲惫、焦虑等症状。渔民们常说:熬得过在风口浪尖上持续工作20几个小时,熬不过在海洋上对亲人、家乡的思念。渔民迫切希望有一个能够释放郁闷心情,缓解心理压力的地方,而广播心理健康类节目就为这些人群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沟通、释放压力平台。所以在“渔民课堂”中有针对性地为渔民解答疑问,舒缓其心理压力,找准渔民心理障碍的预防和干预方法,是“渔民课堂”的职责所在。主持人的业务素质是广播类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心理类节目中,主持人充当的是医生角色,求助者愿意和主持人交流、说心里话是基于对主持人人品和业务素质的信任。所以在节目中,主持人要把控自己的情绪,在互动中掌握话语主动权,做受众信得过的朋友。
  “渔民课堂”另一块针对性较强的内容是为渔民传送医疗知识。节目既要有权威性又要有专业性。普陀人民广播电台的 “空中诊所”节目经过几次整合,最后把节目定位在“渔民急救知识讲座”上,节目一开播就受到渔区百姓特别是渔民的肯定。节目聘请的医疗团队,创新的形式,趣味性极强的授课方式,最大可能满足文化水准不高的渔民受众。
  为渔民制定订单式的课程,聘请技校老师为年轻船员开设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这一块节目内容近年来广受船员的好评。现在渔民很少终身从事渔业生产,转产转业是渔民的不二选择,所以很多年轻渔民都想利用在船上的闲暇时间学习诸如烹饪、导游、汽车维修等专业知识,为自己第二职业选择做准备。
  从2015年开始,普陀人民广播电台对渔节目推出一个月一期的《我要学技术》栏目,邀请技校老师为渔民授课。2015年和2016年开设的是烹饪课,2017年开设的是导游课。据2018年初对渔业重镇、“鱿鱼之乡”虾峙镇的问卷调查,《我要学技术》收听率占出海渔民总人数的20%左右,近百人通过这一节目的授课明确了第二次就业方向。《我要学技术》课程的设置迎合了渔民的需求,为渔民的转产转业,选择第二职业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三、深化服务意识,拓展交流空间
  对渔广播中“服务”是一个永恒得主题,“得到服务”也是渔民成为广播忠实受众的主要原因。对渔节目中,要把渔民所需、所求放在第一位。节目的贴近性和实用性,体现在节目中就是“好听”、“好用”。随着互联网对渔民生产、生活的渗透,对渔节目还要“好玩”。渔民得到了实惠,广播传播平台得以延伸,双方都得到了“利益”。
  作为全国主要渔区的舟山,通过广播服务渔民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但是新世纪以来媒体环境的大变革迫使广播人要有不同于以往的认识:现在的渔民不同于以前的渔民;现在的传播方式不同于以前的传播方式;现在的广播产品也必须不同于以前的广播产品。广播人在肩负社会责任感、传播正能量的同时,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在对渔民服务上,做到导向正确、定位准确、服务精准,让广播的对渔节目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舟山市普陀区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