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快闪报道的传播特色

姚会峰

  快闪,作为后现代社会的新生事物,自2003年在美国出现以来,迅速传遍世界各地,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快闪有哪些特点?具有怎样的传播特性?如何发挥其影响力?本文结合央视《新春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快闪系列报道,从新闻采制、传播机制、文化特质三个维度,分析其传播特色。
  一、八场快闪表演:掀起爱国热潮
  2019年己亥春节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策划制作了《新春唱响“我和我的祖国”》系列快闪活动。在北京、广东、海南、福建、四川、湖北、湖南等地,选择人流密集、有标志性的地点,组织相关人士现场演唱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激发各地群众爱国热忱,为春节佳节增添喜庆气氛。该系列快闪活动制作成新闻报道2月3日至10日(腊月廿九至正月初六)在央视《新闻联播》中连续八天播出后,在全国引发轰动效应。这组快闪不仅给春节期间增添了“举国同欢庆,共祝祖国好”的浓浓气氛,也激发了各地群众的家国情怀,燃起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从新闻角度看,快闪具有以下特点:
  1、快:快闪是一场小型演出,最大特点是“快”,演出启动快、表演时间短、结束后演出人员迅速撤离。作为快闪活动的具体呈现,《新春唱响“我和我的祖国”》新闻报道完整展现了快闪表演的全过程:每场快闪演出前,先是对现场生活状态的展现:或是川流的人群、繁华的城市,或是热闹的车站、美丽的风景;随后用特写镜头突出快闪演员进场:或是背着大提琴、或是弹起钢琴,预示着快闪准备嵌入这个环境;然后是人们观望的神情、追随的步伐,这些构成快闪的序曲,紧扣了快闪无预告进入的突然性。这是第一段落。第二段落为正式开始阶段,表演者正式出场“亮嗓”,人群开始围拢,相关角色加盟演出。周边群众跟着挥舞小国旗,同声合唱。中间穿插游人、警察等更多群体陆续加入,或不由自主合唱,或随节奏起舞,突出快闪的互动性,这是其高潮部分。第三段落为随机海采,通过对快闪演员和街头群众进行随机采访,表达其心声,强化快闪的主题。从表1可以看到,快闪表演一般持续时间比较短,只有几分钟,短小精悍。
  值得一提的是,该系列快闪报道制作规范精致。不论是前期拍摄时动用航拍设备、综艺团队加盟策划,还是后期音乐调校、画面剪辑取舍、报道节奏把握,都达到较高水准,给观众以审美的艺术享受。
  2、融:区别与常规演出,快闪表演更强调与现场观众的互动与融合。《新春唱响“我和我的祖国”》系列快闪活动,选取将抒情和激情相结合的《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曲,通过台湾音乐人陈彼得、《洪湖赤卫队》第四代韩英扮演者马娅琴、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元元、中国女子羽毛球队运动员田卿等公众人物的倾情演绎,有效调动和激发了现场人群依恋祖国、歌颂歌颂祖国的热情,从而自发融入到快闪表演中。成都宽窄巷环卫工朱光文当时忘情地拿着扫把舞蹈,回想当时的场景,他的感觉是,“我当时也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动作了,我只是随着音乐跳起来,现场人山人海,大家都在唱,场面很震撼,我印象太深刻了,感受到祖国的变化太大了,祖国越来越好了,心情特别激动。”
  为了最大限度提升融合效果,快闪表演一般选择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吸引更多人关注;选取动作简单的舞蹈或者耳熟能详的歌曲,降低参与表演的“门槛”吸引更多人群参与,让表演者和观众产生更大范围的互动。《新春唱响“我和我的祖国”》系列快闪活动,在地点、曲目仔细甄选的基础上,又加上典型性人物(演员)的真诚演唱,从而感染和带动了现场众多的市民和游客。八场快闪表演时常可以看到人头攒动、人流如潮的场景,特别是长沙橘子洲的表演海陆空全方位展示,场景恢宏,参与互动人数最多。
  3、深:同一首歌,同样的主题,八场快闪虽然报道侧重点不同,但是都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热爱祖国。腊月廿九北京首都机场的场景式海采,突出表现了歌颂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伟大的成就;年三十深圳北高铁站的快闪,突出旅客回家团圆的喜悦;海南三沙永兴岛的快闪突出三沙市驻守战士的坚守,更有主权宣誓的深远意义;厦门市鼓浪屿的快闪有期盼祖国统一的寓意;而广东韶关乳源的快闪则有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含义……每次快闪表演结束后,对现场人群的采访也紧扣爱国这个主题,通过普通人生动的表达,对快闪的主题进行“点睛”或“升华”。比如陈彼得在片尾中说了国人的心声:“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有一颗中国心,都必须要有一个家国情怀。”
  “深”还表现为传播效果深入人心。《新春唱响“我和我的祖国”》系列快闪报道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后,在春节期间形成了铺天盖地的刷屏效应。每期节目的网友评论中,许多人都表示看哭了,感动到了,非常想参与这样的快闪。该报道新媒体版本每期节目,在央视网都有四五亿的阅读量,网上相关信息数万条,转发过亿,有的还上了微博热搜,一度排在热门话题前十之内。据不完全统计,播出的八天时间里,《我和我的祖国》新春快闪特别节目在央视新闻微博、微信、客户端、移动网各平台,以及腾讯视频、今日头条、央视新闻移动网各矩阵号的阅读量超过1.5亿,在春节期间掀起了表白祖国,歌唱祖国的高潮。深圳快闪表演中领唱的清洁工惊艳全国观众,成都宽窄巷随歌声起舞的环卫工人成了网红……
  二、“闪”亮登场:突然性的惊艳感
  “快闪”英文为“Flash Mob”或“Flashmob”,是指“一定规模的参与者,通过互联网或移动电话等通讯方式,约定在指定时间和地点,以预先排练的声音和动作,进行短时间、舞台化的表演。” 表达形式的瞬间性、参与方式的自发性、表演空间的公共性构成快闪的基本特征。
从传播角度看,快闪呈现以下特点:
  1、起止的突然性:快闪的精髓在于创造突然性,给人意外的惊喜。与常规演出提前预告、造势,期望吸引更多人关注不同,快闪的节目往往突然出现在人们身边,在观众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瞬间进入大众视野,制造意外的惊喜,让人进入欣赏情景。《新春唱响“我和我的祖国”》系列快闪活动中,演出场地选择在厦门市鼓浪屿、北京市首都国际机场、深圳市高铁站等人员嘈杂的场所。处在这些环境中的人们,或是欣赏风景、或是逛店购物、或是等候航班车次,本来他们处于无意识、无期望的放松状态。这时快闪演员或是吹起小号、或是弹起吉它,不显山不露水地开始表演,让观众从毫无期待中进入了欣赏状态,享受到了突然性带来的审美体验。
  这种突然性,还体现在快闪表演方式的“奇观化”。除了声音、动作与日常生活状态不同外,快闪表演的服装、道具也呈现非常态化,或者称之为新颖性。武汉黄鹤楼前快闪的编钟开场、深圳高铁站快闪的机器人领唱,都是这种奇观化的体现。快闪突然性的表演,带动了周边人群统一、有序地参与,打破了原先零散个体平静的公共空间,形成一种瞬时的舞台效果。
  2、过程的互动性:如果说突然的出现让人瞠目,极强的互动性则让快闪走进人们内心。没有舞台区和观众区的划分,演员可以走进人群中间,和小朋友握手,和观众共用一个麦克风,演员和观众零距离接触。观众可以跟随节奏歌唱跳舞,张扬自我,抒发感情,观众成为演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快闪是一场“群体秀”,是一场群众性集体演出,而不是表演者自言自语、自说自话。快闪表演整个过程中观众与演员同声相应,观众与审美对象同频共振,观众忘记自己是看客,转变为一个审美主体。在《新春唱响“我和我的祖国”》系列快闪活动现场,高铁乘务人员优美的嗓音,成都环卫工朱光文翩翩的舞姿,都是快闪现场一抹亮丽的颜色。此外,人群中或老或少、或游客或市民、或警察或学生,他们挥舞小红旗,同唱一首歌,共同抒发爱国的热情,将快闪表演不断推向高潮。
  要吸引观众参与互动,靠的是表演内容的精益求精。应该承认,快闪诞生之初大多是些无厘头的搞笑、甚至胡闹,其目的主要是吸引公众注意力,缺乏艺术性。经过近几十年不断发展,现在街头快闪表演正在走向成熟。此次央视《新春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无论是选择歌曲的琅琅上口,表演人员的严格筛选,演出场地的百里挑一,使这组快闪表演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因而引发现场众多的群众参与互动。这种互动经过新媒体传播扩散,在互联网上被网友竞相转发评论,互动的广度深度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扩散。
  3、场地的公共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快闪把公共生活空间当作舞台。这一特点可以理解为,快闪表演更强调对普通人正常生活空间的介入,希望从根本上引发公众心理由日常审美向艺术审美转变。和普通剧场表演有固定场地,有一定仪式感不同,快闪将表演场地放在人们生活的日常空间,通过对生活空间的瞬间嵌入,打破日常生活的平凡单调,实现生活空间的艺术化,使传播效果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新春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选择长沙橘子洲头、韶关市乳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年集、武汉黄鹤楼这些传统旅游景点、购物场所进行演出,组织举重冠军龙清泉、科学家合唱团、央视主播等演唱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让现场人群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中,感悟到生活的美好、祖国的富强,从而实现了艺术化生活空间的效果。
  日常生活空间转变为表演艺术空间后,各种互动、各种表演相互交融、相互激荡,造就了快闪独特的艺术张力。这种艺术张力,主要表现为快闪将公共生活空间里原本的“普通观众”纳入艺术表演。每个现场观众都可以凭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来演绎、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创造了一种直接交流的艺术形式,在这一刻艺术家与大众的界限模糊了。
  三、后现代视角:快闪走进你心里
  进入后现代社会,碎片化、多元化、个性化成为时代的特征。在文化领域表现为艺术走下神坛、走出展馆、趋于大众化。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被打破,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艺术与非艺术不断融合,艺术的精英立场空前弱化。与此同时,音乐、绘画、雕塑、新媒体等相互融合、优势互补,产生出各种复合艺术形式,快闪就是其中之一。
  从后现代的文化视角审视,快闪具有以下特点:
  1、碎片化:随着高科技的应用,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存环境变成了“废除时间与空间”的“地球村”,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生活观念等正在发生颠覆性的改变。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碎片化”。特别是在信息传播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碎片化成为社会传播语境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人们每天通过微信、微博、博客、搜索引擎、新闻网站、即时通信工具等方式获取需要的信息,冗长、艰深的内容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短平快的“快餐式”内容成了大众的首选。“快闪”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正是在这一形势下应运而生。短的十几秒,长的几分钟,快闪表演满足了人们碎片化的消费习惯。
  快闪组织者是一个有着共同目标和兴趣群体,他们原来并没有紧密的关系,通过现代通讯手段暂集合起来,共同完成某个主题的快闪活动,然后再迅速解散。组织者利用自己碎片化的时间,快闪参与者或观看者也利用在机场车站等候的时间、在景区旅游拍照的时间、在年货市场采购的时间,欣赏参与各类快闪表演,获得短暂的精神愉悦和放松。
  2、参与性:进入21世纪,物联网、5G等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削弱传播对时空的依赖性,艺术的便捷性、即刻性和时效性更进一步增强,传播机制发生质的变化。更宽松的审查、更多的受众、更直接的反馈交流,让传播和反馈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形成了集体大众创作和反馈式创作的艺术形式。快闪集中体现了这一变化趋势:人人参与创造,人人反馈传播,艺术以前所未有的亲民姿态和大众化姿态,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此外,作为一种草根艺术,快闪由大众文化的底部生发出来,提倡大众的参与性与游戏感。在商业文化、消费社会的巨大浪潮中,快闪被视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实验、生命体验,突出自我表达的意愿和勇气,显示个体对社会的归属感和存在感。在各类快闪表演现场,不时可以看到各行各业普通人的身影,他们以忘情的投入、激情的表演,充分表达了每一个社会个体的这种主观渴求。
  3、个性化:后现代是一个“人人”的时代,是一个追求“个性”,以“个人为中心”的时代。快闪正是一种个人释放情感、展现自我的方式。参与者借助这种片段化、大众化的临时表演,通过看不见但存在的“舞台”来表现自己,求得认同和社会关注。从更深层次来看,快闪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将普通人推向文化娱乐的前沿,赋予其主体解放和自我认同。这也是近年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火爆的根本原因。
   从更高层面来看,快闪也是人类渴求回到本真状态的产物。毋庸讳言,现代社会人们日益被物化或者符号化,逐渐失去传统社会的“人情味”,变成互不相干的“陌生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是作为艺术欣赏者存在,更多地受日常生活逻辑所左右。人们习惯用实用或经验的观点来待人看物,人们的意识被庸常观念填满。而快闪活动则是对这一切现象的纠正,它以行动或表演为纽带,嵌入不同社会群体和心理,化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拓展人的内心世界。应该看到,快闪艺术嵌入生活公共空间,并非改变人们的生活,它只是对人们某种思想或情绪的唤醒或强化,唤起人性中真善美的回归。

(作者单位:浙江卫视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