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视摄像的能动性

陈 锋

  一期完整的电视节目制作,从洽谈接触、方案策划、前期落实准备工作,到现场录制、后期剪辑包装,涉及到的人员方方面面、数量众多。但其中需要完全吃透导演意图,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获取节目所需画面声音的,只有电视摄像这一工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视摄像的工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期电视节目的优秀、平庸,还是失败。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结论?——这样的结论来自电视摄像在电视节目制作的三个阶段发挥的作用。
  一、前期策划阶段中电视摄像的介入
  
在前期的节目策划阶段中,一期节目的框架构建首先形成于文字上,编导根据制片人的要求,结合节目本身的特点,撰写出节目初稿供导演参考。在稿件的撰写中,编导受时间、地点、个人精力限制,完成的初稿中往往会存在不少看似美好的情节设计与画面描写,这部分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却是处于难以实现的尴尬境地。
  初稿交到导演手中时,导演需要考虑的大多是该内容能否在满足制片人的需求后,兼顾电视节目的审美,保证收视率的维持或增长,对于画面拍摄难度可能会出现预估不足的情况。
  电视摄像在这个阶段中介入,参与到导演对初稿的审核工作中,可以起到有效的互补作用。工种的特性决定了电视摄像在看稿件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如何把文字转变成画面这个实际操作层面上,从而在审阅完稿件后,在大脑里构建出一期节目的大体画面构成,并根据可调用的设备与电视摄像自身业务能力的结合程度,对文字没有描述到的内容进行脑补,在与导演沟通时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摄像会跟随导演一起实地勘察录制场地,尤其是外景拍摄场地。对照着策划方案中的构思,一一落实到现场。摄像在此时应当根据设计的脚本,把涉及到的场地、户外大型道具等物品尽可能都试走、试用一遍,并观察记录好适合的拍摄角度。完成以上工作后,与导演进一步交流,对策划方案进行更贴合实际的修改。
  二、现场拍摄阶段中电视摄像的执行
  
节目录制通常分为两种——可以随时喊停进行即时复录的,不可以喊停进行即时复录的。前者一般指的是常规性节目录制,节目形式偏向于静态,涉及嘉宾等人员较少,即时喊停进行调整,基本不会造成负面影响。后者通常指的是非常规性节目录制,如大型晚会、大型活动等。该类活动涉及演员数量众多,参与观众人数众多,现场环境复杂多变,意外情况随时可能发生,现场调度容易反应不及。
  在这两种节目录制中,接入导播台的摄像根据前期确定的策划方案,有意识地预判并主动捕捉导播所需的画面,再根据导播发出的指令进行调整,使录制工作有条不紊地执行到位。未接入导播台的摄像,根据事先分配好的任务,携带独立摄像机,以摄录计划内的画面为主,兼顾随机捕捉计划外的良好画面。
  在第二类节目录制中,当意外情况出现时,摄像可能与导播会同时发现,但临机处断的速度一定是摄像快。在可以规避的范围里,摄像主动寻找合理镜头,反向提醒导播进行画面切换,能够有效保证播出质量不受影响。笔者曾经在录制一场大型文艺晚会时担任游机职责,活动在上场门附近。某歌唱节目音乐铺垫已起,却发现歌手站在幕布边沿正在让助手紧张地处理勾住的裙摆,此时通过反馈按钮可以发现导播的镜头正切在全景机位,如无提醒,音乐铺垫结束,下一个镜头一定会切到已经在近景镜头预备的机位。此时笔者一边提醒导播歌手发生了意外,一边把自身机位的镜头对准舞台上方正在做出各种光线造型的电脑灯,导播随即把镜头切换过来,再指挥其他机位改变方案,寻找过场空镜画面。歌手的第一句歌词是直接在幕布后面开唱,然后缓步出场的,由于摄像的及时提醒和主动提供应急画面,在电视播出画面中看起来,整个节目是顺利进行的。
  三、后期剪辑阶段电视摄像的参与
  
现场录制工作结束后,文字、画面、声音等素材都汇总到后期剪辑工作站,打一个比方来说,就像做一辆汽车,所有的配件都已经到齐,现在要开始总装了。乍一看,在这个阶段,应该是没有摄像什么事的,所有的工作应该都是制作人员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摄像的介入反而会产生良好的加速作用。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制作人员受工作限制,往往没有全程参与全程,对素材的把控缺乏全面性,实际剪辑过程中,容易出现素材断层的尴尬局面。譬如通过其他渠道收集来的独立视频素材,通过独立摄像机拍摄采集的个体视频素材等,这些素材会存放在一个个文件夹里,自成一体,没有全程参与的制作人员,会对这些素材的使用途径产生疑惑,使剪辑进程延缓,或陷入停滞。笔者在实际工作中,也时常遇到制作人员打电话询问某某镜头是做什么用途的,应该插入在什么区域里,有的时候,制作人员还会因为寻找不到某某画面,要求导演、摄像到场协助。这样的来回通讯,占用的是双方的精力与时间,并且由于剪辑是一个线性的工作过程,后续会遇到的问题,并不能一次性解决,经常是发现一个、解决一个,而在这个过程中,导演、摄像、剪辑都会因为层出不穷的问题不得不反复交流,产生各种情绪,这对于团队并不是好事。
  大部分摄像都是从前期筹备开始就与导演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交流,并且参与了全程摄录画面的工作,因此,对于画面素材的了解程度,是不低于导演的。在后期剪辑工作开始的初期,摄像完全可以直接介入,把画面素材和相关的声音素材或口述、或制表,同后期制作人员进行充分的交流,尽量做到一次性讲解清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摄像尽可能地陪伴后期制作人员,在这个二次创作的过程中帮助剪辑师顺利完成工作。好的导演未必是一个好的摄像,好的摄像往往是一个不错的导演,这既是工种特点所决定的,也是一个好的摄像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产生的良好作用所产生的。
  怎样用好电视摄像的工作能力?关键在于如何发挥电视摄像的能动性。每一个经过培训的合格电视摄像,都具备基本的技术能力,但其中一部分电视摄像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不推不动,编导要什么镜头,他拍什么镜头,编导不说的,基本不拍,这样的电视摄像,没有能动性可言,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拍摄。
  一个可以发挥能动性的电视摄像,在一场晚会、一场活动、一期节目中能够起到良好的润滑作用。摄像能动性的发挥,源自日常的学习和思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汇小流无以成江海,一个好的摄像,在平日通常会从两个方面去提高自己。
  一、理论学习与拉片分析相结合
  
学习离不开理论知识,摄像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大体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推拉摇移升降跟之类的基础知识,摄像需要清楚各种拍摄技法的使用范围,以及该技法常规情况下与手动光圈、手动变焦的组合能够适用的镜头情绪语言。这部分的知识运用范围几乎包括绝大多数的摄像内容,是需要熟练把控的。
  第二部分的学习通常称为拉片。拉片范围包括电影,以及各种电视上会出现的节目形式,其中各类综艺节目是值得多多关注的。在观看的各种视频中,带着问题去分析,比如“这里是用到了哪些拍摄技法”“在这里使用这样的拍摄技法需要注意什么”“有没有可以替换的拍摄技法可以使用在这样的环境拍摄中”等等。对于学习用的视频,一个视频往往需要反复观看数遍,带着不同的问题去分析,做到每一次拉片都能有不同的收获。
  二、空想与带机试图相结合
  
所谓空想,就是无器材想象。摄像在非工作时间时,手边一般不会随身携带摄像器材,作为对个人专业能力的磨炼,每到一个不同的环境时,可以通过肉眼的观察,在脑海里凭空想象出各种画面的构成。这样空想出来的画面可以具备连贯性,也可以都是零散的碎片画面。摄像通过长时间有意识的空想训练,可以对瞬间构图能力做到有效的速度提升,对反应能力的提高也能起到良好的正面作用。
  带机试图,顾名思义,就是拿着器材试验,这种情况多数时候出现在场地的踩点过程中,也会在正式拍摄活动前的准备时间里出现。此时摄像师的带机试图,一方面是为了检查手中的设备是否处在一个正常工作状态,另一方面则是验证自己的构图与技法运动轨迹是否能够满足拍摄需要。在试图过程中,摄像会用手中的设备,在几个主要的行进轨迹上进行无录制行走,模拟稍后的正式拍摄,寻找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果发现了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也给准备替代方案留出了足够的时间。
  摄像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工种,既要体现编导的意图,又要满足观众的欲望,这对摄像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前的社会瞬息万变,拍摄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之中,摄像需要保持给自己充电,更新完善脑中储备的知识,锻炼保持身体良好的体能,才能在不同环境的拍摄中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作者单位:慈溪市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