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融媒体变革下出镜记者的角色转换

林 静

  一、出镜记者角色转换的原生性动力从哪里来?
  “角色转换”理论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提出来的。 角色转换的含义是指,个人跳出自我的框架,从别人的角度对自己进行审视。
   根据“角色转化”理论可以这样理解,人们经常“扮演”着多种“角色”,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角色调整,以适应不同情景的需求,如何认识和驾驭错综复杂的角色,这是对自我角色力的挑战。
  对于融媒体变革下的出镜记者来说,主流声音的表达、传播情境的更替、现场环境的变化、获取信息的多寡、媒体报道多元指令等,都要求出镜记者必须“扮演”好多个角色,及时、准确地进行切换, 这比在幕后的记者编辑更加难,需要做的工作更多。
  融,首先融得要快。在以往信息传递较慢的时候,出镜记者出去采访往往采用出镜拍摄完成,作为片子内容的一部分,只是一种烘托现场感的手段,回来剪辑播出。后来卫星直播大行其道,出镜记者也只是作为现场报道连线,由于直播时段较为固定,存在你播我听的单向传播。而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高速传播,传统出镜的采访与成片速度日显滞后,形态也较为单一,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出镜记者必须学会快速转换被动角色,满足受众对信息量的渴求。
  以2019年3月,浙江经视“五朵金花”、“舒一条”参加全国两会报道为例,仅一个星期,报道组密集采访了近30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制作了“两会浙商好声音”静态和动态海报、“舒一条”H5评论推送、“五朵金花跑两会”系列报道、风云评论—北京时间、“全国两会”深呼吸微视频等100多篇报道,覆盖手机端、PC端、电视端,多屏称霸,全面开花。从反馈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在人员有限、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为什么能生产出这么多优质报道,其中,出镜记者角色转换的原生性动力成了最为关键的因素。原生性动力使得角色转换的频率加快,内容生产效率增加。融媒体时代里的“快”,就是要抢占黄金发布时间,抢占观点阵地,抢占传播制高点。“五朵金花”是浙江经视这几年重点打造的90后新闻出镜报道团体,在日常的报道上,这一帮年轻群体以快争先、以优制胜,哪里有新闻现场,哪里就是“五朵金花”的身影,练就了一身“快”功夫。在全国两会报道中,由金花们担纲出镜记者,她们的角色转换之快成为一个亮点,对每位代表委员采访前精心设计出镜词和提问的问题,采访结束半小时内微信海报就上线了,形态各异、精彩纷呈。出镜融合报道使得报道的“时度效”得到有效提升,特别是朋友圈动态海报,代表委员经典的句子被反复呈现开来,并且利用新媒体互动性强的特点,使更多的受众能够转发参与评论,比电视端的播出效果更强,影响更深。
  所以对于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来说,在融媒体的环境下,除了要具备镜头感、良好的形象和流利的口才外,还要对新闻事实价值快速的判断力和洞察力,要把新闻背景和现场信息迅速融合并对事实加以判断,不能有迟疑,不能有分心,切忌手脚忙乱,时间越紧迫越要沉得住气,这样越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精彩的内容呈现出来。
  二、要完成从出镜记者到职业传播者的角色转换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普通受众都能成为传播者,这也就使得信息在丰富的同时也变得真假难辨,这时候,传统媒体的优势便体现了出来,受众更愿意相信职业记者报道的专业的新闻消息。电视新闻记者的报道被广大受众信任,主要受益于传统媒体的权威性、报道的专业性以及严格的审核把关制度。
  如何利用好这样的优势,提升出镜记者的专业素养很重要,出镜报道是一项看似风光但又很复杂的报道工作,需要出镜记者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在融媒体环境下,出镜记者要做到“三感”:现场感、评说感、对象感,出镜记者不仅是现场描述现场就可以,还要有评论互动,善意、理性、建设性的评论体现出镜记者职业素养,但需要注意的是,出镜记者现场报道需要杜绝口号式、说教式的评论。多年来,浙江经视一直致力于生产思想,以做大做强评论节目作为频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全国两会报道中,利用《新闻深呼吸》主持人舒中胜的品牌效应创立了新媒体产品——“舒一条”。“舒一条”旨在利用评论的优势,打造差异化的产品。由于出镜记者的职业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多数情况都需要其同时扮演专业传播者的角色,他们必须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完整地、完美地将新闻内容展现出来。所以出镜记者应尽量整合信息,并对无效信息进行缩减,利用一定的技巧将亮点提炼出来。比如说,政府工作报告宣布提高个税起征点之后,“舒一条”关注的是提高到多少是合适的?在论及降低国有景区门票价格时,“舒一条”提醒防止一些景区借机私有化以规避政策要求,同时也建议全国向杭州学习,因为西湖不收门票。“舒一条”主持人舒中胜是浙江人,但在北京北海公园录制时很受欢迎,前后录了10分钟左右,围观的人群越来越多。看到有一对夫妻一直在点头在议论,他们的评价是,听着顺耳。短时间里一个说着“浙普话”的评论员变成顺耳的“胡同大叔”。
  这个现象给了我们启示:在出镜过程中切勿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来,切忌说一些陈词滥调,不是面对所有的采访者都是同一个距离,面对所有的新闻现场都是一个腔调。作为一个优秀的出镜记者,要让自己具有一种“同理心”,尽可能理解他人的感受、思想和行动,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新闻事件,都会用这种“同理心”来感受、沟通、采访,会使新闻报道更加深刻和精彩。
  三、要完成从出镜记者到普通人的角色转换
  融媒体环境下,记者的职能有所“延展”,包括信息准确性判断、信息多样性处理等。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以最正确的展现形式给特定群体讲故事,仍是记者行业的一贯要求——换句话说,时代再变,不变的是讲好故事。按照现在的话来说,要讲好“融故事”。
  出镜记者讲好“融故事”,首先在镜头前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人,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虽然要把握好客观、理性、公正的主基调,但不是冷漠、淡漠,不是没有人情味,不是没有温度。优秀的出镜记者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情感表达“做活”报道的,我国当前也有很多优秀的出镜记者,他们报道的新闻不仅感人肺腑,同时也一直坚守着报道要有血有肉这一原则,这种观念也深受广大受众的认同。
  适合口语表达的有声语言是出镜记者追求的目标,尤其是融媒体时代,在自媒体的冲击下,观众的口味变得更加多元,出镜记者如果再用书面性的语言去讲,和观众的疏离感越来越大,所以出镜记者要用学会从主题表达转移到效能表达。提升效能首先要学会讲故事。那么出镜记者怎么学会把故事讲好,讲得大家都爱听,听得进去呢?出镜记者要学会边看边想边说。“边看”是有视觉的,“边想”是有思考的,“边说”是用口语说出来的。
  第一,要有对象感地说。我们应该想象摄像机那头就是你的好朋友、家人、“粉丝”,慢慢找到跟他们分享、不吐不快的感觉,把摄像机当作你的朋友,这是克服出镜口语表达中恐惧、拘束心理的先决条件。
  第二、要有逻辑地说。出镜记者语言口语化看似随意性较大,但要求逻辑严密,不能颠三倒四,要遵循“现场——最新——原因——办法”这样一个大致思路,让观众明白你的逻辑,跟着你深入新闻深处。
  第三、要带着现场画面说。如果现场画面的信息量大于记者本身所传递的内容,那么请把画面交给现场,不要顾此失彼,干扰精彩的现场,新闻现场画面是一个具有视觉和听觉多样性的东西,受众可以自己判断和想象,有画面、有现场就有真相。
   第四、要创新拍摄手法变换着说。“一镜到底”“移步换景”的拍摄手法,让主持人像变魔术一般在不同时空“穿越”,体现内容间的承接转化。然而,由于这种手法对技术设备和专业技能要求极高,需要学会和团队的紧密配合,这个对出镜记者团队的稳定性和专业性提出了要求。

(作者单位:浙江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