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如何发挥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

王晓军

  现场报道我国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提倡的,如今随着互联网功能的完善、4G技术的运用,现场报道这种新闻报道样式在电视这块沃土上已是繁花盛开,在当前的电视新闻中,最常见的形式有两种:一是纯现场报道,即记者在现场一气呵成报道完,不加播音员的任何解说;另一种是“解说词+现场采访”,这一种报道的比重占得比较大,用起来比较灵活。然而,正是由于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着误差,许多现场报道流于形式化。记者在现场播报新闻概况,交代完时间、地点和发生的事件,随后采访几个目击者和当事人,接下去稍作点评便了事,这显然是一种浅层次的不太负责任的现场报道。如何发挥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优势,本文将对此作一些探索。

  一、强烈的现场感是现场报道的显要优势。

  电视新闻的现场感是指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在新闻报道中的反映和体现,观众在收看新闻之时因此所产生的主观感受。记者若抓住活生生的具体的现场气氛,忠实地记录,让它逼真地再现,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就能较好地体现出来,而且自然要比文字描绘和语言叙述更加直观,给观众留下的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要忠实地记录新闻事件的真情实景,并不等于“有事必录”,需要从中进行比较和选择,去粗存精,使画面具有新闻性,能够表现主题。一条电视新闻一般几十秒至一二分钟时间,因而它不可能把新闻发生的全过程统统地记录下来,即使是十几分钟的专题报道,也无需反映全过程。这种选择,实际上是把新闻发生的过程加以浓缩,让观众从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到几小时甚至几天里发生的事件中最精彩的东西。

  1.要使电视现场报道具有强烈的现场感,记者必须抓到最有新闻价值的典型音响和画面。

  记者在新闻现场,面临纷繁复杂的现场情景,有时事态的发展、情况的变化是始料不及的,这就需要记者有“鹰”的眼睛、快速敏捷的反应、娴熟的采拍技巧,紧紧地抓住一晃而过的最具新闻价值的音响和典型画面,并记录下来。中央台新闻联播曾经播出的《温家宝赴铜川慰问 看望11.28矿难职工家属》报道,当温家宝在遇难的陈家山矿副总工程师牛铁奇家慰问时,紧握着他的母亲、妻子和孩子的手,亲切地安慰他们。听着家属对逝去亲人的怀念,温家宝流下了悲痛的泪水。“总理之哭”这一动情、集中而准确地表述主题的画面和典型的同期声,被这两位记者紧紧地抓住了,使报道很有真切感和现场感。

  2.摄取动感强烈的镜头。

  动感强的镜头是镜头语言的动词,它比文字中的动词更能使新闻具有现场感。各种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一般来说,事物运动由渐变到突变,由量变到质变,其形态为静中有动,时静时动。现场拍摄中,自然要选择事物变化比较明显的状态。发生火灾和爆发洪水时,起始的火苗和水流,只使人感到紧张,而到火光冲天而起、水流翻滚咆哮而来时,人们就感到惊恐万分。

  3.强烈的现场感的产生,常常体现在记者现场描述和事态发展变化的同步上。

  当事态的发展达到高潮,或者说出现了新闻凝聚点的时候,记者的现场描述一定要紧密地配合,给以恰到好处的精彩描述,把报道推向高潮。例如在北京奥运会上,当中国的运动员在比赛的现场,尤其是进行决赛的时刻就有许多这样的报道,使人对现场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而事态的发展若能与观众收听收看同步,这就更是棋高一着了。很多电视台对重大题材很重视,出动直播车,新闻现场发生的事情同步展现在观众面前,可见现场报道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二、现场报道要注意凸现短而精的片断。

   一定要抓住一、二个短小精悍的片断集中写好,使其得到突出。要反映好一、两个短小精悍的片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细节的典型性。

   在现场报道中采访和拍摄是同步进行的,采访给摄像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抓拍现场中最富生活味的画面,增强报道的信息量,就要抓拍细节。电视新闻人物中的细节包括人物形象的细节和声音的细节。抓怕细节,就必须掌握长镜头的运用。因为长镜头能避免限定观众的知觉过程,注重通过事物的常态和完成的过程保持透明和真实,保证事件的事件进程受到尊重,景深镜头能够让观众看到现实时空的全貌和事物的实际联系。用长镜头来抓拍细节,就是用特写和近景来放大细节。情节是由各个细节构成的,人物典型细节要体现人物个性特点、神韵、行为举止和思想高度,注意这些细节对能否突出新闻主题起到作用。2014年10月2日桐庐电视台播出了一则新闻《一位老人十年的承诺》,报道中的老人叫何炳堂,十年来老人每年的重阳节都要给福利院的老人送棉被、棉衣。而且十年来几乎每年都会打电话要求记者去报道,一次两次后记者有些不耐烦,觉得老人爱出风头,对老人的要求也是能推则推,实在推脱不掉也就发一条简讯了事。2014老人再一次打电话给记者,记者断然拒绝了。但是老人说这是最后一次麻烦媒体了,并恳请记者一定帮他圆这个心愿。原来十年前记者第一次采访老人时,面对镜头老人说“自己会一直做好事做到80岁”,记者也用了这句话作为报道的结尾。然而对于老人来说他觉得这是自己做出的承诺,因此每年他都会去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也希望记者能够报道,让大家都知道他没有食言。今年他80岁了也终于兑现了自己十年的承诺。在报道中记者抓住了老人的笑,十年前因为第一次做好事被报道略带兴奋的笑,十年后兑现诺言而发出如释重负的笑,两个笑相隔十年,却是一个普通人信守承诺的真实体现。

   2.情节化的画面和声音。

   要反映好一、二个新闻价值较高的片断,使报道精当而不拖沓。一方面要使细节具有典型性、有实质性的内容,这就要选取题材重大,受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现场报道。另一方面要选取场面比较集中,时空跨度较小,可以构成一定情节化的有连贯性的画面和音响,这便于受众理解也便于记者在现场采访、录制和解说。

  三、现场报道要注意描摹细腻感人的现场。

  电视现场报道是一种描述性很强的报道,对记者素质的要求比较高,要求记者具有临场应变的能力,现场采访的能力,娴熟地使用摄录设备的能力。而作为现场报道的优势,在这里主要谈记者口头表述的能力和“情”“理”聚合和能力。

   1.标准、流利的口头表述

   标准、流利的口头表述,准确达意、生动传情的语言艺术也是现场报道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我们的一些记者平时不注意普通话训练,普通话水平较低,口头表达能力较差,因此对现场报道敬而远之,或把播音员推向前沿,让播音员拿话筒采访或表述,但一些播音员整体素质跟不上或者对报道本身了解不深,致使现场报道不尽完善。

  2.“情”和“理”的交融

  现场描述对记者来说,不但是人到现场,更重要的是要全身心地投入,使自己的情感融注在报道中,努力在“情”和“理”上聚合、交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达到催人泪下的效果。这就要求记者具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和高度的事业心。常言道,积之越厚,发之越烈。记者一旦对所报道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其心理上的共鸣就会很自然地表现在报道的过程中。

  四、选择适合现场报道的题材。

  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中富有活力的体裁,但它不是唯一的体裁,也并不是任何题材都适用。它的特性决定了对题材的选择性。现场报道对时空的要求比较严。因为时空的一致性是新闻客观性的重要保证。那些事件主题的时空跨度大,要靠画面的蒙太奇手法一致性是新闻可视性的重要保证,不宜搞现场报道,如综合性报道和成就性报道;现场报道比较适合突发性新闻事件,如空难、火灾、龙卷风等等。另外,现场要求画面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很少有画面空间的断缺,同时要求具有一定的现场情节。只有这样才能缩短新闻事件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现场报道的目的是让观众耳闻目睹整个新闻事实,既要了解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又要了解记者是如何把新闻采访到的。了解后者是为了证实前者的真实可信。

  总之,要使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再上层次,应在电视的技术手段优势上多加认识,才能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创新”是现场报道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它不仅要在形式上翻新,还要在内容上加以拓展。

(作者单位:桐庐县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