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奔跑吧》成功带给我们的启示

陈 爽

  《奔跑吧》是浙江卫视2014年10月推出的一档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迄今为止,收视成绩喜人,已经播出的六季中,除了两期节目第二,其余均获周五晚间省级卫视综艺节目收视率排名第一。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热烈,受到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点赞表扬和国家广电总局的肯定。此外,《奔跑吧》走进捷克、奥地利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快乐奔跑,当好友谊使者,搭建文化桥梁,影响巨大,意义深远,成为当之无愧的年度综艺王,它的成功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启示一:综艺节目也要懂政治、讲政治。

  如何制作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节目,成为每个综艺制作团队不断探索的方向。因为,综艺节目只有轻松好看是远远不够的,更应懂政治、讲政治。笔者认为,一档优秀节目应紧扣时代主题,主动融入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实现积极的社会意义摆在首要位置。对此,《奔跑吧》开了一个好头。

  2017年6月《奔跑吧》兄弟团跑进捷克,与捷克社会各界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中捷友谊赛”,让快乐的文化走出去,真挚的友谊带回来。录制期间,栏目组登上捷克新闻联播,捷克总统还专门接受浙江卫视采访。国家广电总局将该期节目作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媒体合作年”重点项目和“一带一路”峰会媒体配套项目之一,给予高度肯定。不仅如此,2018年新一季的《奔跑吧》继续奔跑,成为中国首个跑进联合国的综艺节目,兄弟团在联合国维也纳总部进行题为“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青年”的倡议英文演讲,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展现国际视野和中国青年的担当,得到联合国发言人和奥地利总统的极力推荐。《奔跑吧》以及积极履行主流媒体职责为己任,紧扣时代脉搏,传播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风尚,为助力“一带一路”,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崭新的手段。

  启示二:融合中国元素,形成自己的风格。

  模式引进节目,照搬照抄容易,而要做出自己的特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做到青胜于蓝更是屈指可数,《奔跑吧》正是其中之一。它脱胎于韩国SBS电视台的综艺节目《Running Man》,在实践探索中,《奔跑吧》融合中国元素,做出了“中国风”。反观《Running Man》收视下滑,甚至遭遇停播风波,反响大不如以往。

  对比两档节目,我们不禁要问:《奔跑吧》收视率稳居第一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在我看来,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必定是立足新时代,接地气、暖人心的,一定是看完之后“余音绕梁”,让人回味和有所启迪的。《奔跑吧》致力于普及、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杭州下沙金沙湖上的龙舟争霸赛,兄弟团齐心协力地划好每一桨;奔腾不息的黄河边,兄弟团饱含热泪地唱响了《保卫黄河》;义乌小商品之都,兄弟团娓娓道来“鸡毛换糖”的历史。在实践探索中,《奔跑吧》始终围绕着中国元素、文化传承下功夫:赛龙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黄河》激励着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浙江义乌从“鸡毛换糖”到走向世界,抒写浙商精神,讴歌改革开放。在节目取材中,《奔跑吧》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汲取养分,润物无声,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让观众温故知新、寓教于乐。

  启示三:真人秀节目以“真”为先。

  毋庸置疑,真人秀节目应以“真”为先,辩证地拿捏好“真”与“秀”的关系。在“龙舟争霸赛”中,兄弟团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浙江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的龙舟队同台竞技,虽然有亚洲飞人苏炳添、女排奥运冠军惠若琪、中国男子短道速滑奥运金牌第一人武大靖等的加入,但是,在短短两天之内要迅速成为一名合格的选手,真的太难了。更何况,赛龙舟是集体项目,考验的是一个团队12人的配合与默契。面对2000米划龙舟,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每一位成员都全力以赴地使出浑身解数,以勇往直前的“奔跑精神”完成了史上最燃的龙舟比拼。比赛结束时,兄弟团泣不成声。要知道,黄晓明求婚的时候,杨颖(Angelababy)没有哭,此刻身为替补队员的她哭了;张国伟站在世锦赛的领奖台上也没有哭,但是现在他哭了;队长邓超一边流泪,一边用嘶哑的声音感谢兄弟团的拼尽全力。一旁的总导演姚译添又是心疼,又是感动,早已热泪盈眶的他代表节目组向兄弟团鞠躬,感谢他们突破自我,挑战体能极限,创造奇迹。整期节目谋篇布局有高度,节目表达有细节,于细微处见精神。真情流露最能打动人,留给观众的是满满的感动和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轻言放弃,挑战一切不可能的拼搏精神。

  启示四:创新是综艺节目发展的不竭动力。

  尽管《奔跑吧》已经是行业内的标杆综艺,但不能因此而满足于现状,依然有提升的空间。例如如何模式创新,如何抵制并减少明星动辄几千万的天价片酬,提升节目制作经费等等。当然,这不是某档栏目、某家电视台或某个网络平台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值得整个行业深思的短板和痛点。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虽然目前的综艺节目品类繁多、各有千秋,堪称百花齐放,但在综艺节目领域,仍然存在着千人一面、同质化严重的问题,究其根源在于原创力不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的那样,“文艺创作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因为在整体浮躁、功利性的创制环境下,为了高收视率,比起原创,制作方更喜欢从国外“拿来”已经取得成功的模式,可操作性强又事半功倍。渐渐的,大家也都习惯了“拿来”,于是,造成了多数综艺节目都能在国外找到原版的尴尬局面。尤其是综艺节目朝着社会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有能力的民营企业、具备一定资质的公司都能加入。金钱的推动,容易让从业者放弃对行业的思考,转身投入资本的怀抱,因而制作出一些既不攀登正能量高峰,也不触碰负能量底线,有“意思”但没“意义”的节目。因此,制作方必须克服功利性短视,加大模式研发投入。同时,也必须正视模式引进是借鉴、学习、提升的手段,当然,这仅仅是过渡阶段。综艺节目在引进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是必经之路,不仅是中国元素,综艺节目的骨子和血液里都要烙上中国制造,模式创新才是终极目的。在此,呼吁每一位从业者沉下心来,深耕综艺节目内容创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节目模式的创新研究上,制作符合新时代特色,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展现美好的时代风貌,以“真善美”为标尺,“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

(作者单位:浙江卫视)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