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络时代如何打造品牌广播主持人

王家红

  面对传媒市场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迭代,随之而来的是媒体传播方式的巨大变化。新媒体通过碎片化、移动化、及时性和互动性等诸多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受众。从热线电话互动到如今的网络音视频及图文的互动,广播如何实现多媒体深度融合,破茧成蝶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应该说变革已势在必行。有人说,广播是与互联网气质最接近的传统媒体,从在线音频转向离线音频,推出适合移动互联网传播的音频类产品。尽管互联网上新的传播方式层出不穷,但是人们对于声音的需求是永远不可能过时的。所以对于广播人来说,抓住这历史的机遇,做好以声音为内容的产品是当务之急。而广播有声语言的创作离不开一支业务精良的广播主持人队伍,留住且用好这支人才队伍,是网络时代对广播管理者提出的新要求。

  曾有部热播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把电台主播台前幕后的工作生活展现在大家面前。影片放映后,电台主播们纷纷在网上吐槽:“我们的工作可不是像电影里说的那样,我们直播中要操控话筒、电脑、调音台、接热线;编、播、导、控、录;五位一体、手脚并用,说多了都是泪啊!……”“直播中主持人和导播的联系哪里是敲玻璃啊,导播间玻璃有三层,敲玻璃能听见吗?咳咳”等等各种揭秘,圈外的人一笑而过,但圈里的人会由衷感慨,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电台主播,并非那么容易。

  那么,互联网时代在广播主持人品牌打造上我们应该如何调整策略,顺应潮流呢?

  一、建立网络时代更为细化的监管考核机制

  一个团队要保持战斗力,需要一套完善的考核管理机制来进行约束和规范,广播主持人是互联网上较为活跃的一个群体,既要鼓励主持人利用好互联网平台打造品牌,也要规范约束主持人的言行。只有不断细化完善主持人管理制度,才能顺应网络发展的需要。主持人作为广电形象的代言人,他的一言一行以及微博、微信、朋友圈,各视频直播账号等等,都是主持人管理部门需要掌握的动态信息,主持人的网络互动不能成为监管的盲区,节目中“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节目外网络上更要遵循“言有物、人有格”的道德约束,这是互联网时代对主持人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在主持人节目的考核上目前一些地方广播电台还是沿袭着十多年前的计件制考核,做一期节目拿一份报酬,节目外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很少在节目绩效中有所体现,如果绩效上不拉开差距,骨干主持人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有些主持人为维护节目在互联网平台所花的功夫并没有计入他当月的绩效收入,久而久之会出现应付节目的“值班状态”,要杜绝这种现象,须重新制定考核分配细则。在每月考核中设节目基本分值,设定每档节目的收听份额波动区间,把主持人在网络上进行直播互动及节目推广的相关数据纳入绩效考核,比如节目微信或公众号的制作推送及点击量,节目微信群的维护等每月进行量化考核,建立节目安全播出及网络监管问责机制等。只要是导向正确、内容健康,对扩大节目影响力和主持人知名度有益的节目外直播活动,都要进行量化并给予适度奖励。

  二、建立网络时代合理的人才及节目流动机制

  现在地级市广播电台分别有几套广播频率,而广播运作多年来,一般采用固定节目、固定主持人的方式,“一个萝卜一个坑”很少打破频率、频道界限实行双向选择。人员不流动带来的弊端是节目定位不一定完全符合个性化的主持人,同时也会出现个别主持人因没人跟他抢饭碗没有竞争压力,安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而不思进取。这就需要打破长期以来的部门界限,形成适度的流动和淘汰机制,要鼓励主持人跨频率竞岗或兼职。

  还有一些地方台的广播节目改版,某种程度上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收听率低了或主持人有变动马上进行节目调改,盲目调整节目的弊端是:不利于主持人与节目的磨合;不利于培养听众的收听习惯;更不利于节目的长远发展。

  江苏南京台的做法是实行节目竞岗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节目进退机制和主持人进退机制,实现主持人在频率、频道间的有序合理流动,充分发挥优秀主持人的才能和价值。在各频率、各时段节目规划指导下,鼓励节目内容、节目形式、主持风格的创新;鼓励策划大型品牌活动和季播性活动类节目以及创新策划与电视、网络媒体联动的节目;鼓励和提倡主持人和编辑记者组成团队,协同配合,进行跨频率、跨时段联合竞标;鼓励和提倡频率编辑部为优秀主持人“量身定制”,打造优秀节目等等……一档节目可以多人竞争,由节目考评小组进行评议,择优录用,并以收听表现来设定节目的试播期、考核期和生存期。

  节目竞岗制进一步促进了节目创新和人才合理流动,也赋予节目新的生机和活力,打造了优秀品牌、强化了业务导向,夯实了“营盘”,淘汰了不称职的“兵”,在竞争中使队伍保持活力。

  三、网络时代还需不断调整节假日节目编排模式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地方台依然沿袭着五天工作制的节目编排模式。其实“假日经济”不容忽视,据统计我国公民假日休闲时间已占全年总时间的三分之一,互联网时代的节假日我们如何编排节目值得思考。有必要调整广播节目的编排与全国法定节假日同步,不再以五天工作日为单元,特别是周末调休的日子更应避免出现全国人民都上班,我们的节目依然是周末版录播模式。

  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假日经济”中的1小时商业圈,也就是开车1小时的周边游。驾车途中移动收听成为首选,即时的路况信息、周边的美食美景,都是节目应该关注和互动的要素,也为主持人拓宽了周边城市风土人情的诸多节目话题空间。

  有一年国庆长假第一天,浙江交通之声的当班主持人余洋,接到一位新郎的求助,他在接新娘的途中遇高速堵车,眼看婚礼晚宴要开始了,客人们也已陆续抵达饭店,他们却赶不到现场,新娘都急哭了。主播余洋立即调整了节目编排,建议小两口办一场空中婚礼。于是,电波中主持人临时担任空中司仪,只听见他对新郎说“今天这么重要的日子,在全省听众的见证下,你想说点什么?”,新郎机智应答,“今年十一假期,和我们一样结婚的人肯定还有很多,或许他们也正被堵在路上。我想代表新郎官们告诉所有的新娘子们,这点小小的堵车算不了什么,这就是我们迈向婚姻生活的第一步……”电话那头的新娘感动得当场泪奔,听众纷纷通过电波和网络为这对新人送上祝福,原本一次心塞的堵车却变成一场万人祝福的隆重婚礼,广播媒体即时互动传播的优势再一次得以显现。

  试想,如果FM93当天的节目编排也是节假日录播模式的话,可能就错过了这么暖心的一个题材,主持人也错过了与听众网民如此贴心的一次互动,而作为广播媒体更是错过了提升社会公信力的一次绝好机会。因此,地方广播电台只有不断调整广播节假日节目的编排模式,才能应对网络时代突发事件及时互动的需要。

  四、尝试节目产品和主持人资源的市场化运作

  网络时代广播除了不断升级、优化节目的内容和品质外,更要树立品牌意识,我们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挖掘核心播音主持人才的价值。管理学中有个“2-8”定律,即80%的效益是20%的骨干创造的,这就需要管理者在主持人品牌策划、营销推广、新媒体运作等方面有所突破,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组阁新的广播主持人骨干小分队,尝试一些新的节目运作模式。

  网络时代的广播节目已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节目制作、播出流程,而是要形成节目的内容产业链。也就是以广播节目为基础,丰富节目外延,通过多样化衍生品的开发,把常态的广播内容产品化,深度开发外围的广播附加产品,实现内容产品的不断增值。

  这就需要运用好广播主持人这支特殊的团队,比如建立以骨干主持人为中心的项目制团队或“主持人工作室”,可以充分调动有能力的主持人的工作积极性。因为简单的计件考核,已经不足以挖掘骨干主持人的再生潜力,应代之以其他的分配形式让其创造新的价值。优秀主持人都有明显的个性化符号,他(她)应该有权利选择如何设计节目,以提高收听率和市场份额;选择节目跟谁合作,如何进行现有节目互联网营销等等。

  广播主持人工作室其本质就是制播分离的一种形式,比如,对声音创作有热情的主持人可以设“XX声音工作室”通过生产小说演播、微剧制作、广告配音等产品生产做大声音品牌,进行互联网传播;像汽车工作室,旅游、家装类项目等都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招募、主持人品牌推广等有效手段,在后市场、后服务中通过主持人进一步拓展硬广外的营销渠道。对项目组考核可设计为对项目负责人的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有效监管、利益分配等;对主持人工作室的考核则可以采用收听率、市场份额作为考核基础数据,设置合理的分配区间,节目拓展和互联网营销增量部分按比例进行分成,明晰项目制和工作室负责人的“责、权、利”,形成“水涨船高”的效应。节目产品和主持人资源的市场化运作,未来应该会成为提高节目和广播频率竞争力的有效方式。

  在广播主持人节目市场化运作过程中,有条件的地方台还可以给个性化的主持人营造个性化的创作空间,以提升年轻人的工作热情。可以对广播主持人的工作环境作适度改造,请专业的团队对主持人项目组或主持人工作室做一些个性化的设计和区域划分,让各项目组或工作室有较明显的识别符号,便于网络直播的场景需要。主持人是一个喜欢讲感觉、讲情调的群体,喜欢“装”,追求一种“范儿”是这支队伍的一大特点,主持人对周围环境的感觉会直接影响他的节目状态。如果适度装“范儿”能提高节目质量,增强团队凝聚力,激发年轻主播的创作热情,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那么有条件的地方广播电台不妨可以考虑在这些方面增加一些投入。

  五、网络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

  互联网时代我们更需要进一步借助网络平台来打造主持人的团队品牌。主持人作为新闻从业者是党的喉舌,“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是主持人的职责。在一些重大的时间节点,可以策划规模较大的主题活动,通过主持人的品牌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参与。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等,策划以歌颂党歌颂祖国为主题的诵读会,以诗歌朗诵、小说演播、电影配音等形式,展示主持人的语言艺术魅力,并通过网络进行直播互动,这种以声音为载体的品牌活动也可以延伸到微党课、小说二维码音频、网络短音频和网剧出品等诸多领域进行深度开发。做大做强主持人的声音产品,让正能量的声音引领社会风尚。

  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可以拓展一些经济营收渠道。可通过举办由全体广播主持人参与的广告营销策划活动、广告文案撰写大赛、植入广告创意大赛等等,激发主持人参与节目营销的积极性。同时,也要多维度、全景式展示主持人风采,分阶段、分类别开展 “广播系列名嘴”的展示活动,让每一个主持人都有擅长的项目,可以参与不同系列的活动,组建各具特色的粉丝社群。喜欢跑步的主持人有“夜跑队”、喜欢唱歌的主持人有“歌友会”、喜欢朗诵的主持人有“朗读者”等等各种社群,通过社群沟通人与节目、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联系,在网络直播、互动参与、有奖竞猜等环节吸引听众和网民参与,增加粉丝粘合度,打造主持人品牌以及衍生产品,与网民进行信息共享和情感互动,为广播的未来发展积蓄能量,甚至可以尝试把这些转化为可以变现的流量。

  可以说,广播主持人用声音探索兼具舆论引导能力和商业价值的音频类产品开发之路大有可为。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30%的网络浏览量都将是从声音进入,网络音频产业前景看好,以声音为主要元素的产品,被互联网人称作是风口行业。

  有一组数据对于广播主持人来说是重大利好: 2016年,广播是唯一总花费上升的传统媒体,上升幅度是4.96%,而电视、报纸、杂志的广告总花费分别下滑了4.1%、42%、28.9%。这足以显示广播媒体顽强的生命力,这或许就是互联网时代带给广播主持人的机遇,但机遇永远和挑战并存,广播主持人更需不断提升自我、与时俱进,用声音塑造品牌、用声音集聚能量,开创广播发展的新未来。

(作者单位:嘉兴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