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让电视理论节目更生动更感性更接地气——浙江卫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创新探索

浙江卫视新闻中心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是浙江卫视在晚间黄金时段策划推出的一档电视理论节目,第一季《十九大精神面对面》在去年11月播出,10期节目邀请宣讲团成员、专家学者、十九大代表走进浙江各地的村庄社区、车间工地、机关学校和科创基地,宣讲人与老百姓深度互动,是节目最大亮点,通过电视化手段,呈现鲜活生动的宣讲场景,央视《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都用较长的篇幅对这档全新的电视理论节目进行了报道。去年12月,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红船并在南湖发表重要讲话后,我们在第一季的基础上,策划推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第二季《红船》,8期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光辉文献为指导,以现场朗诵、故事讲述、嘉宾观众互动等方式,用每集20分钟的体量,追根溯源,深入阐释红船精神的理论贡献、深刻内涵、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这档“热气腾腾”的理论节目在南湖畔红船边的烟雨楼录制,在中央召开弘扬“红船精神”座谈会当天推出,引发热烈反响,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和专家学者、各界干部群众的点赞。
  牢记初心和使命,主流媒体在新时代要有新作为
  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十九大精神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更是主流媒体的职责和使命,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的探索与实践是我们特有的报道资源,也是浙江卫视多项重大主题报道策划的原点。从这个原点出发,提高站位,打开视野,我们精心策划了电视理论节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节目来阐释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走到今天,是如何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二是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我们每个人该如何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这是我们对这档节目定位的思考。我们在十九大之后着手策划,在去年11月推出了第一季《十九大精神面对面》,紧接着在12月推出了第二季《红船》,8期节目紧扣“红船精神”这一主题,邀请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建党史研究室主任戴立兴、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胡坚等理论专家主讲,立体呈现了红船精神的丰富内涵以及红船精神在新时代的引领作用。第一集《红船缘》生动讲述习近平总书记的“红船缘”,深刻阐述红船精神的理论光辉;第二三集《首创精神》上下篇,讲述中国共产党沿着红船的航向,用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第四五集《奋斗精神》上下篇,讲述中国共产党扬起红船的风帆,以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矢志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第六七集《奉献精神》上下篇,讲述中国共产党以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八集《驶入新航程》讲述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8期节目内容丰富,用电视语言给广大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具体到《红船》这一季的策划,我们抓住了几个关键点。
  一是时机很重要。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宣示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为全党上了一堂生动深刻、直抵灵魂的党课。总书记在瞻仰红船时指出,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12月4日,中央在嘉兴召开弘扬“红船精神”座谈会,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大力学习弘扬“红船精神”,用伟大精神推动伟大实践,我们的节目在这一天配合会议同步推出。
  二是主题很重大。2005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红船精神”,并将其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10多年来,“红船精神”丰富的思想价值被不断发掘,南湖红船成为全国人民尤其是党员干部心向神往的革命圣地,红船从浙江起航,展示习近平总书记的“红船缘”,浙江卫视要争当宣传弘扬“红船精神”的排头兵。

  三是场地有意义。什么样的场景最能表达“红船精神”?走出演播室,来到红船边,节目组把录制地点选在红船旁的烟雨楼里。董必武写下的对联、古色古香的历史文物,在烟雨楼里一段段建党历史扑面而来,在这个场地里录制“红船精神”的节目,有一种穿越时空对话的感觉。由于烟雨楼白天开放参观,所有录制只能晚上进行,为了追求更好的电视呈现效果,节目组带着好几车的灯光设备上岛,对整个湖心岛、烟雨楼和红船的灯光效果进行了整体设计,参与录制的嘉宾说“你们选择了最切题最合适的场景来讲红船精神”。
  创新节目形态,让电视理论节目更生动更感性更接地气
  如何让一个20分钟的理论节目能够吸引人打动人,我们在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是“面对面”,专家和观众只有“一条小板凳的距离”。南湖红船边的烟雨楼并不大,在这样的空间里,三位专家和几十名观众围坐在一起,面对面交流。在每一期节目中,观众提问环节都占据了一半以上的节目时长,十分踊跃,观众的提问源于日常生活,体现了不同年龄和职业的特点,三位专家也有分工,有的侧重历史,有的侧重理论,有的擅长讲故事,热烈的现场问答,大大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性和贴近性。
  二是人物化、故事化,让抽象的理论生动起来。8期节目,都是通过历史故事和典型人物来串接,通过影视片段、历史文献、地图图表等道具,层层推进。在第一期节目中,一份从档案馆里查找出来的珍贵报纸引发了现场嘉宾观众的共鸣,12年前那份发表总书记文章的光明日报让大家打开了话匣子,观众与嘉宾热烈互动,南湖纪念馆原讲解员在现场深情回忆了习近平总书记与红船的情谊,讲述了一个个难忘瞬间,生动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心系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领袖形象。节目还邀请新闻当事人、特殊的嘉宾参与节目录制,比如守护红船的“一家人”陈新志、徐巧玲和女儿陈一,俞秀松烈士后代俞敏等都来到录制现场,讲述他们的红船故事。在一个个故事里,在一段段历史中,在一个个人物身上看到了更生动更具体更鲜活的“红船精神”。
  三是放大情感元素,提升感情共鸣。在创意之初,节目组就考虑通过设置朗诵环节来增强这一季节目的标识性和传播度。节目录制现场专门布置了朗诵区,通过追光效果和现场音乐伴奏,强化朗诵的仪式感。每期节目开始,主播朗诵习近平总书记《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这篇文章的相关段落,引出本场话题。每期节目还根据不同主题,增加朗诵比重。《先行者李大钊》、《七律长征》、《可爱的中国》、《建国百年之际中国必然强盛》、《使命,复兴的道路开启新征程》等名作名篇在节目中一一呈现,精彩的朗诵,强化了电视特色,提升了感情共鸣。此外,情感也是贯穿于每期节目的要素,我们努力发掘历史故事、典型人物身上的细节,不断放大情感元素。在现场,烈士的后代深情回忆父辈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观众讲述身边普通人的感人故事,在一次次的感动中,让精神的力量直抵灵魂。
  大小屏互动融合,提升传播效果
  如何提升节目的整体传播效果,依托浙江广电集团的“中国蓝融媒体中心”,我们整合优势资源,强化融合传播。第一季节目播出期间,浙江卫视、新蓝网联手全省电视新闻协作网,发动全省百家地方电视台和地方新媒体联合造势,发起新媒体推广冲击波,预告、推送、引导各地干部群众在大小屏关注节目。播出结束后还对节目的精彩对话、精彩片段进行“碎片化”推送,形成网络二次传播,在网上迅速引起热议。中国蓝新闻客户端、网易新闻客户端、腾讯企鹅号、网易号等近10个媒体开放平台为节目开设了专题或专区,中国蓝新闻客户端上总点击量近150万人次。宁波发布、金华发布、台州发布、湖州发布、丽水发布等10多个地市新媒体号接力推送,综合点击迅速突破10万,点赞评论人次过万。第二季节目播出期间,浙江广电集团旗下的新蓝网进行了视频和文字的同步直播,平均每一期节目都有超过5万人在线收看网络直播。
  南湖革命纪念馆和红船景区日均参观超万人,节目组抓住这个“流量入口”,在南湖红船边设置了“心愿亭”,记录各地党员干部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新期待,听听大家对未来工作的新思考,勾连起录制的场内场外,表达普通党员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
  电视理论节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推出后,得到了广泛好评,体现了浙江卫视作为省级主流媒体的使命与担当,接下来我们将不断完善和丰富节目形态,考虑围绕“初心”、“乡村振兴”、“改革”等主题,继续推出新一季节目,以高标准严要求打造一档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理论精品节目。

(作者单位:浙江卫视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