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记者郑雪君

吕瑜 姜敏 曹婧文

  11月8日是记者节,为大家介绍一位记者——郑雪君。她“一追成名”,作为媒体代表积极参政议政,为了推进设立地方立法权,她霸气拦截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五年努力,终于等到地方立法权新政落地;她创办《温州晚报雪君工作室》听民声、汇民意,走出一条以人文关怀为主要特色的民生新闻之路;她运用自己的影响力,扶贫助困,关爱弱小。她热心慈善公益,把正能量传递到海内外。“慈善大宴”“温州慈善楼”“温州井”“包机赈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郑雪君担任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期间,与国家领导人张德江就地方立法权先后五次的互动。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郑雪君递交了《关于要求批准温州为“较大的市”的建议》,她在浙江省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会议上,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选举后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争取支持,希望得到有力的支持,把较大的市给拿下来,让温州为全国的改革做出更大的贡献!不仅如此,郑雪君在散会的时候就追出去,追到电梯口追上了张德江,她扑上去把电梯门给撑住不让门关掉,“张副总理我刚才讲的话您记住了没有?”张德江:“记住了记住了,是温州的老问题了,应该给你们解决的。”张德江这么一讲郑雪君就放心了,手放掉了。郑雪君霸气拦截国家领导人,把围观的代表看得目瞪口呆。她以此采写的新闻报道《张副总理,我的话您记住了吗?》获得了浙江省新闻一等奖、中国晚报赵超构新闻奖特等奖。
  一回生,两回熟,第二年去开“全国两会”,郑雪君更大胆了,继续实施拦截战略。她开会之前就在电梯口等,电梯门一打开,张德江就看到郑雪君就笑了。她看他笑了,就大着胆子问“张委员长,我去年跟你讲的温州‘较大的市’怎么样啦,有没有进展?”张德江反问道:“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了没有?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今后要逐步扩大有立法权的“较大的市”的数量,你们温州有希望了。”
  这一来二去,张德江虽然还叫不出郑雪君的名字,但对这位风风火火两度拦截他的温州代表已经有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第三年,不用郑雪君出击,张委员长主动找上了她。会上,张德江问“温州那个女代表来没来,追到电梯口跟我说张书记,温州那个立法权你一定要给我们想办法争到。”郑雪君就站起来挥手:“来啦!来啦!”张德江就站起来跟郑雪君说:“我今天要当面答复你了,温州较大的市今年会有希望了,立法法修正案一通过,你们温州肯定第一批就会进入了。”雪君很感动,觉得张德江委员长真好,对她这个草根代表这么重视,还当面答复。所以一散会她马上跑到前面去,双手握住张德江的手:“我代表温州人民感谢你。”
  到了第四年,张德江委员长在讲话的时候讲到立法的时候又问了,温州的那个女代表来了没有?他说,这次对全国所有设区的市,都授予了立法权,所以不单是温州的立法权解决了,全国所有地级市的立法权都解决了,这是件大事。立法权是有了,但是这个权力要用好,一定要讲究立法的质量。这一年是2017年,从这年开始,全国所有设区的市,都被授予了地方立法权。郑雪君的坚韧不拔,推动了中央新政落地,惠及全国。第五年,郑雪君把温州拥有立法权后首部出台的《温州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用瓯绣包装起来,赠送给张德江委员长,为两人五次的互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郑雪君说,一名记者,是社会的良心,所以她总是把来报社求助的老百姓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对待,他们流泪她也流泪,他们笑她也笑,竭尽全力帮助他们。当记者,郑雪君是半路出家。1992年,在温州第二棉织厂担任党支部副书记的郑雪君看到了《温州晚报》的招聘广告,她报名应聘,考了女同志第一名,终于如愿以偿考进了温州晚报,郑雪君一腔热血,不眠不休,拼劲十足,采访写稿连轴转。她扎根在报社,有一次甚至是三天三夜不回家。写稿子写得睡过去,睡着了又惊醒,又继续写。为了有更好的精神写稿子,她跑浓茶、咖啡喝,用凉水冲脸……各种解困的方法都努力尝试。
  然而,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并不容易,郑雪君拼死拼活写了200多篇稿子,没有一篇获准刊发。三个月的试用期就眼看就要到了,天性乐观的郑雪君感受到了强烈地紧迫感,温州晚报首任总编辑胡方松回忆起“菜鸟”时期的郑雪君,说她工作是很积极的一个人,可是稿件写起来不大符合要求,将近三个月没有一篇能发出去的。郑雪君所在部门的主任跟她讲,稿子发不了,再积极也没有用,她只能离开报社。
  郑雪君没有气馁,她苦苦寻找写好新闻报道的诀窍。领导是说她写报道写起来像做政治报告,不接地气。郑雪君于是去站在编辑旁边,认真看编辑改稿子。看了好几次之后,编辑就让郑雪君帮忙抄稿子,以前没有电脑,文稿上改得乱七八糟,重新抄稿子对业务能力提升很快。有一天编辑太忙了,他让雪君帮他把稿子送到胡方松总编辑那里去。雪君送过去之后,想何不看看老总改稿子,就站在旁边看。胡总觉得雪君敬业,就告诉她头条稿件为什么发这篇、指着一篇篇稿子被修改的原因和理由,郑雪君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其后,她写的稿件就一篇又一篇发表出来了,有一天竟然发了六篇稿件,头条、报眼、右上角、右下角、倒头条,全部最重要的位置全部被她占领。她进报社三个月就业务能力大爆发了,报社领导高兴得不得了,每天都表扬她。郑雪君那年发稿达到七百多篇,那时候《温州晚报》刚创办,郑雪君为《温州晚报》立下了汗马功劳, 2002年,因为同城纸媒竞争激烈,《温州晚报》推出新的栏目“流动编辑室”,《温州都市报》马上出来一个类似的“快速反应小组”,让《温州晚报》非常窝火。温州晚报的报社领导就想做一个别人学不去的新闻品牌,于是成立了《雪君工作室》,成立雪君工作室就是根据她的特点去定位,工作室的功能首先是为弱势群体服务,第二个作用就是要架起市政府和老百姓沟通的桥梁和纽带。雪君工作室一开张就请了孟建新副市长到工作室接热线,孟副市长觉得她很敬业,就来了。孟副市长在雪君工作室接听群众热线效果很好,于是其他市领导就一个接一个都来接听雪君工作室热线了。
  郑雪君还经历了一出现实版的“秋菊打官司”。泰顺一个老百姓叫秋菊,她邻居家的黄金被盗,她两夫妻外面回来比较迟,看到了偷东西的人,秋菊去警方报案。盗窃嫌疑人的亲戚在公安里工作,徇私舞弊把已经归案的嫌疑人放掉了,还把秋菊抓进派出所说她诬告,刑讯逼供腿打断。秋菊的弟弟找到《温州晚报》,掉着眼泪向雪君求助,雪君接到投诉后,单枪匹马去泰顺进行调查采访,从温州市区到泰顺县,山路崎岖,来回一趟需要开车十个小时,郑雪君先后去了九趟。她的采访一路碰钉子,公安局长拒绝雪君采访秋菊。泰顺的检察院、法院她一个个跑,都说这个事情已经铁板钉钉的事情没办法。当所有的司法途径都被堵上,雪君依然没有放弃,她感同身受着一个见义勇为的好人被诬陷、致残,甚至无法伸冤的绝望,她找到当事人的邻居和狱友仔细记录口供,组织材料上送到省里,千方百计让本已尘埃落定的“秋菊冤案”又推倒重审,案子就整个查清了,处理调换了多位泰顺公安司法系统工作人员。秋菊因为脚被打残疾不能行走,只能坐轮椅,国家赔偿秋菊十四万多元,当地政府也给她十五万元用于治疗。
  郑雪君从事新闻工作25年,她的采访故事出一本书都绰绰有余,她特别能“磨”,耐心加上技巧,总能抢到独家新闻,再难再硬的采访任务交给她,尽可放心。郑雪君主持的《温州晚报雪君工作室》,被评为“中国新闻名专栏”。她获得了首届浙江省新闻人物最高奖“飘萍奖”、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以及国务院颁发的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宣部颁发的“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等诸多殊荣,这对于一名地市级新闻从业者来说,是非常罕见的。她还是党的十七大代表,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郑雪君的内心强大并且饱含柔情,她带队《雪君工作室》并不局限于采写新闻,而把触角延伸到社会公益活动。她策划采写的“不让一个贫困生失学活动”,为16000名贫困生解决了学习费用;她听别人说有的贫困户过年连酒家都没去过的,酒店什么样子都不知道的。他就像让贫困户过一个好年,给他们打打牙祭,她连续操办了15年的迎春“慈善大宴”让10万贫困者享受到新春慈善大餐;她还把慈善大宴办到了遭受埃博拉疫情的非洲国家尼日利亚;郑雪君被马云称为“慈善大姐”,她四赴震区雅安,筹资千万,在当地建了一座震不垮的“温州慈善楼”;她为云南旱灾重灾区挖了30口“温州井”;2010年,她“包机赈灾”玉树更是轰动了全国......
  而郑雪君她始终恪守着她的职业初心:我觉得记者没有什么难题解决不了,再难的采访任务也可以完成。因为记者代表民众,就是要为民代言的,记者可以把很多不可能变成现实。

(作者单位:温州电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