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夜泊”枫桥》谈记者的蹲点采访

孙愈中 傅明

  蹲点采访是记者相对集中一段时间,到基层去深入调查研究,通过发现成绩或问题,从而采制出鲜活新闻报道的行为。在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55周年和习近平同志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15周年之际,绍兴广播电视总台的记者团队深入诸暨市枫桥镇,蹲点采访9天8夜,拍摄制作了6条电视系列报道《“夜泊”枫桥》。这组报道在绍兴台的新闻综合频道、网络电视台、“两微一端”播出和推送后,引起了受众的强烈反响。
  一、蹲点采访是我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
  长期以来,我国的各级主流媒体为了获取第一手新闻素材,经常会组织记者深入基层调查,倾听群众呼声,关注百姓生活,反映当地的经济社会变化,因而采制出了许多鲜活生动的报道。应该说,蹲点采访是我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是主流媒体的记者向群众学习的业务要求。
  蹲点是转变采访作风的一个有效手段,可以杜绝记者“蜻蜓点水”、“打一枪换个地方”的浮夸做法。蹲点采访体现了新闻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亲情,记者在基层蹲点,能以最直观的方式了解基层群众的生活,真实报道来自一线的方方面面情况。由于大量鲜活的报道题材蕴藏在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所以记者观察生活的距离越近,就越能采制出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强的报道。
  绍兴台这次组织记者到诸暨市枫桥镇的蹲点采访,对于有经验的老记者来说,起到的是建立一个素材基地的作用;对于年轻记者来说,则是一个强化接触社会的契机。与通常的临时性短期采访相比,蹲点采访的空间相对固定,时间也比较长,能让记者静下心来、集中精力观察事件与人物,让他们便于了解当地的全面情况,以采制出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报道。许多新闻界的前辈之所以能写出经典的新闻稿件,实际上与他们在某个地方长期蹲点是分不开的。
  蹲点采访还能锤炼记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真工夫。基层处处是新闻富矿,记者在基层大有可为。记者通过蹲点直接置身基层、直接感受现实生活的变化,直接体验百姓的喜怒哀乐,就能直接采制出接地气的报道。此外,蹲点采访还能增进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增长知识、获取鲜活材料的同时提升记者自身的综合素养,同时还有利于加强采编队伍建设,促使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蹲点采访是改变记者作风的生动实践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记者获取新闻素材提供了更多方便,但记者不能因此而放弃走基层的优良传统,光靠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是写不出好稿件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对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赋予了蹲点采访新的含义。当前,主流媒体必须将蹲点采访作为转变记者作风的着力点付之于工作实践。
  有人说,如今已是网络时代,记者不出门就能够获取大量信息,蹲点采访是老掉牙的工作方法。其实,信息传播技术无论多么先进,记者都不能离开新闻的“源头活水”。基层是鲜活新闻的源泉,也是深度报道的沃土;生活是新闻的舞台,群众是新闻的主角。记者在基层蹲点,就要走近群众,找亮点,抓问题,见思想,出深度。蹲点采访虽然有明确的针对性,多为阶段性的,但记者关注热点和焦点的精神追求却是持久的,记者要把每一次采访都当作“蹲点”,发现问题,寻求解决。绍兴台记者这次通过蹲点采访得来的6篇《“夜泊”枫桥》系列报道,由“人”、“从”、“众”三个维度和三个“一”切入,分别循着“以人为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众志成城长治久安”的脉络,点面结合地解读“枫桥经验”的发展轨迹,动情地讲述发生在当地的许多故事。如第一篇是《“人”为本:“红枫”引领》,主要讲述了新时代的枫桥基层党组织、公安民警,以“红枫党建”为引领,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结交民心,努力构建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新样板的故事。第二篇是《“从”头越:共治之道》,说的是枫桥活跃着由5000多人组成的51个社会组织,这些组织在矛盾化解、治安巡防、社区矫正等方面各自发挥着明显作用,新时代的枫桥人正是利用多元共治体系的构建,确保了当地社会的和谐稳定。第三篇是《“众”望归:平安小镇》,内容主要为网络的无处不在,对原来已经被分化和冲击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平安”的光圈变大了,问题的对焦如何才能精准、有效?枫桥镇党委书记金均海给出的答案是:“‘枫桥经验’永远在路上。互联网时代,我们要通过网上网下两者的有机结合,不断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夜泊”枫桥》6篇系列报道,是绍兴台记者在蹲点中通过深入体验和真实感受采制而成的,以透过现象看本质来升华主题,表达了枫桥镇干部与全体村民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在蹲点时,绍兴台记者人沉了下去、心静了下来,努力寻找每一个细节,拍好每一个画面。报道并不是流水账,而是力争把每篇做成了精品力作。绍兴台记者通过蹲点采访,用典型的事例、感人的场景、鲜活的语言,真实记录了“枫桥经验”发源地诸暨市枫桥镇的新面貌和新变化。
  从这组系列报道中可以看出,蹲点采访能充分发挥电视媒体视听双通道传播的媒介优势,丰富的细节和曲折的情节,有效地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这次记者蹲点采访,对于绍兴台的每位参与记者来说,都收获颇丰、感受良多。特别是对一些年轻记者来说,到基层蹲点采访是一次极好的锻炼机会,让他们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有了很大提升。通过蹲点他们深切地体会到,在网络语境下,新闻采访更要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百姓,这样的报道越朴实,就越为受众欢迎;只有沉下心,深入到现场中去,走进采访对象的工作、生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感、所想,与他们交朋友,才能抓到活生生的素材,做出有感染力的报道;只有用第一手材料说话,在具体的典型事例中提炼主题,报道才能做到有人物、有故事、有细节。
  三、蹲点采访在新时代必须常态化制度化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流媒体要通过建立机制、修订考核办法等使记者蹲点采访常态化和制度化。有的记者认为,现在是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与过去相比,不但通讯和交通很发达,信息获取途径和采访手段也更加多样,蹲点采访在今天已经失去了时代意义。记者即使整天坐在办公室里,仅靠网络和电话采访也照样能写出新闻来。而蹲点采访麻烦多、成本高、效率低、发稿少,对于记者来说是得不偿失。还有人认为,现在的新闻环境与以前也有所不同,要提倡记者去抢新闻,而不能让记者在某一个点上长期蹲着“守株待兔”。
  实际上,现在的许多年轻记者经常为临时发生的一些事件跑前跑后,采访的多为动态报道,调查研究的基本功缺失,让他们搞动态报道还可以,如果让他们去采制深度报道就难以胜任,而让他们去和采访对象进行交心则更不多见。因此,让每个记者尤其是年轻记者都有过蹲点的经历,这对他们的业务长进非常有利。要使记者蹲点采访形成常态,主流媒体就应该改变简单的以量计“工分”的办法,而是要采取努力向优质报道倾斜的考核办法,并进一步健全鼓励记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长效机制。
  优秀的新闻作品必须“上连天线、下接地气”。不接地气,新闻报道就没有底气;不接地气,新闻报道就不能冒热气。为了使“走转改”活动不断引向深入,主流媒体要大胆推行记者下基层蹲点采访的做法,规定记者定期轮流下到各镇、村、街道、社区、企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作连续地、深入地调查采访。媒体对记者蹲在点上的时间必须要有充分保证,让他们能及时发回发生在蹲点地的鲜活报道。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蹲点采访属于实证型调查研究,它既不是按照预先拟定的报道框架去收集新闻素材,也不是根据现成材料简单归纳出一般报道主题,而是直观社会本身,以鲜活的人、事、物来反映采访对象本质,给人以启示。蹲点采访能让记者深入基层第一线,了解最真实的情况,报道最鲜活的新闻,反映火热的生活,是一种向群众学习的好形式。绍兴台的《“夜泊”枫桥》蹲点采访活动说明,主流媒体要进一步吸引受众,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继续扩大影响力,平时就要鼓励记者多深入基层进行蹲点采访,把其当成增强新闻报道贴近性、提升媒介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绍兴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