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留住青山绿水 记住故土乡愁——“美丽乡村行 师母带你游”系列节目拍摄有感

王志良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改革开放带来了乡村的振兴,也让魂萦梦牵的“乡愁”照进了现实。曾经那些远近闻名的落后村,顶着“脏、乱、差”的偏僻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推进绿色生态发展,使乡村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一村一貌”、“一村一景”、“一村一业”。农业创新,把山水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生态农业的田园风光有机结合,从而使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新途径。“互联网+”,更是为乡村的产业插上了梦想的翅膀。从今年六月份开始,绍兴电视台公共频道《师母来哉》栏目精心策划了“美丽乡村行 师母带你游”系列节目,一次轻松休闲的旅行,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难以忘怀的夏天。
  文化传承 黄酒小镇
  亭台楼阁水榭花 梅兰竹菊书酒茶
  也许,一个人记忆最深、感情最浓的,莫过于童年时生活过的地方。石板路、小桥、流水、田野、村舍……这些都市人如今向往追求的田园生活,却是当年我们身边最熟悉不过的风景。
  东浦,一个古镇,一条老街。酒是东浦的特色,作为绍兴老酒的发祥地,酿酒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禹时代。早在宋代,东浦已是绍兴酿酒业的中心。从晋朝江统《酒诰》云到梅里尖山陶罐、陶鼎、陶壶等出土,从壶觞地名由来到东晋末南朝初王城寺的建成,足以证明东浦酿酒业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东浦酒具有酸、甜、苦、辣、鲜五味于一体和香、醇、柔、绵、爽的综合风格,是越酒中的珍品。当地酒联颇多,如“浦北中心为酒国,桥西出口是鹅池”,这些酒联把东浦黄酒在绍兴黄酒史上的重要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越酒行天下,东浦酒最佳”,当年乾隆皇帝留下的墨宝,更是让东浦酒名满天下。
  而我们这次黄酒小镇之行,也离不开这个“酒”字。走在黄酒小镇,随处都可以领略到绍兴深厚醉人的“酒”文化。云集昌记逛酒坊、博物馆里看酒展、传统手艺补酒坛、越酿工坊学酿酒、古越酒楼品黄酒。尤其是传统酿酒工艺,更是让人大开眼界。平时只觉得黄酒后劲足,听越酿工坊里的酿酒师傅蔚丙林介绍过才知道,黄酒的酿造工艺,从开始浸泡、到蒸熟冷却、到发酵压榨、到最后煎酒装坛,环环紧扣,缺一不可。可以说,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每一步都要付出足够的耐心。一个“酒”字贯穿了节目的始终,也让我们的同事李炀钦过了把“酒瘾”。作为进台才一年多的新员工,平时点子创意就特别多。这次去黄酒小镇拍摄采访,更有了一次“华丽的转身”。从编导成功转型外景主持,身穿长衫,手摇折扇,还颇有小师爷的风范,再加上出外景的小庆师母,师爷师母联袂搭档,风趣幽默妙语连珠。
  绍兴有句老话,叫:“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到了黄酒小镇,你才会发现,老酒不但醉人多,老酒还故事多!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投醪于河,与士兵迎流而饮,振奋三军士气雪耻复国;永和九年,书圣羲之修禊兰亭,与友人曲水流觞,乘着酒兴写下千古珍品。这些都是绍兴黄酒史上熠熠生辉的篇章。而今鉴湖岸,溢酒香,佐蟹黄,品佳酿,越人的黄酒情怀处处可见。东浦,以酒为生;绍兴,因酒而兴。
  民俗旅游 外婆坑村
  舂米对歌长桌宴  银饰窄袖百褶裙
  立秋后的外婆坑村,远山如黛,近水含烟,青石斑驳,翠竹摇风……这个位于新昌县西南42公里处,地处澄潭江源头,与东阳、嵊州、磐安三地交界的偏远山区,却聚集了11个民族。每到逢年过节,家家户户穿着各式各样的少数民族服饰,走在乡间小路上,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被誉为“江南民族第一村”。
  然而在80年代末,这个“江南民族第一村”却是新昌出了名的“光棍村”。当地村民自编的一首打油诗,很能说明当时的情况:“八十炉灶四十光(棍),有女不嫁外婆坑;三餐吃着玉米羹,缺钱缺粮缺姑娘。”其中所说的“八十炉灶四十光(棍)”,并非虚指。1988年全村400多人仅有耕地27亩,且“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一年里有9个月靠政府救济粮度日,82户人家确有38位“光棍”娶不到媳妇,被称为新昌的“光棍第一村”。就像村支部书记林金仁介绍的一样:“以前我们这个村穷的不得了,老婆都讨不起,讨老婆要从云南贵州娶回来。”
  苗族大姐杨和英,就是当年从云南远嫁而来的一位少数民族。19岁那年,她经人介绍从云南普安县来到了外婆坑村,一晃过去四十多年,当年因为生活所迫只能背井离乡,如今丰衣足食却已难落叶归根,只有哼着熟悉的山歌,才能倾诉难忘的乡愁。而我们这次外婆坑村之行,也围绕着“山歌”做起了文章。开头一曲悠扬动听的山歌《纳西三部曲》,配着大山、溪水、山果、屋檐、木楼、手工艺、玉米饼这些山村美丽质朴的画面,中间又穿插了苗家两姐妹的山歌对唱,节目最后,又以熟悉的云南印象《家园》配乐结尾。山歌,寄托了她们对家乡的思念,山歌,也蕴含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近年来,外婆坑村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建设完成了民族风情园、红色足迹长廊、古村寻根纪念馆、民俗博物馆等旅游景点,利用民族特色,打好民族品牌,在赏民族风、吃民族菜、住民族居方面走出了一条农家休闲之路。从昔日的“光棍第一村”一跃成为如今远近闻名的“江南民族第一村”。如今苗族、傣族、白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的姑娘在外婆坑村落户。这些远嫁而来的姑娘学制茶、学织布,用她们的勤劳能干,带动了乡村的发展。一片有机的绿茶叶,一张薄薄的玉米饼,让村民们获益匪浅。钱包鼓起来了,家庭富起来了,生活有盼头了。
  生态农业 米果果小镇
  四季果蔬农家乐 科普学农亲子游
  火龙果现代农业设施、新品种试验区、农业旅游、科普馆……一走进诸暨米果果小镇,各种各样的新产业、新花样让人目不暇接,大开眼界。以特色小镇为蓝图,以农业带动旅游,米果果小镇,可以说是现代农业的探索基地。
  火龙果是米果果的特色产业。温室大棚里,虽然刚刚收获过,但一排排扁扁的绿色植物上还可以看到红红的火龙果。“奇异瓜果,有机蔬菜,热带的水果,红心火龙果,百香果。现在农业栽培方式有很多种,水培的,无土栽培的,螺旋式的,还有双排管式的……”一边听着米果果小镇讲解员傅迪霞的解说,一边感受着特色农业带给我们的惊喜。农旅融合带来的农业新业态让人眼前一亮。从2003年成立起,米果果就确立了“四不用”生产模式:不用农药,采用以虫治虫、诱捕治虫、农艺治虫、以菌治虫等;不用化肥,用微生物发酵肥、自制营养液等;不用生长激素,自然生长;不用除草剂,以草控草……米果果还建立了园区二维码追溯系统对生产过程进行全程控制,实现农产品全程无公害生产。并建有1200平方米的生物肥加工车间,为生态种植提供源源不断的有机肥。此外,在线下,通过园区特色商业街等进行销售,在线上,在官网下单后由配送专员送货上门。通过微信、淘宝等电商平台都可以买到所需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营销”的方式,让农产品销售不再是个难题。
  而我们这次米果果之行,也以体验游的方式,去感受不一样的农业创新。走紫藤大道、摘生态果蔬、游开心农场、烧自助土灶、住田园木屋……在米果果小镇,现代农业已经不单单是种养殖的概念,而是一个富有现代气息、拥有生态多样性的互联网+农业生态体系。一、以工补农;火龙果果酱、果汁等产品走上餐桌,研发出4个火龙果系列产品并申报国家专利。二、农旅结合;在园区开设米果果乐园、生态餐厅、特色民宿、丛林自助烧烤、户外拓展基地、梦幻夜专用、超级灯光秀等项目。三、以农助教;小镇上配套建立了农耕博物馆、火龙果文化主题馆、青少年农业科普馆、农技培训基地等,使其成为综合性社会活动教育基地。
  生态农业,创新了农旅融合;民族旅游,带来了致富之路;文化传承,焕发了古镇新颜……整整一个夏天,《师母来哉》栏目摄制组走乡村,到田头,走基层,进小镇,做到生活服务有创新,核心价值有弘扬。3个月11期专题共播出165分钟,大家加班加点,无怨无悔。就像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说的:把辛勤的耕作当作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依然心平气和的继续耕种。

(作者单位:绍兴电视台公共频道)

打印 关闭